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内外近期文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 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颈动脉体瘤属于富血性肿瘤,发生率较低,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占比约60%,以颈部出现无痛性包块为主要表现,随着病变组织体积不断增加,易伴随血管压迫及局部神经压迫等症状出现[1-2]。颈动脉体瘤以良性肿瘤为主,恶变率达到5%左右,且颈动脉体瘤一旦破裂出血,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及时给予治疗[3]。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复杂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但复杂颈动脉体瘤所处方位十分特殊,靠近于神经系统,同时包绕着颈动脉组织生长,手术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4.
张先钧 《高原医学杂志》2007,17(1):32-34,F0004
目的:本文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电镜结构进行探讨。方法:在高原现场取急性组和亚急性组大鼠的颈动脉体,用常规电镜方法进行染色,观察比较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形态结构。结果:进入高原7天的大鼠颈动脉体Ⅰ型细胞密度(Vvc)急剧下降,与平原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别,进入高原30天大鼠Ⅰ型细胞体密度(Vvn/c)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但没有检验出与高原7天大鼠之间的显著性差别,在颈动脉体的实质中,Ⅰ型细胞体密度急剧下降(P〈0.01),毛细血管的体密度急剧增多(P〈0.01),线粒体嵴发生了严重的破坏。结论: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颈动脉体的代偿机能逐渐丧失,代之以损伤性的表现,为外周感受器的钝化理论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26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26例患者,分别血管多普勒B超检测及单侧血管造影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sound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术前均行颈动脉压迫试验。手术治疗,其中瘤体剥离式切除9例;颈外动脉同时切除15例;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总、颈内人造血管搭桥术1例;颈总动脉分叉处切除、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结果:除2例合并脑部并发症并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DSA对CBT的诊断最具权威性,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正确的术式选择是减少脑部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近期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3例颈动脉体瘤的CTA及DSA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较少见的副神经节瘤,本研究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颈动脉体瘤,分析其CTA和DSA 表现,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莲、炙甘草各10g,大枣6枚组成。主治处证误下、邪陷心下、胃气呆滞、湿浊雍聚所致,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征。笔者根据该方和胃降逆,开结消痞的组方原则。临床运用本方加味治疗重症恶阻36例疗效显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体瘤CT、MRl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影像表现为双侧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肿块,平扫呈较均匀的等密度或中等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螺旋CT薄层图像可见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5/6),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MRI最为特征表现是肿块内或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10/13).结论: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对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分别行术前颈总动脉造影及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提出颈动脉体瘤术前Matas试验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方法,以提示颅基底动脉环侧枝循环是否建立,为是否能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TCD检测,除1例患者已有部分代偿外,余5例患者经Matas压迫实验后,健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峰值明显升高,峰值的增幅大于10%,患侧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波峰值基本达到健侧波峰值的80%,提示颅基底动脉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颈动脉造影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重要方法,彩色多普勒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CD检测是判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颅基底动脉环是否建立,指导临床能否手术。而手术的术式最好拟定三种方案,视术中所见。  相似文献   

11.
高原人体无创伤性肺动脉压力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创伤性检测受诸多因素限制,为此力求探索一种科学、简易和实用的方法,便于在基层及群体调研时估测。方法:应用一些无创性方法,结合高原特点加以分析,并与心导管术获得的参数对比,筛选有科学价值者建立判定数学式回归方程,并实际验证。结果和结论:提出6 种方法:①肺泡气——血气推导法,在Cudkow icz及宁学寒单纯肺泡气法基础上作了很大修善,认为简易、准确性、敏感性都较好;②测量右下肺动脉干横径间接推导法也较实用,建立了回归方程;③心机械图无创性检测法;④超声心动图无创检测法;⑤肺阻抗血流图无创检测法;⑥心电轴无创检测法。后四种方法在不同条件下也可应用,但精确性不如前2项。  相似文献   

12.
对中度高原地区(海拔2260m)肺心病患者血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并与正常同龄人作对照。结果显示:肺心病患者血中MDA含量明显增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提示中度高原地区肺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自由基代谢失衡。  相似文献   

13.
海拔4080m地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中SOD和MDA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海拔4080m地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与本地健康人进行了对比,患者SO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揭示自由基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原地区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长期组织缺氧造成肝细胞进一步损害,使体内氧自由基增多,因此,高原地区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给予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汉族和藏族健康人765例骨矿含量的测定,得到在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之间,不同年龄段及同一海拔高度男女之间骨矿含量的差异,通过统计对比研究资料表明骨矿含量在以上四项比较中除藏族健康人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几项均值均有明显差异(P<0.01)为高原地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OP),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形态计量方法对海拔(397m)移居到海拔(3400m)一周(急性)、四周(亚急性)及返回到海拔(397m)四周的Wistar大鼠海马的突触、锥体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定量观察研究。结果:急性组变化为线粒体数量增加,粗面内质网池轻度扩张和脱颗粒。亚急性组海马锥体细胞肿胀、粗面内质网明显分布紊乱、脱颗粒和断裂;核糖体减速少,线粒体不同程度肿胀、嵴断裂、数量减少、外膜臌出和变性;轴突和树突内线粒体也发生同样变化。轴棘、轴树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1),突触小泡数量减少(P<0.01)。恢复组:海马锥体细胞内部分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本文对形态改变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报道12例高原昏迷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总结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理.脑重量1260~1730克,平均1448克。光镜观察脑组织疏松水肿,4例脑出血,6例小血管水肿并微血栓形成。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改变。电镜观察神经原纤维溶解,突触肿胀,髓鞘变性或解离,核蛋白体减少.本病基本原因为高原急性缺氧造成神经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低浓度一氧化碳驾驶环境中汽车驾驶员分别在海拔2800m、3650m、和4600m地区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在三个海拔高度,当驾驶室内气温和风速无明显变化,一氧化碳浓度分别为21.8mg/m~3、23.3mg/m~3、24.7mg/m~3时,驾驶员的神经行为功能随海拔增高而明显变化,消极情绪得分不断增加、积极情绪得分逐渐减少;反映驾驶灵敏度、注意力和精确性的指标得分显著下降;反应时间延长、记忆力减退。三个海拔之间相比较,其差异多数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高原低氧环境与低浓度一氧化碳联合作用可使汽车驾驶员的驾驶能力下降,影响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测定了未孕妇女、正常孕妇和妊高征孕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维生素E(VE)水平。结果为正常孕妇SOD低于未孕妇女,而MDA和VE高子未孕妇女(P均<0.01),提示孕妇抗氧化能力可能增强。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孕妇相比,SOD、VE更低(P<0.01),而MDA则更高(P<0.05),而且妊高征孕妇的MDA与SOD、MDA与VE呈负相关(r=-0.956,-0.7048、P<0.05),提示可能有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增强和氧化能力下降,为妊高征的急性动脉硬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直接法测试最大摄氧量(Vo_2max)评价心肺功能,用WHO—NCTB评价作业工效。结果表明:移居者空运进入3680m高原后,早期体力下降明显,Vo_2max下降23%,经7~15月适应后,体力可逐步恢复,达到稳定,但Vo_2max仍比平原值低7.97%。4350m移居者各项指标均较3680m移居者低,7月后已达稳定,但Vo_2max比平原下降21%。低氧时3689m移居者作业工效的影响,表现在反应速度变慢,工效下降,而4350m移居者已开始累及记忆功能,提示低氧的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海拔2300m中度高原特钢行业13个生产单位173个岗位的947人进行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力劳动强度Ⅰ级的岗位占35.84%;Ⅱ级的岗位占42.20%;Ⅲ级的岗位占13.98%;Ⅳ级的岗位占8.09%,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为8.9822kj/min。m ̄2,劳动时间率平均为66.3%,与平原资料比较劳动强度增加23.6%。作者认为对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体力劳动强度好别应有不同划分,以加强高海拔地区工人的劳动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