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器质性改变和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仍未明确,是现代精神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相关研究结果,结合神经生物学的有关研究进展,探讨其发病的因素及相关特征。资料来源:通过手工检索1994-2004年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部分中文书籍和专业期刊杂志,检索其中有关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现状的文章。检索词“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研究,组织解剖学研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献。纳入标准:①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原著。②有关精神分裂症影像学研究、组织解剖学的研究原著。③有关神经生物学研究现状的资料。排除标准为:文献中重复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部书籍和12篇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组织解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以及4部有关神经生物学方面资料的书籍。共纳入12篇(部)。其中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资料3篇,精神分裂症的影像学和组织解剖学的研究资料4篇,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4篇,有关认知障碍的研究资料1篇。资料综合:根据所得资料可以推测,精神分裂症的脑器质性改变,多是精神分裂症的异常功能性脑基因,在大脑的发育期,低丰度表达的异常功能产物通过影响相应的神经发育而导致的,在大脑发育成熟期的发病期,高丰度表达的异常功能产物导致了相应的神经元功能的特性异常,并通过大脑的可塑性而导致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是其脑器质性改变的功能体现。结论:精神分裂症是基因水平、分子水平的器质性疾病,是神经元功能异常的功能性疾病,可导致细胞水平的脑组织结构的器质性改变,并表现出相应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2.
胡存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53-156
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器质性改变和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仍未明确。是现代精神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相关研究结果,结合神经生物学的有关研究进展,探讨其发病的因素及相关特征。 资料来源:通过手工检索1994-2004年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部分中文书籍和专业期刊杂志,检索其中有关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现状的文章。检索词“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研究,组织解剖学研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献。纳入标准:(1)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原著。(2)有关精神分裂症影像学研究、组织解剖学的研究原著。(3)有关神经生物学研究现状的资料。排除标准为:文献中重复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部书籍和12篇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组织解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以及4部有关神经生物学方面资料的书籍。共纳入12篇(部)。其中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资料3篇,精神分裂症的影像学和组织解剖学的研究资料4篇,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4篇,有关认知障碍的研究资料1篇。 资料综合:根据所得资料可以推测,精神分裂症的脑器质性改变,多是精神分裂症的异常功能性脑基因.在大脑的发育期,低丰度表达的异常功能产物通过影响相应的神经发育而导致的,在大脑发育成熟期的发病期,高丰度表达的异常功能产物导致了相应的神经元功能的特性异常,并通过大脑的可蝗性而导致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是其脑器质性改变的功能体现。 结论:精神分裂症是基因水平、分子水平的器质性疾病.是神经元功能异常的功能性疾病,可导致细胞水平的脑组织结构的器质性改变,并表现出相应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3.
神经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包括:包括帕金森病、癫痫、神经病理性疼痛、脑缺血、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多种疾病。深部脑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及优化的基于体素形态学研究(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新技术分析未经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非对称性改变。方法:对符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同时未经药物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以及正常志愿者各20例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脑结构成像及基于VBM的脑非对称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较正常对照显示出明显的正常非对称性减低甚至反转的改变。正常右利手左半球优势区域如额上回、颞中回、扣带回、眶回、尾状核头以及丘脑的非对称性下降;中央后回非对称性反转;海马及海马旁回的右大于左的非对称性增加。结论:脑非对称性在未用药物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明显的异常改变,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原发的脑结构非对称性异常,脑非对称性紊乱的存在反映了神经异常发育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的关联。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脑结构非对称性异常可能构成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表征。  相似文献   

5.
<正>高血压是指由于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影响,导致动脉血压不断升高,并会伴有心脏、脑及肾脏等器官功能性以及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慢性疾病~([1-2])。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出现障碍,血尿酸含量升高,而引发组织损伤的代谢性关节炎。目前,高血压的发病较为普遍,在老年人群中更是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1].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假说中的免疫假说能够较好地阐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因子有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白细胞介素(IL)-6 是 IL家族中的多功能细胞因子,是机体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促进 T、B 淋巴细胞分化,并通过调节体液和细胞免疫影响炎症、宿主防御及组织损伤等过程.IL-6 参与的自身免疫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细胞,可导致大脑功能紊乱,能够提高额叶和海马等脑区的多巴胺以及 5-羟色胺的活性,因此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精神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对6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列出前四位危险因素,分别是:家族史(OR=5.25,95%cI=1.15~23.94)、内向性格(OR=4.41,95%CI=1.82~10.66)、遇精神创伤事件(OR=5.68,95%CI=2.01~15.63)、与父母关系不好(OR=4.27,95%CI=1.03~17.74)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显著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加强高危人群的普查。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是一种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对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和脑电图,常规影像学检查未见脑内器质性病变。MRS可无创地定量测定脑内神经代谢物浓度,评估患者大脑代谢改变。目前,丘脑-皮质网络功能障碍是本病的研究热点,该网络中存在神经代谢物浓度改变以及神经递质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代谢失衡。而癫痫的发病与脑内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的比例失衡有关,且癫痫发作可引起神经元损伤,导致神经元相关代谢产物浓度改变。本文将物质代谢、神经结构和功能相结合,对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的磁共振波谱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使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1,2]。精神分裂症以认知损害、阴性症状及阳性症状为主要特征[3]。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认为主要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改良电痉挛是一种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重要的物理方法,其疗效明显,但对其具有作用机制尚不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是在精神病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常见的一组症状群.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能协调,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紊乱,其发病具有遗传倾向.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阐明,但相关研究甚多.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主要作用.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致病因素是基因联合作用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中引起突触后的兴奋性电位变化,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作用.本文就谷氨酸受体及其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及其法医学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裂样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在首次发病时的特点。将首次发病的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分裂样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147例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多为急性起病、病前性格外向、病程短、疗效好;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为慢性起病、病前性格内向、病程长、疗效差,且两者存在临床症状上的差异。提示两者在病程之外,还存在其他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李喆  熊真真  刘志中 《华西医学》2006,21(1):174-175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而精神分裂究竟是一种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精神障碍,仍为众多学者所争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遗传因素;2.神经生化病理假说;3.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4.脑结构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但精神分裂症病因和发病机制都还处于研究阶段。没有公认的。一致的结果。近几年来,脑结构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受到较多关注,并取得了许多研究结果,产生了不少相关的理论。现就对近几年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脑出血患者血清中抗脑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中抗脑抗体在精神分裂症、脑出血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补体结合试验方法检测40 例精神分裂症和30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抗脑抗体含量。用间接荧光免疫试验方法对抗脑抗体中免疫球蛋白抗体类型进行分型。结果在补体结合试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抗脑抗体滴度最高;脑出血患者组次之;而正常对照组的抗体滴度最低。若以抗体滴度1:32倍为异常,其异常率分别为:精神分裂患者其异常率为87%,脑出血患者异常率为6.6%,而正常对照组为阴性。精神分裂症和脑出血患者血清中抗脑抗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方法检测精神分裂症、脑出血患者血清中抗脑抗体免疫球蛋白抗体类型,其结果为IgG阳性,而IgA、IgM均为阴性。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抗脑抗体的存在,其免疫球蛋白抗体类型为IgG。  相似文献   

14.
马巧英  朱丽娜 《护理研究》2009,23(30):2815-2816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大脑白质的多部位炎症、髓鞘脱失和胶质瘢痕[1].其病因尚不清楚,在具有遗传易感的个体中,病毒感染、内分泌以及环境因素激发的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导致发病.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 ,脑组织中是否有自身免疫反应参与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患者尸解脑组织的不同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胼胝体、脑右侧顶叶、枕叶、扣带回、海马及延髓等脑组织中发现有IgG沉着 ,在胼胝体 (前部 )、右扣带回、右海马等部位尚有补体C3沉着 ;脑组织中未见CD3和CD2 0染色阳性细胞 ,也未见淋巴细胞浸润现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某些部位可能存在自身抗体沉着并引起补体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头颅CT检查异常改变进行探究,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8月期间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对其头颅CT检查结果予以分析,与此同时,根据PANSS量表分将其分为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比较两者之间的头颅CT检查情况。结果:①共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总异常检出率为43.2%;②与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患者比较,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异常率明显增高,对比差异显著(X~2=8.69,P0.05);③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异常率增高,比较差异显著(X~2=6.17,P0.05)。结论:脑结构异常,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一种表现,早期即可检出,当中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属于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小鼠后脑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改变和意义。方法BALB/C小鼠暴露于16Hz,声压90dB和130dB次声。每天作用2h,分别作用1、7、14、21和28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脑中GFAP的改变。结果 现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后,GFAP的表达主要在海马、皮质和下丘脑等区域明显增多;130dB次声作用较90dB次声作用强;在相同强度的次声作用下,作用次数的多少与脑内GFAP的改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马、皮质和下丘脑等区域对次声敏感,次声的作用效应与声压级和作用时间有关;次声可以通过脑内GFAP的改变造成脑损伤,这是次声导致脑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牟翔  陈景藻 《现代康复》2001,5(4):45-45,90
目的:研究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不小鼠后脑中胶质纤维性蛋白(GFAP)的改变和意义,方法:BALB/C小鼠暴露于16Hz,声压90dB和130dB次声。每天作用2h,分别作用1、7、14、21和28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脑中GFAP的改变。结果:发现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后,GFAP的表达主要在海马、皮质和下丘脑等区域明显增多;130dB次声作用较90dB次声作用强;在相同强度的次声作用下,作用次数的多少与脑内GFAP的改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海马、皮质和下丘脑等区域对次声敏感,次的作用效应与声压级和作用时间有关;次声通过脑内GFAP的改变造成脑损伤,这是次声导致脑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异质性精神障碍,目前尚不清楚其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它主要与遗传、神经发育和神经递质紊乱有关。一氧化氮(N0)作为一种神经信使分子,对生物体的神经发育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存在明显的影响。为探讨两者的关系,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NO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动脉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为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应用TCD检测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动脉的各项参数与20例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大脑后动脉、前动脉及左侧前动脉、椎动脉的搏动指数或和阻力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0.01)。女性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流速度较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脑内动脉血管弹性减退、阻力增高、血管紧张度增高,女性患者左侧大脑优势半球动脉损害比较严重。在精神分裂症治疗时,合并活血化瘀及改善脑血管弹性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