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情况,评价多学科合作管理MDRO的效果,为临床有效控制MDRO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比较某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不同时段临床科室各项干预措施依从性及患者MDRO检出情况。结果 2013年第4季度,2014年第1、2、3季度4个不同时段各项控制措施依从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013年第4季度—2014年第3季度主要监测MDRO在同种菌中检出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别为52.34%、45.45%、48.95%、26.2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分别为64.42%、63.07%、59.87%、43.0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分别为42.11%、41.82%、29.33%、17.52%;MRSA、CRAB、MDRPA检出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时段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率低(5%),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积极推行多学科合作MDRO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MDRO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成立QCC小组,调查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多药耐药菌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和查阅文献,分析原因并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后再次调查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的检出率;对QCC活动前后数据进行对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QCC活动后,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知晓率由67.20%上升至93.33%,隔离措施执行率由52.27%上升至82.5%;多耐药菌检出率由50.42%降低至2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由80.00%、55.77%、62.26%降低至23.77%、19.23%、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由55.71%降低至53.95%(P=0.9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91.67%降低至33.33%(P=0.054)。结论开展QCC可提高多药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是一种较好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多药耐药菌(MDROs)的医院管理,减少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和传播,保证医院诊疗活动的安全。方法调查2011年第四季度住院患者发生MDROs感染资料,结合医院实际于2012年1月开始将品管圈模式运用到医院MDROs的管理中,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步骤进行计划、分析、实施和确认,采用调查表、统计表等引导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结果手卫生的依从性活动前调查327名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143名,依从性为43.7%,活动后调查339名,执行手卫生293名,依从性为86.4%,较活动前提升42.7%;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明显增强。结论品管圈活动使医务人员对多药耐药菌的管理水平提升了,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消除了因多药耐药菌传播而导致的医疗事故的隐患。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12月,我院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进行了监测,全年共监测到33人次多重耐药菌感染,由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无一例因管理不当而发生医院感染。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联合集束化管理对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ICU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自2014年1月开始将MDT联合集束化管理用于ICU MDROs感染的防控,并在实施1年后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实施前(2013年)、实施后(2014年)和持续改进后(2015年)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MDROs检出情况。结果实施前、实施后和持续改进后ICU患者中MDROs感染率分别为26.55%(154/580)、17.13%(117/683)、12.01%(77/641),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30,P0.001);ICU患者MDROs总检出率分别为64.44%(154/239)、63.59%(117/184)、43.26%(77/178),有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84,P0.001)。ICU主要MDROs为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AB,占44.54%)。结论 MDT联合集束化管理有助于降低ICU MDROs的感染率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的数据,评价监测与干预的效果.方法 按照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中要求,对多重耐药菌MRSA、VRE、CRE、CR-AB、PDR-PA采用前瞻性监测与时时干预,利用x2检验比较两年的发生率.结果 经过干预,2011年与2010年相比,MDRO的绝对数量有所减少,普通科室和ICU的发生率均有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监测和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张莹  荣嵘  刘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4,(2):178+180-178,180
目的探讨实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在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中的成效。方法通过比较实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前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变化,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我院2013年1—6月份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2012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水平(c2=18.48,P〈0.05)。结论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可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纳米银对多重耐药菌的抑菌效果。方法 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和耐甲氧西林菌株,大肠埃希菌的标准菌株和产ESBLs菌株悬液并与终浓度80、100、120、140 mg/L四个浓度纳米银溶液混合处理,分别于处理前和处理后10、20、30、40 min取混合菌液培养,计数菌悬液菌落数,分析纳米银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四种菌株的抑菌率。比较纳米银溶液对不同种细菌之间,同种耐药菌株和标准菌株之间的抑菌率差别,分析纳米银的抑菌效果。结果 纳米银溶液浓度120 mg/L时,作用30 min就能完全抑制0.5麦氏浊度的所有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产ESBLs菌株,而完全抑制0.5麦氏浊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和耐甲氧西林菌株需要纳米银溶液浓度120 mg/L作用40 min或140 mg/L作用30 min。120 mg/L浓度纳米银处理20 min对大肠埃希菌标准株的抑菌率为(72.42±5.50)%,高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率(55.67±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 P=0.000)。纳米银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抑菌率为(71.51±5.56)%,高于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抑菌率(53.78±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 P=0.000))。纳米银抑菌率在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产ESBLs菌株之间,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和耐甲氧西林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抑菌能力高于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对同种菌的耐药和敏感菌株的抑菌能力无明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提高多重耐药菌(MDRO)预防控制措施依从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MDRO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6月某院5个ICU的所有患者,2014年3月1日—4月30日为基线调查阶段,2014年5月1日—6月30日为干预阶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5个ICU MDRO患者接触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医护人员MDRO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对MDRO传播方式、接触隔离措施和转科告知知晓率(分别为100.00%、98.89%、93.33%),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67.22%、61.11%、45.56%);除单间隔离外,其他防控措施(隔离医嘱、床旁隔离、穿隔离衣、挂隔离标志)的依从率(70%)均高于干预前(50%)(均P0.01)。干预后MDRO的检出率为7.16%(90/1 257),低于干预前9.65%(117/1 212)(χ~2=5.00,P=0.03)。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医务人员MDRO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减少MDRO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品管圈在改善呼吸内科病房药品安全管理现状中的应用.方法 于2018年3月—2019年7月针对该科50名药品管理人员开展品管圈管理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并选取品管圈实施前后各35例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对比两组药品管理质量、不良药品事件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药品管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措施。方法对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多层次行政干预措施和综合护理管理措施。结果呼吸科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危科室,通过适时网络监控耐药菌和药敏试验,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严格有效控制和护理管理措施,保障了呼吸科医疗安全。结论对呼吸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核病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卷土重来。据WHO估算,全球大约有1/3的人口感染结核,每年约有90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发病人数约30~60万,实际耐多药结核病患病人数可能接近或超过100万,而中国的MDR-TB患者人数占全球的1/4~1/3。耐药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是当前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障碍。现对全球耐多药结核病疫情与控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安全用电的改善情况,得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排查科室用电安全隐患并予以改正,既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用电安全方面的意识,又对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品管圈活动的骨科护理带教质量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该院进行实习的护生共计46名进行分析,将护生分为两组,每组23名.在院实习期间,对比组采用了传统常规带教方式.实验组运用了基于品管圈活动下的带教方式.分析两组最终带教结果.结果 ①对比组晨间提问、理论考核、专科操作、基础操作、教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中品管圈在麻醉科药品管理中的优化作用。方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麻醉科药品管理优化的护理实践。随机选取18名有3-5年工作经验的麻醉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药品核对和整理完成时间、基础药箱整理情况、平均补充药品时漏放率和错放率”等工作环节改良后,观察对麻醉科药品管理的优化作用。结果:改良麻醉护士工作在麻醉科药品管理中有明显的优化作用,核对和整理药箱时间明显缩短,药品漏放率和错放率明显降低,麻醉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升高。结论:品管圈护理管理方法,有效的改良麻醉护士工作,对麻醉科药品管理具有比较好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跨理论模型的行为阶段管理模式对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法随机选取某三甲医院2019年3月-11月自愿开展品管圈活动的16个圈,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个圈。对照组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开展的方法,试验组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阶段管理模式开展活动。结果两组护理人员干预前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试验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护理人员的品管圈知识掌握程度、品管圈活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阶段干预能够提升护理人员运用质量管理工具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品管圈活动持续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品管圈在改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综合护理措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质改善小组,对该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7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提高其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知识。观察比较对护士采取培训干预前与干预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在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护理活动中实施品管圈,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降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率,提升病区护理质量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运用品管圈对提高外来骨科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的效果观察。方法于2018年1-6月采用品管圈对外来骨科手术器械清洗质量进行改进,通过头脑风暴,确定主题,列出活动计划表,并逐步实施,对活动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影响因素,绘制柏拉图表,并设定目标,进行要因分析、因果分析,并拟定对策,通过PDCA实施具体对策,之后进行改善后数据的采集并分析,同样绘制改善后柏拉图,并分析目标是否达到。结果外来骨科手术器械清洗不合格原因中,主要为清洗时器械没有拆卸到最小单位、多沟槽、多纹路、多孔洞器械刷洗不彻底、未设专岗等。活动实施前,骨科外来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为86.04%;在活动实施后,清洗合格率为97.41%。结果显示,实施前后外来骨科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升外来骨科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明显降低器械返洗率,保证器械清洗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活动,对留置胃管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加以纠正,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在本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QCC,圈名为卫献圈),运用品管工具分析,通过研究留置胃管失败的因素,在本科室两个病区各层次护士统计了253次留置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1%,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结果留置胃管253次,一次成功率达到98%,提高了7.9%。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善了病人对护士留置胃管技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