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60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n=30):对照组使用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组使用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VAS从术前6.57±0.55 cm下降到术后第一天的3.48±0.56 cm(P<0.01),ODI(%)值从术前72.73±2.59分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29.55±2.32(P<0.01);治疗组VAS从术前6.44±0.55 cm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2.16±0.64 cm(P<0.01),ODI(%)值从术前69.94±2.57分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19.18±1.52(P<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和OD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优良率达到73.3%;治疗组优良率达到90%。结论:CT引导下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和靶点注射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极外侧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靶点注射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n=30);B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n=32)。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周、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突出物明显缩小率评价术后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病人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均显著低于相应的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acnab疗效评定发现术后6个月A组优良率90.0%,B组优良率93.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6个月两组突出物明显缩小率分别为93.3%和93.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间隙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联合胶原酶组。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Mac Nab标准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6和12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照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联合胶原酶组治疗后12个月的优秀率为75%,与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和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果,但前者的远期疗效更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侧后方椎间孔入路(PETD)与后路椎板间入路(PEID)两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共24例重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病例,其中侧后方椎间孔入路(A组)11例,后路椎板间入路(B组)13例,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统计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观察比较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Macnab评价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板间组平均手术时间(43.62±4.23)min、术中透视次数(6.08±0.76)次,与经椎间孔组[平均手术时间(63.45±9.13)min、术中透视次数(12.27±1.35)次]比较,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分:经椎间孔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0.9%,经椎板间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案,侧方及后方两种入路应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8月—2017年08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8例患者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月、12个月VAS、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93.5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稳定、近期临床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突出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50例均在椎间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1周、3个月VAS评分[(1.0±0.6)、(0.6±0.2)分]较术前[(5.9±0.5)分]明显降低(P0.01);疗效优3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治疗优良率为90%。结论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关节内侧入路盘内胶原酶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治疗二区C域Ⅲ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36例二区C域Ⅲ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B二组,每组168例.A组采用小关节内侧 入路盘内胶原酶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采用小关节内侧入路盘内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治疗效果.观察二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周和3个月,A组治疗优良率高于B组.结论:小关节内侧 入路盘内胶原酶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治疗二区C域Ⅲ层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独应用椎板间孔入路盘内胶原酶溶解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及6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65.00±12.00)min,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及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开放性手术后缓解。余病例腰腿痛症状较前均明显缓解,并获6~12个月随访,术后2个月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突出髓核组织均切除彻底,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解除。术后6个月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4.42±1.45)分,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6.49±1.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31例;良20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经皮椎间孔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临床效果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连续硬膜外腔镇痛组(33例),B组连续硬膜外腔镇痛术后联合盘外胶原酶溶解术(31例)。治疗后1周、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治疗后1周、6个月、12个月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JOA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B组治疗后12个月VAS值、JOA值较A组明显改善(P<0.05)。A组治疗后12个月优良率为81.8%,B组治疗后12个月优良率为93.5%,B组治疗后12个月疗效优于A组。结论:连续硬膜外腔镇痛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优于连续硬膜外腔镇痛组。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内镜胃造瘘和小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附24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6年6月-2002年8月PEG和PEJ共治疗24例病人,其中13例行PEG胃肠营养;11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21例共行PEG,PEG加PEJ28例次,其中PEG17例次(4例行造瘘管置换)、PEG加PEJ11例次,手术成功率100%。2/28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24例病人随访1—48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EG和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13.
经皮Decompressor髓核旋切腰椎间盘减压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Decompressor髓核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美国史赛克公司生产的Decompressor髓核旋切器,在X-线的引导下,经后外侧穿刺入路,行髓核旋切腰椎间盘减压术。用治疗前和治疗后三天、三个月VAS评分、SLRT及治疗优良率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三天、三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SLRT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三天和三个月时的治疗优良率分别是82.61%和89.13%。治疗后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经皮Decompressor髓核旋切术能快速而有效达到椎间盘减压目的,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对旋切出的髓核组织可做定量和定性分析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PEG临床应用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按文献介绍的PEG技术进行胃造瘘治疗25例肿瘤患者,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结果:25例均造瘘成功。其中8例因头颈部肿瘤需进行放疗,不能经口进食,PEG使其在放疗期间维持正常营养。4例进食呛咳,PEG术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人因进食困难。PEG术后得到足够的营养,并发症发生率12.0%,结论:PEG为各种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解决了肠内供给营养问题。方法简便,安全易行。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床旁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术(PDT)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实施PDT救治112例危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10例病人PDT操作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25min,平均(8.0±3.3)min;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例,出血1例,气管狭窄2例。结论对危重病人实施PDT,操作简便、快捷,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部分不能耐受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术的危重病人,仍可床旁进行PD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再次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PBMV后二尖瓣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PBMV后二尖瓣再狭窄的病人,再次采用我科小弧度法PBMV治疗,并进行近远期疗效随访。结果 82例病人经再次PBMV治疗后,成功78例,成功率为95.1%。术后病人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口面积、跨瓣压差、肺动脉收缩压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5~4.76,P均〈0.05);而左心房内径无明显改变(t=1.54,P〉0.05)。78例病人术后随访(76±23)个月,结果二尖瓣口面积仍明显大于再次PBMV术前,跨瓣压差明显小于再次PBMV术前(t=2.16-3.68,P〈0.05),且与术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1.24-1.59,P均〉0.05),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于PBMV后再狭窄的病人,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手术操作正确,再次PBMV后即刻及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8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行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前进行双平面超声心动图检查(TEE),共有30例无手术适应症,其它50例,1例因房间隔严重增厚钙化,手术时房间隔穿刺失败,余手术均成功,疗效良好.认为TEE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选择适当病人,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7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95个椎体。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5~6.5 ml,平均4.30±0.66 ml。术后1和3个月随访。采用患者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疼痛程度。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VRS疼痛评分术前3.56±0.43分,术后1月下降为1.22±0.17分,术后3月下降为1.19±0.15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伤椎复位满意,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和变形,骨水泥分布均匀。其中有1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椎间隙渗漏3椎,椎体前缘渗漏3椎,椎体侧方渗漏3椎,椎体后方渗漏2椎。渗漏原因与患者的选择、术者操作规范程度、手术技巧及骨水泥注入时机等有关。所有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无医源性椎管狭窄。结论:PKP治疗OVCF安全、疗效满意,但要预防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须严格掌握适应征,把握骨水泥的合适粘度、注入剂量、注入方法及精确的术中定位等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失败后的心脏外科急救经验。方法 2001~2008年,我科共有10例病人在行PCI时出现意外,其中1例行心包引流术,3月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冠状动脉修补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例急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结果 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心绞痛症状消失,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脑出血或栓塞并发症。结论 PCI失败后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心脏外科急救措施进行急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