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窦口鼻道复合体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的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为OMC的研究提供影像解剖学的新思路。方法:对67例头颅冠状CT薄层扫描片进行观测,包括:中鼻道宽度,筛漏斗长度、宽度,钩突厚度、内倾角度,筛泡、鼻丘的内径,并对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7例(134侧)中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有3种类型:筛顶型(23.13%)、纸样板型(56.72%)和中鼻甲型(20.15%),这3种类型的比例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较大差异(P<0.01)。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筛漏斗长度有显著差异(P<0.01)。筛漏斗长度及钩突角度与鼻窦炎积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OMC解剖因素(包括筛漏斗及钩突的发育等)与慢性鼻窦炎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窦口鼻道复合体 ( ostiomeatal complex unit,简称 OC)首先是由 Naumann提出的新的解剖概念 ,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 ,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孔、前组筛房、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区。我们发现 ,由于解剖变异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内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慢性副鼻窦炎的主要原因 ,尽管病理改变轻微 ,但其中临床症状却相当严重。由于其结构复杂 ,常规轴位 CT扫描不能清楚显示 ,而冠状位扫描却能清楚显示其结构。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副鼻窦冠状位 CT扫描确诊的慢性副鼻窦炎 5 0例 ,并着重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观察 …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深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认识,分析其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对50例前组副鼻窦炎和20倒正常人比较观察,并作滴鼻净试验。结果: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在正常与病变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滴鼻净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解剖变异是较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4.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生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2):206-207
目的 :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伴鼻窦炎行CT冠状位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 :中鼻甲肥大或气化 3 2例 ,鼻中部鼻中隔偏曲 2 1例 ,异常钩突 4例 ,Haller气房 3例 ,上颌窦发育不良 2例 ,其他解剖变异 11例。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是引起鼻窦炎的重要原因 ,其中前组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 (ostiomeatnlcomplex ,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 :6 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采用冠状位鼻窦部CT扫描 ,显示OMC结构 ,结合临床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并与 19例正常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6 8例患者中OMC存在解剖变异 :钩突偏移 30例、肥大 13例 ,中鼻甲反向弯曲 9例、气化 2 3例 ,筛泡气化过度 2 0例 ,Haller’s气房 1例 ;正常对照组未出现解剖异常。钩突、中鼻甲和筛泡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变异与鼻中隔偏曲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鼻与鼻旁窦CT检查的848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由3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其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根据鼻中隔偏曲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偏曲组(497例)、轻度偏曲组(146例)、中度偏曲组(122例)、重度偏曲组(83例),比较各组间OMC变异的发生率。结果 中度及重度鼻中隔偏曲组OMC变异发生率分别为77.9%、87.9%,高于轻度偏曲组、无偏曲组的37.8%、45.9%(P<0.05),轻度偏曲组与无偏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鼻中隔中度及重度偏曲组发生OMC变异的风险高于无偏曲组(OR=1.847,P<0.05;OR=2.500,P<0.05);Logistic多因素因素分析显示,鼻中隔中度及重度偏曲组OMC变异发病风险高于无偏曲组(OR=1.578,P<0.05;OR=2.203,P<0.05)。结论 中度、重度鼻中隔偏曲患者OMC变异患病率较无偏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最佳冠状位扫描方式和成像效果。方法:对106例门诊患者行鼻腔及鼻窦冠状位3mm薄层扫描,56例采用标准冠状位扫描,50例采用冠状倾斜位扫描,将所有图像均进行多平面(MPR)及三维(3D)重建。结果:冠状倾斜位薄层扫描对钩突、中鼻甲、筛泡、半月裂、筛漏斗的显示情况与薄层标准冠状位扫描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额窦引流通道的显示优于标准冠状位薄层扫描(P<0.05)。结论:螺旋CT冠状倾斜位薄层扫描能全面显示OMC的结构,尤其能良好显示额窦的引流通道,是显示OMC的最佳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鼻窦病变的关系。方法搜集经CT冠状位扫描及鼻内镜手术共36例,重点观察钩突、筛漏斗、半月裂、Haller气房、鼻甲气房的解剖变异与病变,以及引起鼻窦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结果36例窦口鼻窦复合体区域的钩突变异28例(77.8%),筛漏斗狭窄或密度浑浊共22例(61.1%),半月裂浑浊16例(44.4%),Haller气房4例(11.1%),鼻甲气房8例(22.2%);引起的鼻窦炎18例(50%)为最多见,其余为鼻窦息肉6例(16.7%),真菌性鼻窦炎4例(11.1%),鼻窦囊肿2例(5.6%),混合性病变6例(16.7%)。结论CT冠状面扫描能清楚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病变以及引起鼻窦病变的部位、程度和性质,为鼻内镜提供可靠的解剖标识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孔凡武 《中国CT和MRI杂志》2014,(8):30-32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MPR)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临床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扫描的63例解剖变异伴副鼻窦炎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先行轴位薄层容积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建,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影像特点及其与鼻窦炎症发生的关系。结果 (1)解剖变异:钩突偏移17例,其中向内偏移9例,向外偏移8例;中鼻甲过度充气20例;中鼻甲反向7例;筛泡过度气化7例;Hallor气房6例。(2)鼻旁窦炎症表现:上颌窦炎26例(左侧10例,右侧11例,双侧5例);筛窦炎19例(左7例,右6例,双侧6例);上颌窦并筛窦炎15例(左5例,右6例,双侧4例);右侧鼻旁窦炎合并左侧上颌窦炎1例,左侧鼻旁窦炎合并右侧筛窦炎2例。结论MSCT多平面重组(MPR)着重OMC细节的显示,构建鼻道引流通道,提供治疗方案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多排螺旋CT检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1例鼻疾病患者,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多排螺旋CT横断面容积扫描,然后经CT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鼻中隔、筛泡的结构、形态和位置及变异情况,以及与慢性鼻窦炎的密切关系。结果:经MPR重建得到的冠状面图像能清楚地显示OMC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本组病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占92%,扫描显示中鼻甲气化占38.2%,中鼻甲反向弯曲占15.7%,Haller气房占18.6%,筛泡过度气化占16.7%,钩突偏曲占27.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MPR)能清晰的显示OMC冠状面图像及解剖变异;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小林はろ美分型标准、Fridman分期标准和Lund得分对9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螺旋CT扫描结果术前分期、分型及结果定量分析表明,Fridman分期与Lund评分有良好一致性。结论:应用螺旋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分期、分型及定量分析,有利于选择术式及彻底清除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中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的冠状位CT资料。结果 67例患者中,鼻中隔偏曲21例、额窦未发育2例、蝶窦未发育1例。漏斗型12例,占17.91%,窦口鼻道复合体型31例,占46.27%,蝶筛隐窝型5例,占7.46%,息肉型19例,占28.36%。结论冠状位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的解剖及变异,为术前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是目前诊断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疾病的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通过前鼻镜、鼻内窥镜、鼻窦冠状位CT检查,观察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鼻窦情况及慢性鼻窦炎患者鼻中隔情况,并作统计分析。结果:5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高位偏曲38例,其中16例患鼻窦炎,低位偏曲15例,其中4例患鼻窦炎,96例慢性鼻窦炎中,38例鼻中隔偏曲,其中29例为高位偏曲,9例为低位偏曲。结论:鼻中隔偏曲尤其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力CT扫描鼻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CT显示鼻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结构及其在鼻窦炎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冠状位高分辨力CT扫描对29例鼻窦炎的OMC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9例全部清晰显示OMC;其中筛漏斗黏膜增厚、狭窄12个,上颌窦口黏膜厚、狭窄11个,筛漏斗和上颌窦口 黏膜均增厚且气道结构消失而骨性结构清晰6个,中鼻甲气房1个,鼻中隔偏曲致中鼻道狭窄3个;结论:冠状位高分辨力CT扫描能良好显示OMC结构及病变,为临床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耳鼻喉医院住院的154例慢性鼻窦炎和2006年1月至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13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鼻窦CT和鼻内镜术中情况,分析与疾病相关的解剖变异,并与100例正常人比较,讨论其意义。结果慢性鼻窦炎与中重度鼻中隔偏曲、钩突异常、中鼻甲异常、筛泡肥大、鼻丘过度发育、眶下气房均有相关关系。结论解剖变异为鼻窦炎的发生提供了启动因素,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区别。方法将在我科住院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的CRS患者分为感染组和变应组。取感染组、变应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其OMC区黏膜行光镜检查,测量各组的基底膜厚度和黏液腺体面积,上述各组中随机各取5例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常规HE染色下对照组黏膜表面平整光滑,上皮主要以纤毛细胞为主,纤毛整齐直立,基底膜无增厚,间质无水肿,炎症细胞极少。CRS患者OMC区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包括杯状细胞增多、基底膜增厚、炎症细胞浸润、黏液腺体增生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变应组中以上改变均比感染组明显、多见。VG染色下各组基底膜厚度分别为,对照组(8.574±0.624)μm,变应组(14.552±0.641)μm,感染组(12.561±0.493)μm;AB-PAS染色下各组黏液腺体的面积为,对照组(0.082±0.006)mm2,变应组(0.184±0.007)mm2,感染组(0.137±0.005)mm2,3组基底膜厚度和黏液腺体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下对照组纤毛分布均匀、整齐,排列方向较一致;变应组纤毛排列出现紊乱、倒伏、黏集,纤毛上附着大量的黏液;感染组见纤毛大片脱落,为短纤毛、微绒毛所代替。结论不同致病因素引起的CRS的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存在差异,根据病因对CRS进行分类、分型,可能会对CRS的诊断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鼻副窦炎CT与FESS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100例鼻副窦炎的CT表现,并与FESS对照。结果:CT能准确地显示鼻副窦炎的范围、程度和骨质改变,进行分型。对鼻副窦炎FESS术前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捶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上颌窦炎18例,双侧同时发病的5例(其中1例累及左侧筛窦),筛窦3例,蝶窦1例。CT表现主要为25例窦腔内有密度较高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9例伴有斑点、斑块状及不规则条带状钙化.4例病灶内有散在“小空泡”征,2例病变完全钙化;21例窦壁骨质增厚硬化,2例筛板增厚,窦腔均有所缩小;8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变薄或中断。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