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贲门癌X线钡餐造影成像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双重对比钡餐造影法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贲门癌患者的X线影像资料。结果单纯侵及贲门16例,胃底浸润26例,食管下段浸润10例,食管下段、胃底、胃小弯同时浸润4例。结论钡剂造影是诊断贲门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贲门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长持 《广西医学》1999,21(6):1303-1305
我院自1990年8月至1998年8月对68例贲门癌患者行外科治疗(或探查),其中手术切除57例,单纯探查11例,经随访5年,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8例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34~78岁,平均56岁。临床分期:期1例,期10例,期42例,期15例。贲门癌向上侵润至食管3厘米者6例,向上侵润至食管1厘米者41例,局限于贲门处12例,癌肿侵犯至胃小弯47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情况:贲门周围淋巴结阳性37例,胃小弯旁淋巴结阳性26例。余距贲门远处淋巴结阳性11例。全部病例病理证实为腺癌。1.2 手术方法:对术前明确病灶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术前16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贲门癌手术可行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贲门癌患者行术前双期增强16层螺旋CT扫描,再将C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依横断面图像和MPR图像观察肿瘤浸润深度、外浸范围、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手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判断手术的可行性,并指导手术切除。结果58例贲门癌患者CT显示癌肿大小、浸润范围及肿大淋巴结,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术后病理证实皆为恶性。24例CT显示贲门肿块≤4.0 cm,与周围器官无粘联,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全部行根治性切除手术。34例CT显示贲门肿块4.0~8.0 cm者,依其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22例行根治性切除,10例行姑息切除,2例行探查术。结论术前16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明确贲门癌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外浸范围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判断手术可行性及指导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应用超声内镜检查33例食管癌和28例贲门癌,了解癌肿的影像特征,浸润深度及癌旁淋巴结情况。结果超声内镜显示肿瘤影像特征为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伴部分或全部管壁结构的破坏;对肿瘤浸润深度诊断总符合率:食管癌为81.8%,贲门癌为75%:对癌旁淋巴结的发现率:食管癌为88.9%,贲门癌为92%:超声内镜发现癌旁肿大淋巴结癌转移率:食管癌为75%,贲门癌为91.39%。结论超声内镜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前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方式的确定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2岁,因上腹隐痛1个月就诊.体质指数(BMI)22.1 kg/m2.胃镜检查提示肿瘤位于贲门胃小弯侧,延至近胃角处,肿瘤大小约6 cm×5 cm×5 cm,病理诊断为"胃癌".钡餐透视显示食管下段近贲门部亦有2 cm被肿瘤累及.CT检查未见远隔脏器转移,肿瘤与周围组织及脏器没有明显浸润.  相似文献   

6.
本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胃镜证实的胃癌的X线钡餐检查与超声资料。结果发现两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0%。对胃底部位癌肿观察和胃溃疡诊断X线钡餐检查优于超声检查;而在胃癌浸润深度和范围方面观察超声优于X线钡餐检查。超声还能直接观察胃壁层次结构,较准确地判断早期癌和进展癌;并能观察其周围脏器改变。如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提高本病检出率,并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卞和星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9,19(4):461-461,463
目的:探讨术胶B超对贲门癌手术的参考价值。方法:分析64例贲门癌(早期8例,中晚期56例)的B超,胃镜资料,并常规B超探查患者胃贲门和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B超病灶显示阳性率87.5%,中晚期肿瘤手术切除率75.0%,胃镜阳性率93.8%,手术切除76.7%,B超与手术结果对照的总检出率为80.9%。结论:B超能显示贲门癌内部及周围浸润,转移情况,可作为胃镜检查的有效补充;根据声像图特征可提供手  相似文献   

8.
应用胃内注水后B超方法,对35例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前检查。重点观察胃后壁蠕动波是否存在以及胃与胰腺界线是否清楚。应用这两个指标判断贲门癌是否侵及周围脏器以及预期手术能否将肿瘤完整切除。采用随机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本方法和指标术前判断符合率(90%)明显高于常规方法的对照组(53.33%),P<0.05。  相似文献   

9.
应用胃内注水后B超方法,对35例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前检查。重点观察胃后壁蠕动波是否存在以及胃与胰腺界线是否清楚。应用这两个指标判断贲门癌是否侵及周围脏器以及预期手术能否将肿瘤完整切除。采用随机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本方法和指标术前判断符合率(90%)明显高于常规方法的对照组(53.33%),P〈0.05。  相似文献   

10.
晚期胃底贲门癌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经胃左动脉化疗加栓塞治疗晚期贲门癌的疗效。方法:对72例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胃底贲门癌患者行胃左动脉灌注人疗加栓塞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肿瘤原发灶完全消的3例,占4.2%;肿瘤缩小50%以上40例,占55.6%,病灶稳定但缩小小于50%24例,占33.3%,总有效率为93.1%,病灶缩小程度与磺油沉积量相关。结论:介入治疗对晚期胃底贲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控制病灶,且为部分病人创造手术机会,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探讨影响残胃贲门癌及残胃再发贲门癌手术切除率的相关问题,并对病灶于术前进行正确评估。自1989年至1997年我科共作该类手术40例,术前从(1)影像学检查;(2)基础病变对切除率的影响;(3)病人一般情况等方面进行术前评估。本组40例中,残胃贲门癌(A组)26例,切除率69%(18/26);残胃再发贲门癌(B组)14例,切除率85.7%(12/14),总切除率75%。结果提示,术前正确评估病灶极为重要,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开胸探查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参照病理FIGO分期结果,评价MRI对I、I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并FIGO分期,术前MRI平扫、增强扫描,并根据M图像FIGO分期,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局限内膜2例,浸润浅肌层15例、深肌层9例、宫颈7例。根据病理结果,MRI评价〈1/2肌层浸润的敏感性为94%(15/16)、特异性80%(8/10)、准确性89%(23/26)、阳性预测值88%(15/17),阴性预测值89%(8/9);≥1/2肌层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94%、89%,阳性预测值89%(8/9),阴性预测值88%(15/17);评价浸润宫颈的敏感性为86%(6/7),特异性为95%(18/19)诊断准确性为92%(24/26),阳性预测值86%(6/7),阴性预测值95%(18/19)。结论对I、I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的诊断,MRI有较高的价值,对可疑内膜癌的患者应列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下级医生术中肉眼观察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区别,以提高术中肉眼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阜阳市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分期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41例,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上、下级医生术中肉眼观察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区别。结果下级医生对肌层浸润总的诊断准确率为58.54%(24/41),对深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69.23%(9/13),而对浅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56.00%(14/25)。上级医生对肌层浸润总的诊断准确率为90.24%(37/41),对深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92.31%(12/13),而对浅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88.00%(22/25)。比较两级医生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方面的不同,上级医生肉眼观察判断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更好,可作为术中指导。结论通过反复比较,掌握正确的切开和观察方法及形态学诊断标准,积累病理学经验,可以不断提高下级医生术中肉眼观察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部胃小弯切除在远侧胃癌根治术中的疗效。方法:对32例远侧胃癌在进行D2胃癌根治术的同时,施行全部胃小弯切除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所切除的胃小弯标本中癌细胞残留情况,术后生存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无病死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所切除的胃小弯标本中癌细胞残留率15.6%。所清扫的淋巴结中,贲门右淋巴结阳性率21.9%。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8.1%、65.6%。结论:在远侧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全部胃小弯切除,能够更彻底的清除转移淋巴结,避免胃小弯切缘可能存在的癌细胞残留,提高根治性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王成  祝会斌  方汉林  卢荣鑫 《安徽医学》2013,34(12):1797-1799
目的 分析150例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 150例食管癌根治术,术中常规清扫各部位淋巴结,并分别标记送病理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清扫方式.结果本组13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本组清扫淋巴结累计1 233枚,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8.3枚,517枚淋巴结有转移,转移率为42.6%.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上纵隔,颈部食管旁及锁骨上,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在上纵隔、颈部和腹部均能发现转移,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下纵隔和上腹腔.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胸中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胸段食管旁,胃小弯侧淋巴结清扫.胸下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纵隔淋巴结,胃小弯侧,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食管癌病灶长度越长,肿瘤分化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估计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指导术中淋巴结处理方式,有利于准确的手术分期及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比较I期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观察的肌层浸润深度及术后显微镜下组织学肌层浸润浓度。结果:119例可评价I期子宫内膜癌病例中,术中准确估计肌层浸润深度106例。术中肉眼观察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为89.1%。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0.3%、70.9%和95.5%。结论:术中肉眼估计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夜是可靠的、经济、快速的估计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方法,可以用于帮助手术医生筛选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广东深圳  )  王正  广东深圳  )  杨林  广东深圳  ) 《中外医疗》2013,32(20):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中胃小弯延长新方法的效果。方法常规的胃小弯延长法:对于胃常规处理之后其长度依然不符合条件的患者,将距离胃小弯处6~7cm的胃大弯实行V字形全层切开并拉直,使胃小弯延长并将切口缝合做成管型胃。改进的胃小弯延长法:手术过程中胃小弯侧沿和胃长轴的垂直方向取切口约5cm左右,作为浆肌层,切开后因为粘膜下层和肌层中间的结缔组织较疏松。粘膜可能顺着切口彭出,这时要仔细将粘膜下层作潜行分离使胃小弯松解,手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粘膜下层的血管网,要尽量避免血管和胃粘膜损伤,使胃粘膜与膜下血管网保持的较完整。要充分将小出血点止血,最后将浆肌层纵向间断缝合1层即可,延长胃小弯。结果常规法与改进法对比后,可见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出现明显不同,改进后的方法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法。结论改进后的胃小弯延长法并发症概率显著降低,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A total of 226 cases of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which occupied only one third of the stomach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clarify whether and how lymphatic spread differed according to the tumor location and gross type of tumor. Out of the 226 patients, 45 cases had tumor in the upper third, 74 cases had it in the middle third, and 107 cases had it in the lower third of the stomach. The incid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found to be much higher for the tumors located in the lesser curvature (51.6%), greater curvature and posterior wall (54.4%), as compared to the tumors located in the anterior wall (28.0%). The tumors located in the upper third of the stomach did not show any metastasis in the N3 node, while the tumors located in the lower third of the stomach did not show any metastasis in the left cardial nodes, short gastric nodes, and the nodes along the left gastroepiploic vessels. Similarly, the tumors from the middle third of the stomach did not invade the left cardial nod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香蕉”胃术治疗高位小弯胃癌,既能做到切线无癌细胞残留,确保根治,又能同时避免难度大、并发症多的全胃切除等复杂术式。方法 选择高位小弯胃癌且无远处转移患者,先行胃周围淋巴结清扫及韧带分离,然后在癌肿近端4.0cm处取数块组织,行快速冰冻病理活检,对发现癌细胞者,则按“香蕉”胃术的弧形设计,上移切线处,再取活检,如活检阴性,可于平脾下极处胃体置两把kocher氏钳,夹胃宽度4.0cm,从两钳间切断后,沿胃纵轴向近端呈弧形行边切边缝法断离,直至小弯侧,使大弯侧胃体形成“香蕉”形残胃。结果 “香蕉”胃术式(新法)切线残留癌发生率为14.36%,旧法切线残留癌发生率为78.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2.378,P<0.01)。对42例患者分别进行了3年、5年生存率随访,其疗效优于常规术式。结论 “香蕉”胃术式治疗高位小弯胃癌,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切线癌细胞残留率低,多能保留胃体组织,大部分病人不用行近侧胃切除或全胃切除。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李梦侠  王东  李增鹏  王佳  关伟  杨镇洲  谢家印  仲召阳 《重庆医学》2007,36(19):1926-1928,1972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及分类中的意义,并建立判别方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601例肺癌患者、8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1 203例正常体检者的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Fisher二分类判别分析建立判别诊断及三种主要病理学类型分类方程.结果 单项指标中CEA、CA125和CA242阳性率分别为40.93%、29.78%和13.48%,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正常人群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CEA对肺癌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建立肺癌诊断判别方程及分类诊断方程,其中肺癌诊断符合率为89.10%,同时分类诊断符合率为86.10%(鳞癌),92.10%(腺癌)和95.60%(小细胞肺癌)均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多项指标累加的诊断正确率及CEA单项诊断正确率(P<0.01).结论 肺癌诊断及分类方程有助于临床对多肿瘤标志物意义的理解,能够有效提高肺癌及分类诊断的正确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