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我国眼科临床的应用(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90年代中应用于眼科临床。OCT的工作原理类似超声波,但其用光波代替声波。OCT利用低相干光对生物组织进行横截面扫描,并将所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再以图 相似文献
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种新的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对眼球结果进行观察。对视网的断层其最大特点之一,OCT系统可将视网的神经纤维层,色素上皮层与其它细胞层面清晰分辩并进行定量测量。本文对OCT的工作原理,眼部结构的正常OCT表现,及病变的OCT表现如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怀脉络膜视网的病变、黄斑前膜、黄斑理解孔等,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血管阻塞、视网创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等进行 相似文献
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及其在眼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近几年始用于临床的新型影象诊断技术。与超声成像等技术不同,它利用光波在生物组织的传播特性并检测反射光的时程延迟,构成组织横断面图象,以观察其微细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纵向分辨力可高达10μm,并具有非接触性、非侵害性等特点。在眼科,它不仅能够对眼前节的结构进行成像,还可以对视网膜各层次结构进行清晰的显像,为多种眼内疾病、特别是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眼科学报1998;14:116—120。 相似文献
4.
二、视盘边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OCT图像正常视盘边缘RNFL扫描以视盘中心点为圆心,作3.4mm为直径的环形扫描(如图1A)。扫描后RNFL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可见两条白线之间部分即为RNFL(图1B),从图中可见视盘边缘RNFL厚度在上方及下方较厚,在鼻侧及颞侧较簿。 相似文献
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对视网膜进行断层扫描,工作原理类似B超,不同的是OCT是采用的850nm波长的激光扫描,而B超采用的是声频扫描。OCT具有高辨率、非接触、非侵入、横断面成像等优点,能形成黄斑、视乳头旁视神经纤维层和视乳头横断面的高精度结构图像,可以清晰了解活体眼部组织不同层次的病理性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特别在黄斑病变诊断、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视乳头立体结构分析及其他视网膜疾病诊断等方面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光学相干断层照相(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近出现的医学影像技术,因其自身所具备的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以及应用范围广等独特优点,一经出现便受到了广泛关注。现将其基本工作原理和在实验室与临床中的初步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59-61) 相似文献
7.
光学相干断层像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非接触式、非侵入性的眼科影像学诊断技术,它可对眼组织进行断层成像,轴向分辨率高达10μm,对视网膜疾病,尤其是黄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 相似文献
8.
三、视盘的OCT图像
视盘扫描方法采用连续放射状线性扫描(图1)可得到6幅扫描图。
在视盘OCT断层图中两端兰蓝色圆圈(蓝色箭头所指)表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至视神经束的端点,为视盘边界,红线(红色箭所指)以下部位表示视杯,以上边缘为盘沿(红色区城),此图像也提供视盘及视杯断面处的直经(图2)。 相似文献
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自1991年发明以来,在生物成像尤其在眼科和心血流成像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OCT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时域系统及最新的频域系统.其中频域系统又分为谱域OCT(spectral domain OCT,SD-OCT)系统和扫频OCT(swe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房深度是晶状体性屈光手术和青光眼手术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与A型超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对白内障30例(45眼)分别使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及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之进行比较;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两种仪器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随机选择1眼分别用两种仪器依次重复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采用变异系数作为评判标准,比较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平均值为(2.63±0.48)mm,A超测量结果为(2.98±0.48)mm;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比A超的测量值小(0.35±0.04)mm,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与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各值有较好的相关性(r=0.894,P〈0.001)。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变异系数为0.78%,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的变异系数为1.49%。结论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前房深度值比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各值小;两种仪器检测中央前房深度的测量值相关性较好;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稍好于A超。临床工作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 (Heidelberg RetinaTomograph,HRT)是一种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CSLO技术开始主要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方面发展 ,近年来才应用于眼科研究及临床 ,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非损伤性的新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 HRT可以对眼底视乳头及视网膜进行客观的、可重复的、实时的三维图像获取 ,并对其表面和深度进行高分辨率定量测量和地形图分析 ,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重复性。HRT对视乳头形态结构的定量分析可以应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追踪观察 ,对视网膜组织结构的… 相似文献
12.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前房深度与晶状体厚度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C-OCT)检测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LT)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对30例受试者(30只眼)的中央前房和晶状体,采用AC-OCT分别由测量者甲和乙,以及测量者甲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进行水平方向扫描;对其中的10例受试者(10只眼)的中央前房和晶状体水平方向扫描重复10次。采用类内相关系数(ICC)和变异系数(CV)作为评价测量的一致性,采用变异系数(CV)作为评价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 ACD和LT的平均值分别为(3.16±0.27)mm和(3.90±0.26)mm。测量者间ACD和LT的ICC值分别为0.996(F=499.347,P=0.000)和0.996(F=539.069,P=0.000);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47%±0.24%和0.37%±0.20%。测量者内ACD和LT的ICC值分别为0.999(F=2039.611,P=0.000)和0.999(F=1654.961,P=0.000);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8%±0.22%和0.19%±0.16%。10例受试者(10只眼)的ACD及LIT扫描10次的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9%±0.12%和0.30%±0.14%。结论 AC-OCT测量ACD和LT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较好,是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量ACD与LIT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诊断高度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在诊断高度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0年9月-2001年5月在门诊就诊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怀疑黄斑裂孔的病例22例28只眼进行OCT检查,散瞳后,选用4mm长的扫描线对黄斑进行线性扫描。结果:22例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底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后极部脉络膜萎缩灶,其中12人16只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8只临床怀疑黄斑裂孔的眼中,20只眼黄斑全层裂孔,3只眼为板层孔,3只眼为黄斑囊样变性,2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28只眼中,21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结论:OCT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检查手段,对于高度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监测病情转归,以及选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已经成为眼科良好的影像学检查工具。OCT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分辨率能够对眼前段到后段的组织结构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偏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polarization-sensi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PS-OCT)在OCT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偏振光技术能获得组织层面更多有用的信息。眼部的一些组织,像角膜、视神经纤维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能够改变探测光的偏振状态,从而在PS-OCT图像上产生特殊的组织对比,达到观察目的。本文主要就PS-OCT在眼科学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其在眼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在黄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洁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2):66-68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断面图像的非损伤性检查技术,其分辨率达10μm。在眼后段特别是黄斑部一些重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追踪、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 相似文献
1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黄斑裂孔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黄斑裂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 1999年 10月至 2 0 0 0年 2月我院 40例 45只眼临床诊断为黄斑裂孔的患者在双眼散瞳后行 OCT检查 ,并对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10例 (13只眼 ) OCT显示为板层裂孔 ,其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平均为 110μm,标准差为 41。全层黄斑裂孔 30例 (32只眼 ) ,5例为双眼黄斑全层或板层裂孔 ,平均裂孔直径为 6 2 1.2μm,标准差为194.1。全层裂孔者 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边界清晰的全层神经上皮缺失 ,裂孔周围视网膜增厚为 393.4±10 0 .7μm,并见无反射的暗腔。 5例行手术后裂孔封闭 ,黄斑中心凹正常反射曲线恢复。结论 OCT是一种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检测技术 ,临床上对于黄斑裂孔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8月—2002年8月临床诊断外伤性黄斑病变16例(16眼),双眼散瞳行OCT检查,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全层黄斑孔8眼,板层黄斑孔l眼,黄斑前膜l眼,黄斑区出血3眼,黄斑水肿3眼。结论 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各期的图像特征及演变过程。方法:对199只眼(170例,其中29例双眼患者)IMH的OCT图像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进行随访观察。结果:Ⅰ期裂孔16只眼(8%),表现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不同程度的囊样变性(75%)或浅脱离(15%);Ⅱ期裂孔20只眼(10%),OCT示黄斑中心凹旁中心破裂(85%)和中心破裂(15%);Ⅲ期裂孔121只眼(61%),表现为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全层缺失;Ⅳ期裂孔、板层裂孔及双眼黄斑裂孔分别为23只眼(12%)、19只眼(10%)、29只眼(17%)。结论:OCT图像对观察IMH各期特征及演进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测量角膜上皮厚度参数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01/2020-10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早期圆锥角膜患者55例62眼,选取同期接受近视激光手术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110例11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FD-OCT测量获得以瞳孔中心7mm直径范围的角膜上皮层厚度参数、以瞳孔中心9mm直径范围25个分区的角膜上皮层平均厚度值及角膜全层平均厚度值,比较各参数值在早期圆锥角膜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对有差异的参数分析诊断价值。结果:早期圆锥角膜组Min-e值较对照组显著减小,Std.Dev值、Max-Min-e值、Max-e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Std.Dev值、Max-Min-e值对早期圆锥角膜诊断效能较高(AUC=0.937、0.928),Max-e值、Min-e值诊断效能中等(AUC=0.871、0.797)。25个分区角膜上皮厚度分析,早期圆锥角膜组内... 相似文献
20.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文政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3):170-172,19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是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可进行活体眼组织显微结构的非接触式,非侵入性断层成像。OCT是超声的光学模拟品,但其轴向分辨力取决于光源的相干特性,可达10μm,且穿透深度几乎不受眼屈光人质的限制,即可观察眼前节,又能显示眼后节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