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操作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静 《淮海医药》2003,21(3):235-236
静脉穿刺术是门诊急诊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快、稳、准地完成静脉穿刺 ,不仅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争取时间 ,也为常规输液治疗的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痛苦。1 穿刺方法1.1 直接刺入法 即针尖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针尖不在真皮内潜行 ,与皮肤成 2 0°~ 4 0°角 ,在静脉上方直接刺入静脉。这种方法很少刺激真皮内的游离神经末梢 ,减轻了进针时的痛感。而且针尖刺入皮下后 ,直接压迫被穿刺静脉 ,使之不易滑动 ,穿刺成功率高 ,患者也乐于接受 ,较常用。1.2 潜行刺入法 在欲穿刺的静脉旁 0 .5~ 1cm处 ,针尖与皮肤成 10°…  相似文献   

2.
临床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常规排气方法是将输液器的空气排好后,将头皮针全部刺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进行留置针内排气,然后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取下静脉留置针的针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在输液中两种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方法对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清醒的静脉穿刺患者100例,同体左右侧手背部相同部位进行静脉穿刺,专人操作.选取相同头皮针,单日左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即先扎止血带,叮嘱患者握拳,针刺部位常规消毒,输液护士一手拇指在血管远端固定,另一手将针头斜面向上,与针刺部位保持15~30°夹角,从静脉一侧刺入并沿静脉走向刺入静脉,出现回血后将针头稍作推进,最后进行固定.双日右手(观察组),采用自然法于针刺血管上方约6 cm的位置扎止血带,叮嘱患者尽量保持手部放松,手背向上,输液护士将输液针头斜面向左,与皮肤呈20度角从静脉上方刺入皮下,沿静脉走向刺入静脉,出现回血后将针头稍作推进,然后固定.结果 自然法进针比传统法进针成功率高(P<0.05),自然法进针较传统法进针疼痛度低(P<0.01).结论 改进后的自然进针穿刺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操作之一,护士必须熟练正确掌握静脉穿刺技巧,配合医生共同完成临床诊治工作,尤其在抢救急危重病建立静脉通路时需迅速,此项操作技巧尤其重要。几年来,我对穿刺技巧进行探索,现谈几点体会。一、穿刺方法分析(一)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局部静脉段皮表上,针头光轴与皮肤平面成10~45”尖角,针尖斜面朝上,常规消毒后通过皮肤将针尖直接刺入静脉。它具有以下优点:针尖经过皮肤直接短距离刺入静脉,很少刺真皮层的游离神经末梢,痛感较轻;针尖刺入皮下后,可直接压迫静脉,不易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例水肿病员进行了止血带影响穿刺成功率的研究,证明对水肿,静脉充盈不佳血管穿刺时,行分次扎止血带和松止血带后送针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由于心衰,肝硬化等许多病人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给静脉输液带来困难。本文采用2种方法对20例水肿,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进行了止血带对穿刺成功率的比较,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以2000年5月~200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各种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与穿刺成功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莉  李虹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842-2842
对200例住院病人分别采用四种送管方式进行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相差竟达4倍以上,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型静脉留置针,根据病人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置管对象为神经内科住院病人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47~85岁,平均66岁,随机将上述病人分为A、B、C、D四组,每组50人。1.2方法:选择上肢前臂的粗、直浅静脉,易于固定、便于活动的部位进行留置针穿刺。由1名护师负责,操作者常规扎止血带,消毒皮肤后,去除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捏住回血腔及针芯,以15~30度角进针,直…  相似文献   

7.
临床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常规排气方法是将输液器的空气排好后,将头皮针全部刺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进行留置针内排气,然后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取下静脉留置针的针帽,再次进行排气、穿刺。此种方法常造成肝素帽内残留较多空气,且穿刺时既使把输液调节器关到最小还会有液体从针尖处滴出。为此,我们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7,(4):308-309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改良式止血带松解法对老年患者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按入院顺序将12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静脉输液成功后松解止血带用改良法;对照组静脉输液成功后松解止血带用常规法。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成功后留针的成功率及发生液体外渗及皮下肿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输液穿刺后留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液体外渗及皮下肿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止血带的改良式松解法可提高穿刺后留针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使用电动止血带机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动止血仪主要应用于骨科四肢手术,使用不当可带来以下不良反应:止血带麻痹、止血带休克、止血带疼痛以及皮肤损伤等,易引起病人烦躁不安,直接影响手术顺利进行。2004年7月~2006年7月,我们观察了299例病人应用电动止血带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静脉点滴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静脉穿刺成功与否是救治病人的关键,尤其是急、危重病人。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本文对特殊情况下的静脉穿刺术的体会,总结如下: 1、肥胖病人,由于皮下脂肪厚,浅表静脉较深而固定,可先扎止血带,按解剖部位选择较粗大的静脉,用手指触到充盈而富有弹性的静脉后,在手的指导下进行消毒穿刺。 2、老年消瘦和血管硬化的病人,由于皮下脂肪消失而明显显霹,又因血管硬化而弹性较小。用手触摸可感到滑动,穿刺时不易刺中。可选择锐利的针头,用食指、拇指固定好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抑制全麻下止血带相关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法随机将他们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5例。以上90例患者都给予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常规组患者泵注同观察组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复苏期间的不良反应及两组患者发生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常规组更平稳,且麻醉复苏期间寒战、恶心呕吐及术后躁动等发生率少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常规组出现止血带相关高血压的时间早于观察组,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抑制全麻下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而且能降低麻醉复苏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自动气压止血带不同保护垫与充气时间对病人皮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使用气压止血带的有效方法.方法下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病人24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3例,采用棉纸作止血带保护垫者为实验组,采用手术巾或绷带作保护垫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在使用止血带后皮肤受损的差异性.然后根据止血带使用时间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按随机表法分为A组(55±5)分钟,B组(70±5)分钟,C组(85±5)分钟3组,每组41例,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间的皮肤反应.结果经统计学x 2检验,比较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皮肤反应有差异(P<0.01).但实验组在使用止血带的不同时间段内皮肤出现压痕、红肿、小水泡等皮肤反应很少,且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随着止血带使用时间的延长皮肤反应越严重,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结论止血带使用过程中出现皮肤反应的轻重与使用止血带保护垫的正确与否有关.所以,优质有效的护理能减轻病人的不适,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杨丽娟  王勤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3):73-73,79
目的探讨不同形状的止血带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以方便临床基础护理操作。方法8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双日弹性宽扁止血带为观察组,单日乳胶管止血带为对照组,在缚扎部位、缚力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察其静脉充盈度及出现皮肤疼痛、发绀等问题所占的比例。结果观察组中出现皮肤发绀、疼痛、静脉充盈不良者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弹性宽扁止血带与乳胶管止血带相比更利于临床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在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再平行进入少许,放松止血带和调节器,嘱病人松拳,见液体输入通畅,再用胶布固定。而在临床操作实践中发现,看到回血后,将针头送入多少适宜难以掌握,且往往由于在针头送入血管的过程中针头刺穿血管壁而造成穿刺失败。通过对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采用见回血停止进针的方法,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选择好输液器,连接7号头皮针,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进行准备及操作。随机抽取2006年1月~2006年6月我院观察室输液病人50例,年龄10~90岁,男3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42条静脉曲张肢体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将肢体驱血后于大腿上部扎止血带行曲张静脉点状剥脱术;术后常规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肢体肿胀情况、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及肢体活动和皮肤感觉障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6±14min)、术中出血量(37±11ml)及皮肤感觉障碍例数(3例)。结论应用止血带在大隐静脉手术中可创造"无血手术野",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创伤面积,降低皮肤感觉障碍并发症的发生。应用驱血点状剥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便、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梅方  李燕 《现代临床医学》2010,36(4):308-30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手术室术中使用电子气压止血带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骨科四肢手术术中使用电子气压止血带的1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与观察组(90例).对照组按骨科四肢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和行为护理干预.比较2组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预防术中使用电子气压止血带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陈少斐  黄志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092-3093
目的 探讨改造腹泻患儿四肢静脉输液流程,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将2646例患儿按输液排队号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 330例,对照组1 316例.对照组按输液常规方法穿刺后用夹板固定,实验组改造输液流程,即药物配剂、排气、扎止血带、血管评估、穿刺肢体固定、常规消毒皮肤、静脉穿刺、输液贴固定针头.结果 实验组通过改造输液流程,扎止血带时间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造腹泻患儿四肢静脉输液流程,延长扎止血带时间,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使用静脉留置针把药物输入静脉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危重病人的急救 ,减少由于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以及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1 穿刺方法 :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 ,穿刺时针头必须稳、直、准。操作者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 30°角 ,进针应直接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壁推进少许 ,同时逐渐把针芯退至外套管压迫穿刺血管近端 ,拔出针芯再连接输液管并用胶布妥善固定。如 1— 2次穿刺未成功 ,应将针头退出以免刺破血管。2 留置时间及封管 :根据临床应用 ,留置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引流与普通心包穿刺术操作难易度、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劣.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回顾在本院施行普通心包穿刺术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患者资料.A组9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B组12例,行常规心包穿刺术,分析操作难易度、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劣.结果 A组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并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引流管,症状明显改善,均未造成器官、组织损伤,1例穿刺引流口有感染.B组1例死亡,1例伤及心脏血管,6例症状有反复需要重复穿刺.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高、症状改善明显、可减少心包肥厚和心包粘连、降低缩窄性心包炎发生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床位周转率,还便于局部治疗及标本采样,病人依从性好,但有局部感染风险的增加.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在临床上完全可以取代常规心包穿刺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肥胖患者手术前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技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骨科肥胖患者120例,通过评估患者输液部位,然后采取相应的方式,实行局部拍打、热敷、双止血带法、逆行输液法等,再进行穿刺。结果成功人数为106例,有8例退针后再进针成功,有6例换血管重新穿刺,穿刺成功率为88%。结论静脉留置针穿刺之前,通过对病人有效的评估,采取相应的穿刺方法,可以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