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斑块组(A组)和粥样斑块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血糖、血脂、体质量、吸烟、使用调脂抗凝药物、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等临床情况.结果 B组病程长,PPG、HbA1C、TC、LDL-C、尿酸、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吸烟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药和抗血小板凝聚药使用情况不及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患者病程、PPG、HbA1C、TC、LDL-C进入回归方程,与IMT成正相关,余变量与颈动脉硬化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综合控制血脂、血压、血糖,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变生活方式(戒烟),有助于防治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对有危险因素的病人早期干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法:将2012-01~2013-01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组进行分析。其中颈动脉斑块组177例,对照组165例,对两组进行年龄、性别、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腹部超声检测。结果:颈动脉斑块组平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PG、血脂(TC、LDL-C)及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与糖尿病史、FPG、高血压史、收缩压、舒张压、脂肪肝、TC、LDL及左、右颈动脉IMT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464,0.097,0.166,0.168,0.117,0.107,0.177,0.116,0.367,0.367,P0.01,P0.05);而与BMI、性别、及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干预该类病人的血糖、血压、血脂、脂肪肝可以减少其预期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黎东霞  杨小艳  姚龙芳  胡红 《吉林医学》2011,32(16):3265-3267
目的:探讨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与相关因素。方法:对173名企业高管人员测量血压,计算体重指数,进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色多普勒、肝脏肾脏超声、眼底、头颅CT等检查。结果:173名企业高管人员中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的61例,占35.3%。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相比,IMT异常组肥胖者增多,但未达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脂异常、血糖增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吸烟、饮酒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增高、甘油三脂增高与颈总动脉IMT显著相关。结论:企业高管人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吸烟、饮酒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尹萍  刘颖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63-2165
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的关系,观察hsCRP对IMT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102例男性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1.3±6.4)岁为研究组,62例正常男性年龄(59.7±7.0)岁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浓度,颈动脉超声检查受试者IMT厚度并测量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结果 糖尿病组的SDP、FPG、TC、UA、hsCRP和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中以IMT为应变量,年龄、SBP、DBP、FDP、TC、TG、UA和hsCRP为变量,用多元逐步回归筛选变量,进入方程的变量依次为hsCRP、FPG、SDP和TG,校正血压、血糖和TG后,IMT与hsCRP独立相关(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超声分级与hsCRP危险程度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不同危险程度斑块的检出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以颈动脉斑块分级与hsCRP危险程度之间作秩相关分析,二者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IMT增厚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密切相关,CRP是炎症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项独立的动脉硬化发展预测指标,CRP增高提示炎症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随着CRP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大小也随着增大呈正相关关系,监测CRP的改变,对升高的CRP给予干预治疗,缓解炎症反应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脉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5 mm(无斑块组)和IMT≥1.5 mm(斑块组),比较相关生化指标和脉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24 h动态脉压(APP)<60 mm Hg组和24 h APP≥60 mm Hg组,比较患者脉压。结果 IMT≥1.5 mm组(斑块组)与IMT<1.5 mm组(无斑块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比较,IM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收缩压、24 h动态脉压升高,24 h舒张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脉压≥60 mm Hg组平均IMT值为(1.32±0.45)mm,与24 h动态脉压<60 mm Hg组平均IM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测为临床诊治老年高血压提供无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方法:对634例患者(包括72例脑梗死患者及5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医用磅称、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血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检测,统计吸烟指数。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81.94%、(7.24±0.07)mm、(7.21±0.60)mm]与腔隙性脑梗死组[28.85%、(7.45±0.10)mm、(7.52±0.7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脂、血糖、高血压、肥胖、吸烟、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血糖、高血压、肥胖、吸烟等指标进行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罗浩  韦慧 《河北医学》2012,18(12):1685-1687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方法评价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258例高血压患者及199例正常血压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大小、回声强度.比较高血压患者与正常血压者的以上指标差异,并研究血压水平与斑块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的IMT(10.11±1.14mm)、粥样斑块大小(23.42±11.21mm2)、回声强度(3.34±0.84)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血压水平(收缩压)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越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患者,并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判定颈动脉斑块性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CHD)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张家口市建国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D患者214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轻度狭窄患者36例(轻度组),中度狭窄患者72例(中度组),重度狭窄患者106例(重度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形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同时设置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CHD3个亚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IMT、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IMT、斑块数量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中、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及中度组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越高,预示CHD患者冠脉硬化程度越重,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颈动脉进行监测,以探讨糖尿病病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糖尿病病人72例与同龄对照组(排除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因素)5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动脉管腔内的血流状态及血流速度等。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壁明显粗糙,IMT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结论: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实时准确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92例T2DM患者根据偶测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收缩压(106.65±12.60mmHg)和舒张压(73.85±6.97 mmHg)均高于正常血压组(133.68±10.65 mmHg、86.03±8.55 mmHg),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组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83.3%)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对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应重视这部分人群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对比,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表现和血脂水平,分析超声检查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斑块总数、斑块检出率及易损斑块比例均显著多于健康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脂水平显著差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有明显的粥样硬化,对诊断和预防脑卒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例研究对象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超声检测,根据TMT分为IMT≤0.99mm组和IMT≥1.00mm组,并记录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_(100)(APOB_(100))、脂蛋白(α)[LP(α)]、纤维蛋白原(Fbg)、血糖(BG)、血压(BP)、体重指数(BMI)、吸烟指数及年龄等指标。结果:随着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加(P<0.01),IMT与TC、LDL-c、APOB_(100)、LP(α)、Fbg、SBP、吸烟指数及年龄呈明显正相关(P<0.05~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TC、LDL-c、APOB_(100)、LP(α)、Fbg、SBP及嗜烟和年龄密切相关。定期超声监测颈动脉及检查相应危险因素对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祛脂化瘀片对颈动脉硬化的疗效,探讨高频超声在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GE Vivid7高频超声对63例颈动脉硬化患者进行检测,治疗组(祛脂化瘀片组)33例: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组)30例,观察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祛脂化瘀片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明显变薄(P<0.05),治疗18个月后显著变薄(P<0.01).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斑块数量的减少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斑块数量的减少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超声是一种无创快捷的检测方法,通过其对颈动脉J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AAS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自动测量装置测定baPWV。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28)、IMT增厚组(n=42)和斑块形成组(n=34)。根据动态血压参数按照文献方法计算AASI,比较三组的动态血压指标、AASI及baPWV,并对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AASI、baPWV与颈动脉IMT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4 h脉压(24 hPP)在IMT增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AASI、baPWV在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AASI及baPWV均呈正相关(r=0.604、0.587,P<0.01),AASI与baPWV呈正相关(r=0.0567,P<0.01)。结论24hPP、AASI以及baPWV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但AASI是更简易的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法)测定125例老年EH患者及70例健康老年人血清AGEs浓度.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将EH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40例)和IMT增厚组(85例),根据斑块严重程度EH患者分为0~3级4组.结合AGEs、IMT对各组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EH两组患者血清AGEs均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均P<0.01),非IMT增厚组与IMT增厚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GEs水平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斑块分级4组之间AGE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IMT与AGEs及脉压(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均P<0.05),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均P<0.05),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均P<0.05).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Es、PP与IMT增厚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AGEs水平升高与老年EH患者动脉硬化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及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CAHD患者280例(CAHD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分析CA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CAHD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吸烟比例及高脂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受试者的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及CAHD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HD组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发现斑块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AASI、斑块积分均显著低于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与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血压、IMT、发现斑块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清hs-CRP检测对于诊断CAHD及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