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方法在执行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输液、输血、派发口服药、侵入性治疗工作中实施床边二人查对法。结果提高了护士的查对意识,较好地防范了因查对不严格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绪论实施床边二人查对有利于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
唱答查对医嘱防范护理差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洁玲  覃飞 《华夏医学》2002,15(5):646-647
如何防止护理差错一直是护理管理者积极探讨的问题 ,要认识发生差错的原因 ,应先从护理工作的根源抓起。传统护理的唯一任务是执行医嘱。现代护理虽然被赋予了不少新的使命 ,但执行医嘱永远是护士不可推诿的重要任务[1] 。护士每天如何正确处理大量的医嘱 ,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策和有效的查对制度 ,是减少差错发生的关键。1 资料与方法我科从 1998~ 2 0 0 1年采用三人式或二人式唱答法查对医嘱 ,三人查对法 :护士长或执行治疗医嘱的护士作为查对者 ,转抄医嘱的护士应对治疗、服药 ;执行护理的护士应对护理。首先查对者读出药名 ,应对者应答…  相似文献   

3.
PDA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的简称.PDA作为掌上护理移动终端应用于输液、输血、注射、标本采集、药疗等护理工作中,通过扫描病人的腕带条码与治疗条码信息匹配后再为病人进行治疗,避免了人为查对的惯性思维以及查对不严格导致的差错,并可将医嘱执行按临床路径进行拆分,实现了医嘱生命周期的全程监控[1],确保了护理工作的安全;同时可实时记录此条医嘱的具体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实现了护士工作记录的有效跟踪,为医疗纠纷的举证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创新查对法在妇产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探讨更为安全、有效、可操作的查对工作模式。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住院输液患者10 040例,因妇科、产科在同一个病区,床号设置均有1-20号,将妇科病房分为试验组,产科病房分为对照组。对照组输液操作按照"三查八对"的执行标准进行查对,即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中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查对内容包括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物的有效期。试验组查对方法在"三查八对"的基础上,增加了患者对用药及姓名的确认,在输液执行单及所输液体瓶身上粘贴的机打信息标签空白处均签名。观察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操作输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新查对法可以有效地落实核查制度,提高查对效果,保障输液的安全性,减少输液差错,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为寻求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发生的204例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最多的护理缺陷类型是输液注射及医嘱处理;查对不严和护士责任心不强是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护理缺陷发生最多的的班次是白班;护理缺陷发生率,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由高到低依次为5年、10年以上、5-10年。结论:为了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应加强输液注射及医嘱处理环节的管理,强化查对制度及护士的责任心,加强白班的工作,增强工作年资低于5年护士的教育及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针对输液中心存在护理隐患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结果通过干预,患者投诉、护理差错减少,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论输液中心护士必须严密执行查对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并了解输液中心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掌握防范措施,才能确保输液安全,杜绝护理差错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输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较常见的一项技术操作,输血护理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临床治疗效果,还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作为护理工作者,除充分了解各种法律法规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并能熟悉掌握输血护理技术,加强输血理论学习,了解所用血制品种类,适应证及输血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在输血前,护士要严格查对医嘱,按护理常规进行三查八对,现将输注技术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1例输血过程中的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措施,通过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建立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及查对制度,加强输血流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输血技术操作,确保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主要的用药途径,输液查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之一,为了有效监督及追踪护理人员对输液查对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我院设计制作了长期、临时医嘱输液转抄查对记录单,建立了输液转抄查对登记制度.自2006年1月开始使用,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徐瑞英 《中外医疗》2012,31(28):151-152
从手术前、中、后出现的护理缺陷谈舒适护理模式对手术护理的启发,并从强化病患接送制度执行力,正确摆放体位,提前准备手术器械,强化术中或术后清点查对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输血输液错误方面解决手术室护理缺陷。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少医疗纠纷,杜绝护理差错发生,切实落实查对制度,保证护理安全.从2006年1月开始,我院建立床旁输液卡,护理人员静脉用药前在患者床旁进行三查七对,及时、准确地执行输液医嘱并签名,2006年1~8月执行结果输液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而2005年同期输液护理差错发生率0.87 %.表明建立床旁输液卡,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使查对制度落到实处,可以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有利于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作为护理文书的原始记录,可为法律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加强法律观念对减少临床输血引发纠纷的效果.方法 通过2008年7月-2010年5月我科输血877例进行分析,结果认为临床输血中,加强法律观念,落实病人知情同意权和保护病人隐私权,严格查对制度,认真掌握输血护理要点.结论 加强法律观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是确保输血安全,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减少输血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于艳利 《吉林医学》2014,(3):619-619
目的:通过对医院门诊输液室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加强健康宣教和巡视以及技术培训,详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杜绝门诊注射式安全隐患和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减少护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的重要因素是对注射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做出正确的分析,并对其制定防范策略。结论:进行门诊注射室不安全因素分析与评估,针对相关因素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保障护理安全有效地提高门诊输液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是患儿抢救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之一,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正确的输液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相反,则可能给病人造成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保证小儿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环节。现针对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如下。1不安全因素分析1.1制度执行不严护士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输液卡转抄后未查对或查对不认真、字迹潦草,造成执行错误。如5%GS250 红霉素300mg静滴,被转抄成5%GS150ml 红霉素300mg静滴,使液体中药物浓度过高,引起患儿穿刺部位疼痛不适及胃肠道严…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是病人治疗疾病行之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在差错统计中,输液类差错占首位[1]。大多数的差错是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引起的,三查七对流于形式,查对制度淡化是差错发生率高原因之一。我院护理人员在输液接液操作中差错时有发生,发生差错环节主要是护士在床前执行医嘱时因查对不严,查对不认真造成的,给医疗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此我院护理部自2009年1月份以来制定并实施了规范床前查对制度,强化了床前查对流程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符合手术室护理工作特点的查对制度 ,将手术室护理工作划分为 3个阶段 :即手术前期、手术期、手术后期。每个阶段都执行相应的查对制度 ,“查对”贯穿整个手术过程。经过几年的运行 ,手术室从未发生过严重差错及事故。说明建立手术室特点的查对制度并认真执行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预防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无线网络PDA处理与执行医嘱的流程,并分析此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无线网络及时更新PDA的数据,各班次与主管班及时查对各项医嘱,准确分类实施,并在每日医嘱查对中应用PDA查对医嘱落实情况.结果:使用无线网络PDA查对医嘱避免了传统查对方法中出现的信息传递误差,分别节省了主管班与临床班转抄分配医瞩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保证了医嘱落实的安全性.结论:应用无线网络PDA在处理医嘱流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医瞩执行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医嘱执行责任到人,确保了临床护理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戚婉妮 《求医问药》2014,(21):89-90
目的:探讨双向查对制度对门诊输液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每组各200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双向查对制度,为参考组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传统的查对制度,然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输液失误、护患纠纷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输液失误的发生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护理中使用双向查对制度可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减少输液失误的情况,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制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手术室急诊手术中风险因素的分析,提出急诊手术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如手术部位感染,延误诊治,输血、输液、用药错误,器械敷料遗留体内,人力资源不足,手术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全等常见因素,提出严格执行感染监控制度、查对制度、清点制度,严密观察病情,正确填写手术护理单等措施。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几年来,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能力和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正确认识在急诊手术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积极采取防范对策,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为急诊手术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结论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急诊手术的护理服务质量,是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雷小华  姚小春 《华夏医学》2008,21(2):374-375
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执行输液的过程通常是:医生开出医嘱后,长期医嘱由医嘱班护士抄写治疗单和贴瓶签,临时医嘱只抄写贴瓶签后交治疗班护士查对执行,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和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上执行方法时常会有患者或家属对输液的情况产生疑问而引发医疗纠纷,也使笔者意识到以上执行方法存在如下问题:①执行的信息均在贴瓶签上,输液瓶最多只在病区保留1d,并且贴瓶签有脱落的可能;②每天的输液情况没有患者或家属签名认可;③临时医嘱执行者由谁签名?④长期医嘱无每日执行记录;⑤输液过后如果患者对输注的药物种类和数量有疑问较难查证;⑥输液过后各环节的执行情况较难查证.针对上述问题,我院护理部2006年10月开始设计住院患者输液执行卡,11月份在一个病区试用,反映良好,于 12月份开始在全院各临床科全面使用,得到了护士们的认可和患者的欢迎,增加了查对环节,避免了因静脉输液而引发的医疗纠纷,现将输液执行卡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