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16例屈肘功能障碍病人采用肌移位术治疗,男10例,女6例;年龄为12~40岁;左侧11例,右侧5例;臂丛神经损伤所致11例,其中交通事故8例,煤矿事故2例,医源性损伤1例;产瘫3例,婴儿瘫1例,大脑瘫1例。采用尺侧腕屈肌移位9例,背阔肌移位3例,胸大肌移位2例,大圆肌移位1例;肱三头肌移位1例。在行肌移位术同时行肩  相似文献   

2.
改良腓骨长肌内移术治疗足外翻50例田乃宜,贾明锁,孙凤琴本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10~20岁,15岁以下36例,占72%,16岁以上14例,占28%。左胫前肌瘫16例,左胫后肌瘫12例,右胫前肌瘫18例,右胫后肌瘫10例。腓骨长肌腱肌力术前为Ⅴ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带蒂大圆肌双板移位重建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后肩外展功能的疗效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9例产瘫后肩外展功能障碍的患儿行带血管神经蒂大圆肌双极移位术重建肩外展功能,并经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9例患儿术前肩外展平均11.2°(0°-30°),术后肩外展平均75.4°(45°~95°)。按照顾玉东的评定标准评价:优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77.8%。结论对于产瘫后肩外展功能障碍者,用带血管神经蒂大圆肌双极移位术重建其肩外展功能是有效而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圆肌转位修复重建大龄产瘫患者肩外展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大圆肌转位修复重建术治疗17例大龄产瘫后遗肩外展功能障碍的患者。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62个月。术后6个月,Gilbert分级1级2例,2级3例,3级5例,4级7例;Mallet评分7~8分3例,9~10分4例,11~14分10例;肩关节外展活动度30°~90°。结论大圆肌转位是治疗大龄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和外展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产瘫患者膈神经移位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产瘫患儿行膈神经移位术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比较 84例产瘫患儿臂丛神经手术后呼吸功能的变化。 4 7例为膈神经移位组 ,3 7例为非膈神经移位组。术后临床观察呼吸变化 ,摄胸片。用肺功能仪对膈神经组中 16例作术前、术后肺功能测定。结果 膈神经移位组术后胸片示患侧膈肌均有抬高 ,透视下见膈肌随呼吸呈矛盾运动。术后患儿呼吸窘迫、肺炎、肺不张等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膈神经移位组。年龄小于 6个月的手术组 ,其并发症明显高于 6个月以上组。呼吸窘迫均出现在年龄小于 3个月的手术组。术后肺功能仪测定中每分钟通气量 VE、吸入潮气量 VTINS有下降。结论 产瘫患儿年龄在 6个月以上作膈神经移位较为合适 ,以避免产生呼吸系统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在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臀肌瘫疾病例中,临床上虽有多种臀肌功能重建术式,但各有利弊和适应证,仍常缺乏理想的替代肌动力来源。如腹外斜肌代臀肌,则失去替代股四头肌瘫的机会;背阔肌整块转位,则其本身原功能丧失。笔者带着增加替代臀肌来源及又不使替代肌完全丧失原自身功能的愿望,通过尸解设计,应用显微外科解剖知识创用背阔肌下斜部与腰髂肋肌联合代臀肌的新术式以重建臀肌功能,经5例病人术后随访1年,取得良好疗效。文中介绍了显微外科解剖及术式操作。  相似文献   

7.
张鹏  胡炜  曹旭  许世刚  李德魁  徐林 《中国骨伤》2009,22(10):763-765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对27例上肢痉挛的脑瘫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3~21岁,平均15岁。手术方式为以AXIS8孔钛板依次植入颈椎侧块,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挑选阈值低神经后根的小束,将其切断并切除1.5cm。术后2周拆线后进行运动疗法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卧位姿势、翻身、坐位、爬行、跪立位及站立位、行走等练习,其中鲍巴斯(Bobath)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手法贯穿训练的全过程。治疗后对肌张力、运动功能(GMFM)和功能独立性(WeeFIM)进行评分。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6个月。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分别为3.30±0.47和1.25±0.44,GMFM评分分别为107.82±55.17和131.28±46.45,WeeFIM评分分别为57.61±25.51和87.91±22.39,治疗后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功能独立性均有所改善(P〈0.01)。结论: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因臂丛神经损伤或单纯腋神经麻痹所致难以恢复的三角肌瘫痪及屈肘肌瘫痪的患者进行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和肘关节屈面功能重建。方法:用同侧斜方肌、背阔肌或胸大肌转位重建肩、肘关节功能各5例。结果: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优4例,可1例。屈肘功能重建优4例,良1例。结论:创伤引起神经麻痹所致三角肌及屈肘肌瘫在原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进行肩外展及肘屈曲功能重建,可获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产瘫肩关节挛缩后遗症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对产瘫患儿肩关节功能作定量和定性检查,以明确肩关节功能障碍是因主动肌的无力抑或是拮抗肌和关节囊的挛缩所致。方法:对40例肩关节功能障碍而肱二头肌肌力达M3以上的产瘫患儿,采用Malet评分,Gilbert分级,盂肱角测量,肩关节中立位被动外旋,翼状肩胛检查,肌电图及X线诊断等检查手段,综合评价其肩关节功能。结果:38例肩关节功能障碍是由于拮抗肌或关节囊挛缩引起,其中内旋挛缩35例(合并肩关节后关节囊挛缩14例),肩关节下部挛缩3例。另2例肩外展不能是因主动肌无力所致。结论:产瘫患儿有较好的但不同步的神经恢复是产生各种肩关节挛缩后遗症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和预防肩关节继发性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来稿摘登     
河南安阳市54854部队医院范荣章韦仕辉来稿对16例麻痹性膝反张采用碳纤维绳膝关节后“8”字固定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6~18岁,均为单侧肢体。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瘫14例,合并其他肌瘫2例。术前膝反张30°以下12例,31~50°者4例。有10例术后经1.5~3年随访,无复发及屈曲挛缩畸形。步行功能明显改善。体会本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取材方便,固定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是我国城乡儿童中仅次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一种常见病。由于脑损害不易回逆,多留下严重后遗症,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患肢痉挛、肌张力增高,行走时呈现典型剪刀式步态。剪式步态是脑性瘫后遗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它不仅影响患者站立、行走等日常生活,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负担。我科自1984~1993年共收治该类患者64例,经系统治疗护理和指导其功能锻炼,使患者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脑性瘫的外科手术治疗,认为痉挛性瘫为手术适应症。以下肢瘫疗效较好。用多种手术达到治疗目的。为防止畸形复发,创造功能恢复生活自理条件,并对切断闭孔神经前支、切断腓肠神经,切断内收肌、跟腱,松解腘绳肌或抵止上移治疗痉挛型剪  相似文献   

13.
联合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前屈功能集宁市280医院骨科(012000)滑利,李保庆作者报道采用联合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前屈功能治疗儿麻后遗症三角肌麻痹8例,年龄6~17岁,平均15岁。8例三角肌全瘫,肩外展、前屈、后伸功能丧失。肱二头肌0~Ⅰ级3例,Ⅰ~Ⅱ级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评价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臂丛神经移位术后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患儿腕背伸功能的疗效.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30例行臂丛神经移位术后的产瘫患儿,在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侧桡侧腕长伸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患儿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和桡侧腕长伸肌自发肌电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治疗前为(0.00±14.20)°,治疗后为(24.57± 13.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侧腕长伸肌自发肌电均值治疗前为(69.57±39.57)μV,治疗后为(529.30±293.17)μ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臂丛神经移位术后产瘫患儿的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胸椎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15例病人,男性8例,女性7例,AO分型A型2例、B型10例、C型3例,完全瘫的9例,不完全瘫的5例。均经后路切开复位、脊髓减压、长节段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上胸椎骨折病人15例。结果:随访18个月~24个月,后路长节段固定随访时无一例失败,完全瘫的患者9例有1例神经功能改善Ⅰ级,不完全瘫的5例均有Ⅲ级改善,1例无神经损伤。结论:上胸椎骨折损伤严重,后路长节段固定技术是一种合理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半椎板显露选择性脊神经后根机械灭活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减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创伤及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1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其中痉挛型7例,僵直型3例,混合性2例,痉挛程度Ashworth5级法:Ⅲ级6例,Ⅳ级5例,V级l例。单肢瘫2例.截瘫6例,四肢瘫2例,三肢瘫2例。智力情况基本正常。采用马尾圆锥区半椎板(7例)和保留椎板(5例)的小开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非切断性机械灭活阻断治疗痉挛性脑瘫。术后配合采用针对性功能训练的方法,部分肢体严重畸形患儿(4例)行2期肢体矫形术改善和恢复患儿的下肢功能。术后随访15~28个月。结果 术后肌张力情况:1级9例,2级2例,4级1例。肌张力降低率100%。功能明显改善11例(92%)。术后不借助支具恢复独立行走9例,借助支具独立行走2例,行走率为91.7%。其中有9例患儿术后流涎、斜视、语言障碍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半椎板显露,选择性脊神经机械灭活术也能改善痉挛性脑瘫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创伤小特点,能够减少SPR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改良手术治疗脑瘫痉挛性双侧下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2004年以来对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治疗方法进行改进,探索提高其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23例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男14例,女9例;年龄3~12岁,平均5.7岁;主要症状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双下肢肌紧张,家长扶持站立,双下肢呈剪刀步态,双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足尖着地行走.体格检查双髂腰肌、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胫后肌、(足母)长屈肌、趾长屈肌部分或多数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依Ashworth分级,为3~4级.治疗方法对动态性肌痉挛,采用肌内肌腱切断或肌筋膜切断;对静态性肌痉挛行肌腱滑动延长,胫前肌腱劈开外侧1/2移位.然后用自制外固定器矫形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双踝、足中立位,双下肢外展30°,6周后去除外固定康复训练.[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3年,平均2.2年.优良21例,有效2例.[结论]严重脑瘫痉挛性双侧瘫,一期多关节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外固定矫形,术后配合家庭长期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空肠双腔造瘘治疗食管癌术后难治性胃瘫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瘫是食管癌切除术后一种少见并发症.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我们手术治疗食管癌2460例,术后并发胃瘫17例,对其中保守治疗超过15 d、胃排空功能未恢复、并且胃镜下未能成功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的8例胃瘫病人,进行剖腹探查空肠双腔造瘘,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有助于解除痉挛,如何选择切除神经后根的节段和切除比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除痉挛,提高疗效及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在探讨之中。自1996年12月~1997年10月共11月个月作者根据各肌群术前肌张力的状况制定相应的神经后根的切除节段和切除比例共2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的为15岁,最小的为3岁,平均8.15岁;其中双侧瘫17例,四肢瘫伴强直混合型1例,右偏瘫1例,三肢瘫1例。术前髋屈曲、内收肌、膝屈曲及踝跖屈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大龄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矫正及外展、外旋功能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6年4月 ̄1999年7月,对7例大龄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和外展、外旋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肩胛下肌止点部Z形延长和背阔肌、大圆肌止点上移至冈上肌、冈下肌腱部进行矫治。结果 术后随访6 ̄44个月,平均19个月,Gilbert分级和Mallet评分:术前分别为1.57、7.57;术后分别为3.45,10.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