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镇痛及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ASAII或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分别在坐骨神经及股神经周围注射25ml、20ml0.5%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A组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B组比较,A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且术后24h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准确及成功率高,明显增加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膝关节镜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联合的麻醉效果予以探究。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拟接受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根据双盲法分为两组,甲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麻醉,乙组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并对两组Ta、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时间进行对比。结果乙组Tb、Td比甲组低,Te、Tf比甲组高(P<0.05)。结论膝关节镜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联合的麻醉效果显著,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术中的阻滞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ASAⅡ~Ⅲ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感觉和运动神经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麻醉优良率96%,B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与B组比较,A组患者感觉、运动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及头痛发生率低(P<0.05);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穿刺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恶性呕吐、穿刺部位疼痛及低血压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阻滞,能有效提高阻滞效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三合一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骨科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盲探阻滞技术进行髂筋膜间隙三合一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实验组使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三合一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麻醉与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平均麻醉效果、镇痛效果以及疼痛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三合一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连续股神经阻滞和静脉镇痛泵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方法 2012年03月—2012年08月笔者所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30例,应用静脉泵镇痛30例;股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间断泵入0.25%布比卡因溶液,静脉镇痛泵组患者术后持续泵入舒芬太尼100μg+氟哌利多2.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两组患者均持续镇痛3 d。记录静息、被动功能训练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的镇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静息及被动功能锻炼时股神经阻滞组的VAS显著低于静脉镇痛泵组(P<0.05),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股神经阻滞组显著低于静脉镇痛泵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持续股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单一定位组单纯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定位组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结果:联合定位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一定位组,P0.05;联合定位组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单一定位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单一定位组,P0.05。结论: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确切,起效快且阻滞完成时间短,可延长镇痛时间,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尚明俊  闵佳  熊颖芬  雷雨  宋晨炜  朱云生 《江西医药》2021,56(8):1237-1239,1241
目的 比较膝关节周围穴位注射0.25%罗哌卡因和超声引导下0.25%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6月至12月间收治的符合标准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法进行研究,分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组(对照组)和膝关节周围穴位注射组(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术侧犊鼻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每穴位注入5ml 0.25%罗哌卡因,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找到股神经,回抽针栓确定无回血后,一次性注入20ml 0.25%罗哌卡因,根据研究设计,以术后6 h、12 h、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程度评分(Ramsay评分)结果作为两组患者效果比较的依据.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6h、12h、24h、48h的Ramay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h的VAS评分差异也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12h、24h、48h的VAS评分有差异(P<0.05).结论 膝关节周围穴位注射罗哌卡因术后镇痛,在术后6h内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无明显优势,但在术后一两天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并且具有镇痛效果完全、无并发症、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和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13):156-15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在臂丛神经显像和定位阻滞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麻醉阻滞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48例)和对照组(盲穿臂丛神经麻醉阻滞,45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运动阻滞0、Ⅰ、Ⅱ级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例数多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损伤、穿刺部位水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穿刺阻滞麻醉,在动态观察下进行操作,可有效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阻滞方法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拟实施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神经解剖定位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下定位组3组,比较3组的阻滞效果。结果超声引导下定位组的阻滞效果最好,其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优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和神经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定位在3种神经阻滞技术中临床阻滞效果最好,起效时间最快。  相似文献   

12.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解剖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分别在常规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腋路臂丛阻滞,术中根据情况吸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定位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解剖定位组,麻醉后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极具优势,安全性高,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于小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3+85-83,85
目的观察探讨转子下坐骨神经阻滞加股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6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阻滞效果。结果两组麻醉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子下坐骨神经阻滞加股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超声引导行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体表定位下的同样术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64例,年龄7~13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常规行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经超声引导行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儿经传统体表定位后行相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心率(HR)、血压( MAP)、脉搏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以及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全麻药、局麻药)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毕患儿清醒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首次应用镇痛药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局麻药总用量更低,为9.3±3.5mL,而对照组为13.6±5.2mL(t=58.7,P<0.05)。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及异丙酚用量分别为7.5±3.8μg和140.7±14.4mg,而对照组分别为15.3±4.2μg和180.6±15.7mg;观察组的术后苏醒时间为7.2±1.5min,对照组为16.4±2.0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225.0±36.0min,对照组为127.0±33.0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经超声引导行髂腹股沟及髂腹下局部神经阻滞,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阻滞组(NB组,3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30例)。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结果 与EA组相比,NB组T2时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高于EA组(P<0.05);N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小于EA组(P<0.05),阻滞维持时间大于EA组;NB组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小于EA组(P<0.05);两组在麻醉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NB组中的发生率低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方面比较,两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麻醉效果与硬膜外麻醉相似,且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在肋间神经阻滞下行乳房病损切除术的女性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成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于肋间神经阻滞前5min静脉推注布托啡诺20μg/kg,B组于肋间神经阻滞前5min静脉推注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均施行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术中麻醉满意程度进行评价,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术后1、4、12、24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术中麻醉满意程度A组优于B组,术后4、12h时疼痛评分A组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维持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静脉推注布托啡诺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效果,能够增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实效性.方法 选择80例老年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5.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05);两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4、1.189,P>0.05);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持续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9、8.948、5.275,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麻醉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BP及DBP在T2及T3时刻均较T0和T1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T2及T3下,两组SBP及DBP比较,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01).结论 随着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推广应用,使得神经阻滞技术定位准确,麻醉完善,负影响小,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