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d),连续3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75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 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毗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300 mg/(kg.d),连续3 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75 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 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叱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用吡喹酮早期治疗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后,可以抑制虫卵肝肉芽肿的形成。为探讨其抑制机理,我们应用鼠肺肉芽肿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观察体外用吡喹酮处理的日本血吸虫卵,在鼠体内形成肺肉芽肿的动态变化。材料和方法一、吡喹酮处理虫卵昆明远交鼠30只,雌雄不拘,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0~100条。56d 后取肝脏,常规分离虫卵。分离纯卵用500μg/ml 浓度吡喹酮药液按1%(w/v)配成悬液,置4℃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感染小鼠,在感染第58、59、60天每日以2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灌胃治疗小鼠,治后35d剖杀小鼠取肝脏做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作病理学观察;以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虫卵肉芽肿的面积。结果 敏感株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及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治疗组则由少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大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未治疗组肉芽肿的面积明显大于治疗组,两者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但抗性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均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两组虫卵肉芽肿的面积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鼠体内吡喹酮的治疗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影响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在肝组织中,敏感株虫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高于抗性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A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SjAWMAg,并用SDS-PAGE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d、第14d和第35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联合用药的3个治疗组(感染2、14、35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38.79%、29.80%和46.82%,其中以感染35d治疗组提高最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62.04%,42.78%和29.81%,以感染2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S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 方法 提取 SjAWMAg,并用 SDS PAGE 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 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 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 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 d、第14 d和第35 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 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联合用药的 3 个治疗组(感染2、14、35 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 38.79%、29.80%和 46.82%,其中以感染35 d治疗组提高最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 62.04%,42.78%和 29.81%,以感染 2 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吡喹酮组于感染8周后灌胃吡喹酮治疗2次。16周末测小鼠血清中ALT、AST;观察小鼠肝脏形态,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变化,测定虫卵肉芽肿面积;免疫组化测定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结果吡喹酮治疗可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改善肝组织形态结构,降低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及虫卵肉芽肿面积。结论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体内体外试验法观察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卵的作用。 30只DDD株小鼠,每鼠经皮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0条,于感染后7周进行试验。吡喹酮混悬液的剂量为100mg/kg,在1天内共灌服4次,并设不服药小鼠作对照。两组小鼠于服药后1天和1、2、4和8周,每组各解剖3鼠,观察肝移和门静脉内的虫数,以及每鼠肠壁内计数900个虫卵,观察卵谱变化。结果:感染小鼠灌服吡喹酮后虫体肝移率达100%,而对照组为0~15.4%。小鼠于服药后1天,成熟虫卵减少,新近排空的卵壳增加;1周后,成熟虫卵增加,以后减少;2周后,近期死卵比例最高,其后逐渐减少,而钙化虫卵则持续增多。对照鼠在相应时间内未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吡喹酮后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内细胞的变化。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d)连续3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75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后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HE染色,在每组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虫卵肉芽肿25~30个,分类计数每个肉芽肿内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计算其平均值并作比较。结果与A组比较,应用吡喹酮的3个实验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均显著减少,纤维母细胞增高的幅度也明显为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以C组最为显著,第56天,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分别减少了54.4%、87.0%和23.1%,纤维母细胞增高的幅度减少了59.4%。各组淋巴细胞数目变化不大。结论吡喹酮能明显抑制虫卵肉芽肿内炎细胞的聚集、纤维母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吸虫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左旋同分异构体中。此药不仅能杀死血吸虫成虫,还可以抑制宿主组织内的虫卵周围炎症反应。本实验应用小剂量的左旋吡喹酮治疗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观察其对肝脏病变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体重20~22g 雄性小鼠120只经腹部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30d,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1)左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LPQ 组),以75mg/kg 左旋吡喹酮(LPQ)悬液灌胃给药;(2)消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PZQ 组),以150mg/kg 消旋吡喹酮(PZQ)悬液灌胃给药;(3)对照组,不给药。每组分别在给药后3、7、14、21、  相似文献   

11.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5d(PQT_1组)和45d(PQT_2组)用治愈剂量吡喹酮治疗。观察感染后45~115d的肝脏肉芽肿的体积变化。结果:PQT_1组治后10d不能或仅形成很小的虫卵肉芽肿,体积较对照组缩小73.01%,至115d肉芽肿体积缩小98.55%;PQT_2组治疗前肉芽肿体积与对照无明显差别,治后2周肉芽肿缩小43.20%,至115d肉芽肿缩小95.65%。认为吡喹酮不但可以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而且可以限制已形成的肉芽肿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家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23d雌虫开始产卵,在宿主肝脏组织中,虫卵自产出到发育成熟需要10—11d.按卵胚的发育过程,分为单细胞期、细胞分裂期、器官发生期、毛蚴成熟期4个阶段,通常把前3期虫卵称为未成熟卵.据何毅勋等报道,小鼠感染尾蚴后26—33d每条雌虫平均每天产卵150个,而44d后,每条雌虫平均每天产卵高达2029个.因此,一般认为收集成熟虫卵,每兔感染1500—2000条尾蚴为宜,既可使家兔存活到45d以后,又可以从肝脏中获得最大卵量.但收集30d左右未成熟虫卵,以多少尾蚴感染家兔,才能获得最大卵量,至今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抗卵胚发育免疫原的筛选实验中发现,以感染尾蚴后30d未成熟虫卵作为免疫原可获得抗卵免疫的满意效果(另文报道).因此,对感染尾蚴数量和30d未成熟虫卵得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目的 检测日本血吸虫(Sj)不同发育期虫卵内抗氧化酶水平,分析其是否可作为鉴别虫卵死与活的标志物。方法 采用3,3-二甲基联苯胺盐酸盐(DAB)+H2O2底物作为抗氧化酶检测方法对完整Sj虫卵进行染色观察,并探索其染色条件。建立Sj感染后50d和90d的小鼠模型和吡喹酮治疗后30d和90d的小鼠模型。用最佳染色条件对从各模型组小鼠肝肠组织分出的虫卵作检测,比较观察对未成熟卵、成熟卵、近期变性卵和远期变性卵的显色程度与其分布来评价抗氧化酶水平,分析其用于判别Sj虫卵死与活的可能性。结果 与不做染色虫卵比,DAB加入完整游离活卵中经室温震动反应30min时,所呈深棕黄色阳性反应的反差最明显;DAB对沸腾处理30min虫卵染色,未见呈显色反应;DAB对Sj感染50d、90d及治后30d和90d的模型鼠肝肠来源虫卵染色的阳性率分别为92.34%、46.03%、13.68%和0.00 %。其阳性反应程度:未成熟虫卵普遍呈深棕黄色;成熟卵多呈深黄色,分布于毛蚴体部;近期变性卵中部分有显色;远期变性卵和卵壳均无见显色。结论 Sj活虫卵内均富含抗氧化酶成分,其水平则以未成熟卵内为最高,且随着虫卵发育成熟至死亡而逐渐减低。提示,对Sj虫卵作抗氧化酶染色可作为虫卵死与活鉴别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皖鄂品系血吸虫尾蚴,是否也能诱导出免疫保护效果。方法2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经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免疫后攻击感染皖鄂品系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6d观察减虫率、粪卵减少率、雌虫子宫内虫卵数、肝表面虫卵结节数、肝脏各期虫卵数及各期虫卵构成比。结果SIEA免疫后粪卵及雌虫子宫内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4.45%,23.69%(P〈0.05);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下降29.03%(P〈0.05);肝组织内虫卵减少29.07%(P〈0.05),成熟虫卵减少48.41%(P〈0.05)。肝组织内成熟虫卵比例下降,未成熟卵比例增加(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的抗原性较强,小鼠经云南品系SIEA免疫后攻击感染皖鄂品系血吸虫尾蚴也诱导小鼠产生了抗卵胚发育及抗雌虫生殖免疫力,结果提示将来在中国大陆使用SIEA疫苗时,似可不必考虑血吸虫品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观察山奈酚 (Kaempferol, KA) 对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探讨其预防血吸 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8只)、 吡喹酮组 (8只)、 吡喹酮+山奈酚4个剂 量组 (5、 10、 15、 20 mg/kg)(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5组小鼠同时感染日本血吸虫, 感染6周后吡喹酮组及吡喹 酮+山奈酚4个剂量组给予吡喹酮连续灌胃2 d, 其后吡喹酮+山奈酚4个剂量组分别以5、 10、 15、 20 mg/kg山奈酚连续灌 胃6周, 吡喹酮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6周。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肝脏, 以苏木精?伊红 (HE) 和Masson胶原纤维 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肝纤维化程度; 以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TGF?β1、 Smad2/3、 Smad7蛋白的表 达情况;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Smad2/3、 Smad7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果 与吡喹酮组小鼠相比, 吡喹酮+ 山奈酚4个剂量组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 纤维化程度较轻, 肝组织Smad2/3 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低,Smad7 蛋白及其mRNA表达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 结论 山奈酚通过减少肝组织内TGF?β1、 Smad2/3的表达 及增加Smad7的表达, 能明显减轻吡喹酮杀虫治疗后虫卵肉芽肿所致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分别运用槲皮素及吡喹酮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槲皮素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组织中即早基因c-fos与c-ju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与吡喹酮组相比,c-jun mRNA、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而c-fos mRNA、TIMP1含量无显著改变,提示其远期抗血吸虫肝纤维化效果优于吡喹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吡喹酮治疗埃及血吸虫病效果和病人尿液中虫卵定量计数。方法治前和治后每日收集尿液2次,沉淀后镜检虫卵,计数和孵化毛蚴。结果吡喹酮治疗埃及血吸虫病后,血尿症状消失。治前795 ml尿液中有虫卵1 480个,203个卵(13.7%)孵出了毛蚴;治后每日尿液中均有血吸虫卵,逐渐减少,均不能孵出毛蚴。治后45天和3个月尿液检查均未发现虫卵。结论吡喹酮治疗埃及血吸虫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卵谱法和孵化法观察吡喹酮(PZQ)间隔9天两次口服给药对感染小鼠体内血吸虫虫卵的影响。 雄性体重20—25g远交系ICR小鼠,经皮肤感染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200条。感染后第57天用加藤法检测粪内平均卵数/g(EPG),EPG为936的小鼠划入非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桑黄醇提多糖(PPI)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肝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玻片贴腹感染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设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PPI单独治疗组(C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D组)和PPI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E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小鼠感染(30 ± 2)条尾蚴。自感染后42 d开始,D、E组小鼠灌胃给予500 mg/kg吡喹酮,连续2 d;C、E组给予400 mg/kg PPI灌胃,连续给药30 d。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但未予治疗小鼠出现典型血吸虫病肝病病理改变,PPI干预后能有效减轻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及胶原沉积。血吸虫病肝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加剧,诱导了氧化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GSH和各种抗氧化酶含量下降。与B组相比,PPI治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提高了GSH含量,恢复了抗氧化酶活性。此外,PPI治疗可抑制TGF?β信号通路,提升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PPI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和Gsta4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