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定点切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 SF  Chen G  Sun XT  Zhang K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991-993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130例胶囊式内镜检查病例中诊断为血管畸型的11例临床资料。结果胶囊式内镜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11例病人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畸形者10例,均表现为无痛性反复多次解新鲜血便伴中重度贫血。10例病例确诊的患者通过术中辅助肠镜检查,精确定位后,采用点状、楔型和肠段切除。随访1~18个月,再出血1例。结论胶囊式内镜是目前小肠血管畸形较理想的诊断方法。术中辅助肠镜检查,采用点状切除结合楔形和肠段切除是治疗该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术中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于经内科综合治疗不止血,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转外科行剖腹探查,并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19例患者中有17例成功地检出了出血部位和原因。结论术中内镜检查对于小肠出血是一种操作较简便、出血检出率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收集本科1997年1月至2011年4月诊治的60例小肠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胃镜、纤维结肠镜,排除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直肠病变,其中3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出13例(43.3%);99mTc-RBC核素(ECT)检查26例,检出12例(46.2%);胶囊内镜(CE)检查10例,5例获得定性定位诊断(50%);30例术前诊断困难行剖腹探查确诊,其中腹腔镜探查确诊5例,12例结合术中肠镜完成,剖腹手术的确诊率达100%。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54例获得随诊,随诊时间2个月~8年,均未再发小肠出血。结论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存在较大困难,DSA、ECT及胶囊内镜的诊断价值有限,如有手术指征应积极手术探查,必要时结合术中肠镜可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肠出血2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肠出血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急诊剖腹探查术的确诊率及手术止血率均为100%。本组术后死亡2例。其余23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活动性出血期行DSA、ECT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术前辅助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高,而对小肠憩室、息肉等出血病灶的诊断率低。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量大、有休克表现和诊断不清的病例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6.
小肠出血泛指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的出血,占全消化道出血的2% ~ 15%[1],因受其发病率较低、症状隐匿及小肠本身解剖特点的限制,因此临床上确诊较为困难,既往很难在术前确定出血部位.常规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盲区.在出血期间,胶囊内镜基本不适用.术中肠镜辅助探查也许是明确出血部位更为有效、可行的方法.本文笔者结合文献复习报道一例成功救治小肠大出血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小肠出血35例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全利  曹其彬  傅卫 《腹部外科》2010,23(3):153-154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9月间收治的35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出血和贫血表现外,62.9%(22/35)不伴其他症状,85.7%(30/35)不伴腹部阳性体征。35例中急性大出血4例,慢性显性出血29例,慢性隐性出血2例。入院时合并失血性休克4例(11.4%)。出血病因中小肠肿瘤为首位,占37.1%(13/35),其次为小肠憩室31.4%(11/35),小肠炎症22.9%(8/35),血管疾病8.6%(3/35)。35例中,33例手术,2例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28例均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行腹腔镜下憩室局部切除。术中肠镜7例。结论小肠出血的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小肠炎症是小肠出血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为最后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 17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分别采用X线钡餐检查 ,99mTc标记的红细胞核素扫描 (ECT)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 (DSA ) ,术中肠镜检查 ,比较各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结果 对出血部位的定位阳性率 :ECT为 ( 7/14 )5 0 % ;DSA为 ( 8/12 ) 66.7% ,X线钡餐为 ( 3 /8) 3 7.5 %。术前不能确诊的 5例病人 ,术中肠镜均明确出血部位 ( 10 0 % )。结论 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小肠出血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小肠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除出血表现外,62.9%(22/35)不伴其他症状,85.7%(30/35)不伴腹部阳性体征。35例均伴有贫血,其中急性大出血4例,慢性显性出血29例,慢性隐性出血2例。入院时血红蛋白中位数67g/L(30~108g/L)。入院时合并失血性休克4例(11.4%)。小肠肿瘤占37.1%(13/35),其次为小肠憩室31.4%(11/35),小肠炎症22.9%(8/35),血管疾病8.6%(3/35)。2例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例外科手术治疗(2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行腹腔镜下憩室局部切除),其中开腹手术19例,腹腔镜手术14例。术中肠镜7例。结论小肠出血的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小肠炎症是小肠出血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为最后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的诊断: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出血现尚缺少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临床上往往长时间得不到确诊。本文报告笔者于近2年遇到的小肠出血10例,同时就小肠出血的诊断作一讨论,并提出小肠出血的诊断步骤。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6~60岁,  相似文献   

11.
常见小肠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总结常见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0-2004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三科诊治的7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出血发生原因依次分别为肿瘤(41.9%)、小肠憩室(25.7%)、血管病变(23.0%)及炎性肠病(9.5%)。>45岁病人以肿瘤(55.6%)、血管病变(27.8%)为主,≤45岁以小肠憩室(42.1%)和肿瘤(28.9%)为主。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结论 肿瘤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小肠憩室、炎性肠病及血管病变。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是小肠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对怀疑小肠出血,辅助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方法。针对不同原因的小肠出血可以选择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小肠出血占整个胃肠道出血的3%~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种检查方法都有局限性,诊断较为困难.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小肠出血2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肠出血6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9/67),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5/67),小肠憩室(12/67)及血管病变(7/67),分别有18、17和10例病人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素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确诊,18例剖腹探查确诊,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人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检查方法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32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性地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胶囊内镜、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及螺旋CT检查.不同检杳方法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阳性率最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分别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胶囊内镜、全消化道钡餐、螺旋CT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0、3.840、4.470、5.070、7.300,4.170、3.920、4.550、5.210、7.310,P<0.05).112例急诊手术患者中76例病灶位于积血上缘,36例位于积血下缘.术后127例痊愈、4例复发、1例因出血量过大死亡.结论 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是发现小肠出血病灶的最佳方法.急性大出血时是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小肠出血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同治  凡启明  付伟 《腹部外科》2010,23(3):162-16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8例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为18例(47.4%),良性、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例(23.7%)、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3例及钩虫病1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2例(84.2%)行病变段肠管切除术。结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对原因不明的出血行剖腹探查及术中纤维内镜分段检查。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段肠管。  相似文献   

16.
胶囊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为小肠无创性、可视化性检查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并已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小肠出血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占一定比例,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及出血的诊断率得到很大提高。但胶囊内镜在确定病变具体位置和鉴别病变性质上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下消化道出血1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晟  刘友富  袁政洪 《腹部外科》2001,14(4):227-228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减少误诊和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78年至 1998年收治的 15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病因和诊治方法。结果 出血灶位于小肠者占 10 / 15 (6 6 .7% ) ,结肠 5 / 15 (33.3% ) ,其中肿瘤 3例 ,血管畸形 4例 ,憩室 7例 ,出血性肠炎 1例 ,全部病例均行部分肠切除 ,术后无再出血。结论 选择合适的术前检查及正确的术中处理是提高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对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3例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胶囊内镜及术中内镜检查结果,分析小血病因.结果 23例中,胶囊内镜初筛检出小肠病变22例,胶囊内镜与术中探查及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1%(21/23).结论 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是诊断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结扎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病人 ,约 3 4%死于上消化道出血 ,3 2 %死于肝功能衰竭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方法 ,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内镜结扎疗法由于其快捷简单、容易操作、并发症少、疗效高而日益受到重视。现结合我们 1 991年至 1 996年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3 0 6例经验 ,对内镜结扎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述。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结扎治疗的时机选择   1 .紧急止血  首次内镜结扎在急诊入院后 4~ 6h实施 ,在积极复苏、输液、输血、应用加压素等治疗的同时尽早安排内镜诊断性检查 ,诊断一确立就予以内镜结扎治疗。  …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出血诊治重点是准确定位,要重视病史、体检和一般检查的提示作用。特殊检查中,首选纤维内镜。小肠出血可先通过CT、同位素或胶囊内镜初步筛查,再经小肠镜检查并给予止血。消化道大出血首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无法明确诊断的病人,可进行手术探查和术中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