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舌诊”作为祖国医学望诊中重要一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有关“舌诊”机理的记载,并提出“心开窍于舌”脾脉系于舌本、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内经》中“心在窍为舌”、“开窍于耳”这一理论的探讨分析及作者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的体会,认为这是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实践形成的,它对于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不能轻意否定。  相似文献   

3.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瞿岳云(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长沙410007)关键词五脏开窍藏象学说中,“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等五脏开窍理论,导源于《内经》。《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医学经验和理论汇集,故就同一问题常会有不同论述。鉴此,本文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藏象学说内容之一的脏腑开窍中的心之开窍问题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梳正理论渊源,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经研究发现,在《内经》中就心的开窍问题有"心开窍于舌"说、"心开窍于耳"说及"心开窍于目"说。"心开窍于舌"者,因心与舌经络相通,心主藏神以助舌言;"心开窍于耳"者,因心与耳经络相通,心主血脉以使耳聪;"心开窍于目"者,因心与目经络相通,而心主血脉、藏神志,故神精则目炬。  相似文献   

5.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6.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之舌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之舌象研究进展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张向力,张丽萍,孙刚(158100)舌诊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去能知五谷类。”杨云峰在《临床验舌法》中所...  相似文献   

8.
“心开窍于耳”一语,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后世医家将其改为“心开窍于舌”而“肾开窍于耳”.如果细读《内经》,不但没有“肾开窍于耳”的句子,而且更没有“心开窍于舌”的提法.但是,在诸多中医书中,都明确提出“心开窍于舌”.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提法,稍持异议,冒昧提出,以求指正.(一)从文字学上考证,“心开窍于舌”是于理不通的.“窍”字在《说文》中载:“窍者,穴也,空也”.《礼记·礼运》中说:”地秉窍于山川”.《孔疏》云:“谓地秉持于阴气,为空于山川,以出纳其气”.《周礼·天官》载:“两之以九窍之变”.《郑注》云:“阳窍七,阴窍二”.《庄子·应帝王》载:“人皆有七窍”.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一,窍是指空和穴.而“空” 字《正  相似文献   

9.
李桂菊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73-473
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手段。早在《内经》中已有“舌干”、“舌上黄”等记载。古人认为,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乃心之苗;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为脾之外候,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舌通过经络与心、...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认为,“五官者,五脏之阅者也。”提出了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啼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的五脏开窍理论。从中医学本身来认识,从生理上言,是说藏于体内的五脏与体表五官有着相互联系贯通关系,五脏的荣华分别显  相似文献   

11.
心开窍理论是五脏开窍理论的重要内容,“心在窍为舌”的观点倍受争议。对“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耳”、“心使窍于目”诸说梳理分析,从理论价值、临床意义及五行学说的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对心开窍理论的主流观点应予以认同,对其他观点亦不能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2.
《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窍 ,《说文》曰 :“窍者 ,穴也 ,空也”。《正韵》曰 :“空 ,孔穴也 ,通作孔”。窍即孔穴之意。《内经》认为 ,外在诸窍与内在五脏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说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皆有开窍之处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肝……在窍为目 ;心……在窍为舌 ;脾……在窍为口 ;肺……在窍为鼻 ;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脏与窍之间相对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内经》虽将七窍分属于五脏 ,但又强调“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在主管诸脏的同时 ,亦掌管与脏相关诸窍 ,因而 ,除舌 (口 )窍…  相似文献   

13.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14.
蒋洪耀 《国医论坛》2004,19(5):10-12
“心胃同治”之法源于《内经》胃与心的经络联系,其后人们多局限于单纯胃腑与心脏的关系,而使该治法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笔者认为此尚包含心与大、小肠的关系,尤其是心与大肠的生理病理关系。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在舌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有关舌诊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心开窍于舌”、“脾脉系舌本”,“肾脉夹舌本”。把舌与脏腑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阐明了其生理病理变化,认为  相似文献   

16.
舌诊在临床诊断上有很大的价值,尤其在急性病、热性病的诊断上,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治疗脑血管意外急症的同时,认真学习古典医藉有关舌诊的论述,密切注视舌象变化及病情演变的规律,兹认识如下:舌诊,早在《内经》即提出“心开窍于舌”“心络系舌本”“脾脉连舌本”“肾脉挟舌本”等,说明当时已认识到舌的形态和功能与内脏反映人体气血的变化。后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更指出舌诊可归纳为舌质、舌胎、舌觉三类,且首创“舌胎”一词。后人发展为舌上浮垢的统称,即“舌苔”。  相似文献   

17.
舌审例释     
舌审例释湖南省郴州市肃湘诊所(423000)欧景羔主题词舌诊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尤其在望诊当中,要看病人的舌象,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古典医学书籍对舌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内经日:“心汗窍于舌”,“脾脉系舌...  相似文献   

18.
诠释心之窍与心藏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登本 《河南中医》2005,25(1):11-12
《内经》认为,心之窍为舌、为目、为耳,历代独立为解虽然亦通,但缺乏应有的深度,如果将三者与心藏神,心有“任物”、“处物”作用加以综合考察则不难发现,心之窍为舌、为目、为耳是在心藏神的思维背景下提出的。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去看中医,那么医生除了询问病情,把脉外,一定会让你伸出舌头看看。因为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并把舌面分为四个区域和五脏六腑相应,即:舌尖区属心、肺,舌中部属脾、胃,舌根区属肾,舌的两边属肝胆。据此,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是指以心为中心的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心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与心在生理及病理方面都密切联系,舌底络脉作为中医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舌质变化之前反映气血运行情况。这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舌底络脉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