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于1982年11月16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会上为统一虚证辨证标准,便于今后进行"证"的研究时选择典型病例,发动了全体到会代表(包括到会的老中医和西学中、以及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反复讨论,同意为制订这一辨证标准的几项原则:1.以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订立各条标准,暂且不加入现代科学指标。2.中医辨证论治比较灵活,此标准专为科研选择具备典型"证"的病例而用,便于全国有关虚证研究的辨证标准逐步得到统一,对临床诊断仅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的中医理论研究涉及核心概念的各个方面,奠定了转型期中医理论的基础。考察表明,此间证候、证、病机、辨证和辨证论治这些基本概念本身和相互间均存在一定的逻辑矛盾。揭示这些问题,有助于时下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病证结合证候模型研究基本思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精华,证候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与依据。因此,证候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与关键问题。但是,证候研究经历大约50年后仍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证候的本质规律没有被揭示,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证候研究缺乏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而从基础到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桥梁就是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学肾的概念与内涵存在很大不同,从解剖、病、证、生理功能等方面对肾在中、西医学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从而提出:中医的"肾",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外延和内涵,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是肾系病深入规范化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从心病的传统中医脉象分布、心病脉图及其分析方法对心病脉诊的临证作了研究.认为还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学科为手段,辨病须与辨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从"证"的角度探讨,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HLA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HLA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未见概述.从中医体质学说、"证"及体质与"证"关系三方面,综述了人类白细胞抗原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证"概念规范研究源流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雍小嘉  陈云慧  王燕 《光明中医》2008,23(7):1045-1045
"证"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本文回顾了"证"概念规范研究源流,得出中医对"证"概念的阐释事实上仍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中,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础,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方法,抓住"辨证标准"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就有可能推动中医理论、临床疗效、证候本质研究的发展。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症状及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  相似文献   

9.
张琪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精于仲景学说,对金元四大家、明清各家学派及温病学术理论有高深造诣。临证善治多种疑难病症,重视辨证论治,提出"辨证抓主证理论"。"辨证抓主证理论"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升华,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创新性中医理论学说。辨证的实质主要就是识别主证,只有准确地识别主证,才能了解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抓主证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次证、兼证。主、次证兼顾,也是为了更好地治疗主证。  相似文献   

10.
郭淑贞  王伟 《中医杂志》2020,(17):1493-1497
证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以现代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证据为基础,结合中医经典理论,提出了证候形成的"三因"理论,即致病因素、遗传体质、疾病阶段是决定证候的主要因素,并从证候的"三因"辨识、三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三维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阐释了其应用成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证"研究的基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余年来对藏象学说研究的概况,从文献研究、思维模式研究、证候规范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中西医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藏象研究的某些局限或不足,旨在为藏象理论以及"证"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经<黄帝内经>的酝酿,<伤寒杂病论>的确立以及历代医家的丰富与完善,证候作为中医学一个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已逐步抽象定形.但传统中医理论的模糊性导致证名、证候繁杂紊乱,临床使用颇不规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临床教育、科研的发展,对证候的认识再次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证候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中医证候规范化成为中医理论研究突破的最大难点,不少专家学者对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多个疾病同一证型的证候及规范化作了研究,其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表现在对中医脏脏(如心、脾、肾)、四诊八纲(如舌、阴阳、虚实、寒热)和治则(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扶正固本)等研究,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指标,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于阐明中医理论、发展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些新的理论正在形成,使中西医结合从对中医的"论证阶段"进入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前一段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多以解剖学系统和"证"为重点;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分析方法为主。当今,欲使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在思路与方法上必须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使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爬坡"阶段,但也将是中西医结合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夕。  相似文献   

14.
依据"框架理论"和"术语学"的相关知识,对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研究的背景、目标、原则、维度、要素与路径进行系统说明,揭示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研究是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过程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原创思维、学术内涵、发展规律和实践功能,从而促进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证候"在《辞海》中主要有两种含义:①中医学名词: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群症状。②证候反映了疾病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部位、正气和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性质、病机的变化等。由此可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中医动物模型是中医研究的一种现代化"取类比象"方法,与古代"取类比象"不同的是它遵循有类比附的科学要求,而且其研究对象不仅是"象",也是藏"。中医动物模型是中医基础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2]。因此,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人类病证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创造出的人工…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的演进过程,产生并发展了数学;同时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数学基础。中医理论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应该有其数学科学基础,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数学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对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证候理论的数学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复杂结构呈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彰显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这为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释提供了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93-1194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著作,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中医理论都源自《黄帝内经》。"滋阴"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与《黄帝内经》的关系值得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全息性谈中医证本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全息思想,全息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特色,阴阳、五行、脏腑等都渗透着浓厚的全息思想.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同样存在这种全息性.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全息性特征,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应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中医证理论的特征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对脾胃虚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彪 《北京中医》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抓住“证”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就有可能带动中医理论、疗效评价、证候本质等各项研究的进展。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围绕“证”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中医辨证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临床上往往因为医生经验的不同辨证结果大相径庭,科研中也因遵循辨证标准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因而建立统一的、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