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2005年5月本院脊柱外科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器械治疗的患者265例,其中有20例(21个椎体)术后椎弓根钉断裂或松动。其中13例螺钉断裂(18枚螺钉),2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3例螺钉松动,2例连接杆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问题的原因有:①骨折节段未形成有效的融合;②起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③螺钉位置不当或术中多次进钉;④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丢失;⑤骨质疏松;⑥术后康复时间不足;⑦内置物取出过迟。结论术中有效地植骨融合,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地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等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286例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后患者椎弓根螺钉断裂或者弯曲松动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椎弓根螺钉出现断裂或者弯曲松动原因进行了解、分析。结果:在286例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或者弯曲松动,发生率为9.09%;造成患者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或者弯曲松动的原因主要为椎间盘退变位置过低、椎弓根螺钉承受压力过大、支具佩戴时间过短、忽视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没有及时取出及其设计不合理等。结论:造成患者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或者弯曲松动的原因比较多,在临床上应加强椎弓根螺钉设计的合理性,术中对植骨融合充分的重视,并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支具佩戴,以最大程度减小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89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病人取出内固定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均已恢复工作,平均恢复工作时间6个月。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60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70mL.术中未发生椎弓根钉误入椎管,无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全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术后6个月出现螺钉断裂1例,取出后痊愈,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疼痛9例。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本身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X线及CT测量的作用。方法: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行X线及CT测量,根据X线及CT测出的参数指导椎弓根钉置入。结果:术中经C臂X线确认,术后X线及CT检查证实螺钉均在椎弓根内,粗细长短合适,椎体复位满意,椎管内减压充分,椎体高度及生理前凸恢复良好。结论:X线及CT测量有助于个体化置钉,从而提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拍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及Gobb’s角,并采用VAS评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后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s角及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安全性高,是治疗该类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自拟活血祛瘀汤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以我院自拟活血祛瘀汤展开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123.6±32.8)min,术中出血量(49.65±9.64)ml,总有效率92.5%,经随访1年显示患者伤椎得到显著改善,愈合率达到100%,无内固定松动或折断现象。结论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自拟活血祛瘀汤治疗后具有较为明显疗效,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半椎板减压植骨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或马尾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固定术。入院后卧硬板床,术前过伸手法复位,C型臂观察经椎弓螺钉位置。结果:术后随访12—17个月,全部病例椎弓根植骨均牢固融合。钉棒无断裂螺钉无松动,压缩椎体明显反弹。结论:半椎板减压植骨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椎弓根破坏情况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43例因脊柱病变需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21例、胸腰椎骨折9例、胸腰椎肿瘤11例、脊柱畸形2例,分别经后路进行椎间融合、骨折复位内固定、肿瘤切除内固定和脊柱矫形手术。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用Artis Zeego系统行锥束CT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必要时及时进行调整。术后1周内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病变部位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分别根据术中锥束CT扫描图像和术后CT扫描图像采用Gertzbein分级系统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4.2±47.1)min,术中出血(482.6±471.6)m L。43例患者共置入262枚椎弓根螺钉,胸椎置钉104枚、腰椎置钉142枚、骶骨(S1节段)置钉16枚。无1例患者因椎弓根螺钉误置行二次手术调整钉位,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的神经损伤。置入的262枚螺钉中,仅10枚螺钉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不一致。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Kappa=0.804,P=0.0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至2016年3月方城县中医院收治的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术治疗,观察组46例实施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随访1年,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螺丝松动、感染、内固定断裂、内固定松动)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70%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可降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患者后期有无腰背部疼痛情况,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以及椎管狭窄改善均明显改善经过10个月~18个月随访,复位后椎体高度无丢失,无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断钉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后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角度加大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CT片检查,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未发现死亡病例及神经功能损伤障碍加重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对术前与术后12周、1年患者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进行比较发现,术后12周、1年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术后1年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均经过CT确诊。将所有病例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带支具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带支具的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出现伤口感染2例,剧烈疼痛5例,无内固定破坏;对照组出现伤口感染8例,剧烈疼痛14例,内固定破坏3例。实验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改良"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1月—2009年8月本院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改良"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7例,手术均采用改良"蛋壳技术"沿椎弓根向伤椎椎体植骨,再经伤椎置钉固定。结果手术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手术时间平均2 h,术中平均出血150 mL,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平均随访15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现象。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4°矫正至平均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丢失平均37%恢复至正常高度的平均93%。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改良"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三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对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三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术前、术后随访摄片观察椎体高度、cobb’S角有无丢失,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结果:经过3~20个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术后椎体高度、cobb’s角恢复较佳,无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三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的发生率,使病人早期活动,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以行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以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1d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C0bb’s角均显著改善,且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且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特点,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方法 2003年7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我科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14.3月,随访显示术后活动受限及脊柱后突畸形等较骨折前无加重情况,随访X线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亦无松动和断裂现象。3例脊髓神经损伤者1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ick氏钉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对26例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施行椎板切除减压、脊髓探查、复位、Dick氏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月-6年无折捧、断钉、螺钉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内固定牢固、复位满意、安全、并发症少,允许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使病人最大程度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壮骨强筋片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4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其中试验组行壮骨强筋片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仅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疗效差异,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JOA评分比术前提高,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P0.05)。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试验组的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椎间高度下降、双下肢麻木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壮骨强筋片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脊柱功能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9.
对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在我国已应用了近20年。该技术良好,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几乎每个开展过此类手术的医生都遇见过这样的问题。本文就11例(11个椎体)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发生断钉及松动的病例进行调查性研究,分析螺钉断裂和松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列入对照组,采用4钉内固定术治疗,选取2010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列入研究组,采用6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附加伤椎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6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且有利于长期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