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路上皮性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个尿路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尿道均为移行性上皮所覆盖,移行性上皮细胞发生的肿瘤谓之尿路上皮肿瘤。尿路上皮肿瘤可为多发性,一处发现了肿瘤,应注意全尿路的检查,如膀胱发现了肿瘤,应注意上尿路及前列腺尿道的检查,以免发生遗漏。尿路上皮肿瘤以膀...  相似文献   

2.
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措施。方法:21例石蜡包埋标本源于膀胱镜活检1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5例。患者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伴血尿14例,下尿路刺激症状4例,下尿路不全梗阻2例,偶然发现1例。病理切片符合1998年WHO/ISUP PUNLMP病理诊断标准。同期尿路上皮乳头状瘤3例,Ⅰ级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1例,Ⅱ~Ⅲ级乳头状移行细胞癌38例作为对照。结果:21例患者行TURBT1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病理检查:PUNLMP乳头的尿路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细胞核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尿路上皮可轻度增厚,层次可超过7层,细胞核分裂相少见且仅在基底层,没有浸润和转移。平均随访12个月,复发1例。结论: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具有独立的病理特点,以局部治疗为主,需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3.
人类尿路上皮和其它哺乳类动物一样 ,均由复层移行上皮覆盖着整个泌尿道 ,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这种上皮有许多特点 :(1)生物学行为的多变性。移行上皮是哺乳动物中少见的出生后可以“转分化”为其它上皮类型的实例之一。它可以在某些特定的间质影响下分化为前列腺上皮 ,也可以在某些未知条件下化生为鳞状上皮、腺上皮等 ,出现了临床上的膀胱白斑、膀胱鳞状细胞癌、腺性和囊性膀胱炎、膀胱腺癌、尿路移行细胞癌等一些与分化相关的疾病。 (2 )可以诱导异位的骨形成。(3)近些年发现有一组与尿路上皮分化相关的尿路上皮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内复发的有效性、患者耐受性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对21例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而且保留膀胱的患者,以盐酸米托蒽醌作膀胱灌注,记录膀胱灌注过程中的相关情况。结果:随访1~12个月,4例复发,1例恶化,复发率为19.0%(4/21),1年未复发率76.2%(16/21),平均无瘤间期10.3个月。9例发生局部并发症,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灌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随访证实,盐酸米托蒽醌降低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无明显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特异蛋白Ⅱ (UPⅡ )基因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血行转移及分期的关系。 方法 从 3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静脉血及癌组织标本中提取RNA ,行RT PCR ,观察UPⅡ基因的表达。 2 0例其他肿瘤组织标本及 10例非肿瘤患者静脉血标本作为对照。 结果  32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均有UPⅡ基因表达。T1、T2 膀胱癌患者 19例 ,外周血中均无UPⅡ基因表达 ;T3 、T4膀胱癌患者 13例 ,外周血阳性表达 5例 (39% ) ,与T1、T2 患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其中 2例转移 ,接受全身化疗后未再表达 ;2 0例其他肿瘤组织标本及 10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标本中均未见UPⅡ基因表达。 结论 UPⅡ是尿路移行上皮特异标志之一。肿瘤分期高者外周血中可有UPⅡ表达 ;发生血行转移时UPⅡ基因可在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检测血中UPⅡ基因的表达可反映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尿路上皮的粘附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尿路上皮的粘附性朱子军,马永江引起尿路疾病的许多致病因子(包括致病微生物、肿瘤细胞、致癌物等)对尿路损害大多需经致病颗粒粘附于尿路上皮这一步骤,有时甚至因为粘附效应而产生比原发性损害更为严重的继发病变[1]。现对致病颗粒与尿路上皮粘附的特点、机理及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人膀胱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50例≤40岁青年人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3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9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1例,行膀胱全切术+原位新膀胱1例.结果:手术后随访半年~11年8个月,中位随访2年9个月.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复发2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5例,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复发率为19%(3/16),进展2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1例.结论:青年人膀胱肿瘤良性肿瘤者比例相对较高.在青年人尿路上皮癌绝大部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而非肌层浸润性青年人低级别乳头状尿路复发率低于其他年龄段尿路低级别上皮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人膀胱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50例≤40岁青年人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3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9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1例,行膀胱全切术+原位新膀胱1例.结果:手术后随访半年~11年8个月,中位随访2年9个月.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复发2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5例,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复发率为19%(3/16),进展2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1例.结论:青年人膀胱肿瘤良性肿瘤者比例相对较高.在青年人尿路上皮癌绝大部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而非肌层浸润性青年人低级别乳头状尿路复发率低于其他年龄段尿路低级别上皮癌.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自1998~2003年肾移植患者1293例,术后发生尿路上皮恶性肿瘤21例(1.6%)。男4例,女17例。17例原发病为慢性问质性肾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距肾移植6~62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膀胱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膀胱癌8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癌1例。10例上尿路肿瘤发生部位与移植肾同侧,4例发生于移植肾对侧。临床症状以无痛性肉服血尿和反复泌尿系感染为主。1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1/3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结果 2例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分别于发现肿瘤5、8个月死亡。余19例现已随访2~5年。13例肿瘤复发,复发部位为膀胱或对侧原。肾、输尿管。所有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2例因切除移植肾恢复透析,17例肾功能正常。结论 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肾移植患者和女性肾移植患者易发生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移植肾同侧上尿路较对侧好发肿瘤;对移植肾对侧为首发的上尿路发生肿瘤者可预防性行双侧上尿路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0.
尿路上皮多器官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5~1992年底在本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413例(肾盂移行上皮癌34例;输尿管移行上皮癌19例;胱移行上皮癌351例;尿道移行上皮癌9例)。如果以尿道肿瘤为1,各部位发生尿路上皮肿瘤机会之比为: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3.78:2.11:39:1。其中22例属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各部位发生多器官肿瘤的机会:肾盂13/34(38.23%),输尿管14/19(73.68%),膀胱16/351(4.56%),尿道4/9(44.44%)。非同时发生的肿瘤间期5~62个月。其中一例尿路上皮癌者三年前患结肠癌。  相似文献   

11.
<正>上尿路移行细胞癌(upper urinary tract-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UUT-TCC)约占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5%[1],发生于肾盏至输尿管开口的尿路上皮。尽管UUT-TCC只占尿路上皮肿瘤的小部分,但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美国,过去30年间,输尿管癌的发病率从0.69/10万增至0.73/10万,而肾盂癌则未见显著增长[2]。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UT-TCC的致病因素与膀胱肿瘤相似,诸如环境因素(吸烟)、职业因素(苯胺燃料)、抗炎药物(非那西丁)及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等[3-4]。目前,UUT-TCC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必要时辅以化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是传统的手术方式,但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手术方  相似文献   

12.
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中膀胱上皮移行细胞癌约占90%~95%,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肾盂癌、输尿管癌)约占5%。双侧上尿路、膀胱全程出现移行细胞癌则较为少见,而肾结核同时合并双侧全程尿路移行细胞癌则更是罕见报道。我院于2011年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6例中1例为亲属肾移植。5例临床表现为肾移植术后2~48个月出现间歇性血尿,1例B超发现膀胱占位病变。6例均为非同时发生的移行细胞癌,非同时发生肿瘤的时间为1.5~16个月。6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新发而接受2~5次肿瘤切除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及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及全尿道切除术。术后通过膀胱灌注给予丝裂霉素、吡柔比星、表阿霉素等进行化疔。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结论:肾移植术后的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往往进展快,易扩散和转移,预后较差。对肾移植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应高度重视,严把受体关,密切随访,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慎重对待移植肾切除。  相似文献   

14.
尿细胞角蛋白检测在诊断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尿细胞角蛋白检测在诊断尿路移行细胞癌 (TCC)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5 2例尿路TCC及 86例泌尿系非TCC患者尿液中细胞角蛋白 8和 18的含量 (UBC值 )。 结果 TCC患者尿UBC均值为 34.8μg/L ,与泌尿系非TCC患者 9.4 μg/L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以 8.4 μg/L为最适临界值 ,尿细胞角蛋白诊断TCC的敏感性为 73.1% ,特异性为 73.3% ,阳性预测值为 6 2 .3% ,对复发性膀胱TCC的敏感性达 10 0 %。 结论 尿细胞角蛋白检测是诊断尿路TCC的一种较为敏感、特异且无创的方法 ,适用于膀胱癌患者的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尿路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5例临床疑诊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的尿脱落细胞进行FISH检测,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总结FISH检测方法对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53例尿路上皮癌、52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在术前接受了尿脱落细胞FISH检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定诊断。FISH检测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为54.2%,特异性为94.2%。结论:尿脱落细胞FISH检测对于诊断尿路上皮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腺性上尿路炎(肾盂、输尿管炎)临床较为少见,其本质是移行上皮的增生和化生,属癌前病变,须高度重视。本院自1996年以来共收治腺性上尿路炎患者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对1986至 1997年收治的 60例肾盂输尿管上皮移行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进行研究 ,探讨上尿路上皮及相应复发肿瘤Bcl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60例 ,男 4 5例 ,女 15例。年龄 3 3~ 84岁 ,平均 62岁。单发肿瘤 5 0例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6年间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资料25例.就患者性别、移植时年龄、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原发病、移植后肿瘤发生的时间、临床症状、肿瘤发生部位及转归等项目进行临床分析.所有病例移植前均排除肿瘤.肿瘤均经影像学和膀胱镜等检查方法诊断.2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1/3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结果 本组25例患者中男4例,女21例;移植时患者平均年龄55.1岁;原发病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19例;术后发生肿瘤的时间距肾移植时间平均26个月;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25例,反复泌尿系感染10例,肾盂输尿管积水者12例;肿瘤为多发者22例;移植肾同侧有上尿路肿瘤者16例;3例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分别于发现肿瘤5个月、6个月及8个月后死亡,22例手术治疗患者已随访2~7年,18例肿瘤复发,再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肾功能正常.结论 本组显示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肾移植患者和女性肾移植患者易发生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血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盂积水是常见的症状,多发性和易复发性是另一临床特点;移植肾同侧上尿路较对侧好发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上尿路上皮肿瘤根治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根治上尿路上皮肿瘤17例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9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63岁,右侧10例,左侧7例。肾盂癌10例,输尿管癌7例,其中上段1例,中段4例,下段2例。结果 17例根治性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224min,1例形成局部皮下气肿,无一例输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3d,随访1~28个月均未发生肿瘤转移及切口种植。结论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上尿路上皮肿瘤根治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1(STAT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肾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中的基因表达和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肾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患者16例(实验组)和普通人尿路上皮肿瘤患者35例(对照组).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移行细胞癌.选取2组各2对肿瘤标本,用人全基因组寡核昔酸微阵列芯片筛查其基因表达谱差异;再分别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尿路上皮肿瘤STAT1和MMP3表达,并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2对尿路上皮肿瘤标本中,实验组表达共同上调基因35个,其中功能已知或部分功能已知者23个,功能未知者12个;共同下调基因76个,功能已知或部分功能已知者46个,功能未知者30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功能分析,23组通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涉及免疫抑制和肿瘤发生发展方面.2组间STAT1和MMP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与普通人群尿路上皮肿瘤基因表达谱差异明显,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涉及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肿瘤血管发生、肿瘤转移潜能等方面;STAT1和MMP3可能成为预防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