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诱发心律失常。方法 对TET者455例根据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分析2组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发生时间及年龄关系。结果 出现心律失常106例(23.30%),其中A组74例(74/175),占42.28%;B组32例(32/180),占11.43%。A组严重心律失常显著高于B组。A组运动过程出现11例(14.86%),运动后28例(37.84%),运动过程及运动后35例(47.30%)。结论 随着年龄增加,A组心律失常亦随着增加,而B组则无此规律。阳性组较易诱发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建议把严重心律失常作为TET阳性诊断标准;TET存在一定危险性,需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冠心病心律失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导冠心病(CHD)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使用MarqutteCASE16系统按Bruce方案对34例CHD患者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分析心电图记录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发生时间,类型及缺血范围,CHD类例,射血分数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CHD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0%(27/34),以室性过速性心律失常多见,心律失常的发生随运动负荷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为临床诊断心肌缺血的常用方法之一 ,具有简便、实用、可靠等特点。运动诱发心肌缺血 ,除有血压、心电图 ST段改变外 ,尚可诱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且于运动后出现。现报道运动后缓慢心律失常 5例。1 临床资料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4 9.5岁。采用意大利产 770 B型运动平板监测系统 ,受试者均按亚极量 Bruce方案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例 1:男性 ,4 7岁 ,临床诊断 :心房颤动 ,静止心电图 :窦性心律 ,假性电轴左偏 ,显著顺钟向转位。运动负荷试验至 3级时心率超过亚级量负荷心率 ,达157次 /分 ,运动中及运动后… 相似文献
4.
522例平板运动试验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平板运动试验(TET)诱发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特点,方法:分析1356例中522例心律失常患的年龄、性别、心律失常分布及运动中心律失常的特点。结果:心律失常占TET的38.5%,房早(PAS)比例最大(46.4%),室早(PVS)次之(34.4%),第3位为PAS事并PVS(13.2%),其他心律失常均占比例很小。心律心失常发生率TET阳性高于阴性,差异高度显(P<0.01),但两心律失常构成比差异无显性(P>0.05)。PAS在试验的中晚阶段出现率较高(50.8%),并有随年龄增加其构成比增高的趋势,PVS在试验的早中阶段出现率较高(50.6%),并有随年龄增加构成降低的趋势,房速、室速、房颤等均出现在试验中的晚阶段,较严重的室性心失常与年龄无关。结论TET是诱发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有助于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特点,还可揭示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36例平板运动试验出现的心律失常资料,探讨其特点。方法应用Bruce方案,连续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察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93%,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见(P<0.05,占59.56%),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多见于60~69岁的老年人,在整个运动期间均可见心律失常的出现,与运动的级别及运动的阳性与否无明显关系,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自觉症状。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心律失常不是罕见的情况,且危害性不大,运动试验的安全性良好。老年人因常合并多种心脏疾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运动时应密切观察,以防意外。所出现的心律失常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选取2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141例)和非冠心病组(93例),比较两组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2.55%(60/141),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15.05%(1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冠心病组心律失常构成类型:室性早搏26.95%、房性早搏5.67%、阵发性室速2.13%、阵发性房颤1.42%、右束支阻滞2.84%和短阵室速3.5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既可诱发冠心病组发生心律失常,又可诱发非冠心病组发生心律失常,可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特点,以及对原有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4643例患者应用标准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步监测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记录运动前、运动中及恢复期的血压和心电图。结果运动前原有心律失常176例,运动诱发心律失常504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无关(P=0.318),运动试验阳性者心律失常发生率(20.8%)明显高于阴性者(13.8%),P<0.001。在运动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多于恢复期,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原有心律失常在运动中消失的比例室性心律失常(66.7%)明显多于房性心律失常(34.0%),P=0.002;而运动诱发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多在恢复期消失(分别为73.08%和66.47%)。结论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且大多可在恢复期消失,因此应高度重视恢复期的心电监测(至少10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后出现的缓慢心律失常能否作为对窦房结功能评价的依据。方法从TET后出现缓慢心律失常10例中筛选8例,应用Bruce或MOD—Bruce方案进行TET检查,以①运动中或运动停止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于J点后80ms测量)且持续1rain以上;②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ST段呈损伤缺血型抬高〉10.2mV为阳性标准,与冠状动脉照影(CAG)结果对照。结果’IET6例为阳性,CAG4例为单纯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狭窄,1例为双支病变,3例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包括2例TET阴性者),缓慢心律失常均发生在运动终止后2min左右,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交接性逸搏心律。结论TET后出现缓慢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的病理基础有着密切关系,与个体的神经因素也有一定关系,能否用来评价窦房结功能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平板运动试验(TET)诱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2389例应用标准Brace方案进行次极量TET,记录运动前、运动中及恢复期的心电图和血压。结果运动诱发心律失常517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PVS)340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PAS)109倒,频发PVS、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频发PAS、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共68例。结论TET是诱发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偶发的期前收缩对于TET阳性与阴性者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阳性惠者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 3 0 0 0余例亚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 ,发生 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均抢救成功 ,现报告如下。例 1 男 ,46岁。主因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来院就诊。一般情况好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未见异常改变 ,而申请平板运动试验。次日 ,按平板运动试验常规对患者处理。在运动中 5′12″时 ,运动试验 2级 ,出现偶发室性早搏 (PVS) ,并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率为 2 45次 min。立即终止运动 ,患者意识丧失。给予平卧位、吸氧、含硝酸甘油 ,尖端扭转型(VT)持续近 5 0s后终止 ,恢复窦性心律 (SR) ,意识恢复。VT发生…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46岁。超声心动图正常 ,常规心电图为窦性心律、预激综合征 ,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采用改良的Bruce运动方案 ,目标心率为 149次 /min。运动前心电图为预激综合征 (WPW) ,QRS波 0 13s;运动至Ⅲ级心率为 12 5次 /min时 ,预激波变小 ,QRS 0 10s ;运动至Ⅳ级心率 12 7次 /min时 ,预激波呈 2∶1下传 ,QRS缩短至 0 0 9s ;运动至Ⅵ级 ,心率达到 160次 /min ,预激波消失 ,为正常下传的QRS波。终止运动后观察 15min ,心率为 10 0次 /min ,仍未见预激。次日复查心电图 ,心率 80次 /min ,预激… 相似文献
12.
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QTc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 QTc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观察 174例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有无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并测量 QTc离散度。结果 :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 70例 ,其 QTc离散度明显增大 ,而且 70 %出现心律失常。而阴性组 Q- T离散度不增大 ,仅 2例出现房早。结论 :QTc离散度可以作为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预测心律失常的一个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致晕厥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及劳动耐量的评价,但也可并发晕厥等严重的急性事件。我院自2004年1月启用Marauette Series 2000型活动平板机至今已检查1300余例患者,其中发生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晕厥12例,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选择1654例患者应用标准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或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步监测12导联心电图和血压,记录运动前、运动中及恢复期的心电图和血压。结果:运动试验阳性304例,阴性1350例;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共234例,诱发率14.1%;阳性者心律失常60例(60/304,19.7%),明显高于阴性者174例(174/1350,12.9%,P0.01)。运动诱发偶发室早146例(8.8%),明显多于偶发房早52例(3.1%,P0.05)。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185例(79.1%)在运动中和/或恢复期前期(前3min)出现,多于恢复后期(后3min)出现的49例(20.9%,P0.05)。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在恢复期前期(前3min)/或恢复期后期(后3min)消失的(80.3%,188/234)明显多于超过6min消失的(19.7%,46/234,P0.05)。其中1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通过用药才能消失。结论:运动试验阳性者易诱发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多在运动中和/或恢复期前期出现,且大多可在恢复期消失,但有些严重的心律失常较难消失。 相似文献
18.
19例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英卡胺150毫克/日,另一组给安慰剂治疗。一周后行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显示英卡胺治疗组10例中有8例室早消失,安慰剂组9例仅2例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表明运动试验不失为一种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可信和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并判断其预后的常用辅助方法之一,运动可以诱发心肌缺血、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其程度是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目前报道较少。本文选择我院自2003年~2005年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并于造影前1周左右进行过运动平板试验(TET)的218例患者,对试验中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加以分析,以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2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及10例“正常人”,用TET、核素心肌显像(SPECT)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TE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0%,准确性为66.6%;而SPECT的相应值为87.5%、80%、83.3%(P<0.05);运动时间的长短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