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友病A患儿因有出血倾向不能接受传统的口腔护理和处置。虽然血液制品的开发使其成为可能,但是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10%20%的血友病A患者体内产生了FⅧ抑制物,而动物源性和浓缩的活化或未活化的凝血酶复合物(APCC或PCC)因费用昂贵而无法广泛应用。因为重组活化型凝血因子Ⅶ(rFⅦa)能够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出血部位的组织因子形成复合物,被用于有FⅧ抑制物血友病A患者的止血。研究设计及方法:观察5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年龄在813岁之间(中位年龄为10岁)。以口腔出血为指征,拔牙前和拔牙术后2h,按90100μg/kg体重,分别输入rFⅦa浓缩物1…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凝血因子(F)Ⅷ抑制物所致获得性血友病(AH)A的认识。方法报告7例AH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复习文献并讨论。结果6例患者为中老年人,1例患者为25岁产后妇女,既往均无出血病史及家族病史。患者表现为皮肤瘀斑、肌肉血肿及自发性血尿、手术后或产后大出血等临床常见出血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FⅧ活性(FⅧ:C)降低、Bethesda法检测FⅧ抑制物阳性并定量。根据临床出血程度和实验室检查抑制物滴度高低,分别给予血浆输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相关治疗,1例患者抑制物明显降低,1例患者抑制物转为阴性,其余患者抑制物滴度变化不大;1例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结论AHA临床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但病情凶险,致命性出血发生率高。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及时处理尤为重要,可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血友病A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2014-07~2016-04确诊的4例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讨论。结果 4例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4~73岁,男女发病比例1∶3,均未找到明确相关病因,首发症状均为皮肤软组织出血,所有患者均有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抗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下降(0.4%~0.9%),FⅧ抗体检测阳性(10.12~115 BU/ml)。通过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4例患者FⅧ抗体滴度均较前下降,FⅧ水平较前升高。1例患者在治疗间期因脑出血死亡。结论 (1)获得性血友病A发病罕见,多见于老年人。(2)临床表现以自发性出血为主,其中以皮肤黏膜及肌肉软组织出血多见。(3)旁路治疗为止血治疗的一线方案,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环磷酰胺仍是当前清除抗体的核心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国内血友病A患者接受第3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Ⅷ)替代治疗后FⅧ抑制物产生和相关安全性情况。方法:对411例重型和中型血友病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1例血友病A患者均为男性,46例仅接受百因止治疗,包括18例既往未接受过FⅧ治疗(PUP)和28例既往接受过FⅧ治疗(PTP);365例接受百因止与其他FⅧ制剂治疗,包括9例PUP和356例PTP。411例患者中13例(3.2%)报告了抑制物产生阳性,包括27例PUP中的3例(11.1%)和384例PTP中的10例(2.6%)。在365例接受百因止与其他FⅧ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7例(1.9%)、36例(9.9%)和11(3.0%)报告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和丙肝表面抗体阳性,同时有9例(2.5%)和1例(0.3%)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在46例仅接受百因止治疗的患者中,未见病毒学阳性结果。结论:中国血友病A患者接受百因止替代治疗总体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抑制物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正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导致凝血因子Ⅷ(factor Ⅷ,FⅧ)的表达缺陷或缺乏。HA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男性的发病率为1︰5000,使用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是经典的阻止和预防出血的治疗手段,极大改善了HA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依据FⅧ活性(factor Ⅷ activity, FⅧ︰C)的高低,将HA分为重型(FⅧ︰C1%)、  相似文献   

6.
正血友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及血友病B(hemophilia B,HB),前者血浆内缺乏凝血因子Ⅷ(FⅧ),后者缺乏凝血因子Ⅸ(FⅨ)。血友病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手术禁区,但随着凝血功能的评估和替代治疗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血友病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但围手术期最佳替代治疗的剂量和疗程仍处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表现为自发性皮肤软组织出血及内脏出血,APTT明显延长且不能被正常血浆纠正,FⅧ:C活性下降,1例经激素治疗治愈,1例死亡。结论:获得性血友病发病突然,出血严重,及早诊断,控制急性出血,清除抗体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提高对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认识。方法对1例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治疗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25岁女性患者,SLE病史5年,此次以腹痛为主诉,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35.3s)明显延长,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0.9%)减低,因子Ⅷ抑制物滴度26.1U/ml(Bethesda法),B超及核磁共振均发现子宫后血肿,治疗上给予激素、因子Ⅷ制品、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出院后给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随访10个月患者一般情况可。结论SLE合并血友病A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治疗上目前尚无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提高重型血友病A(HA)及其携带者的诊断水平。方法检测120例无亲缘关系的重型HA患者和HA家系中的18例女性(可能携带者)血浆凝血因子FⅧ(FⅧ:C)活性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采用长链聚合酶链反应(LD-PCR)和双组PCR方法检测F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IVS22)和内含子1倒位情况进行直接基因诊断。结果 120例HA患者中IVS22者46例(或家系),占38.3%;其中10个IVS22家系的18例女性检出FⅧ基因IVS22携带者7例,非IVS22的74例患者无内含子1倒位者。结论通过检测F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和内含子1倒位可对重型HA患者及其携带者进行准确、快速的直接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22、内含子1倒位的发生率,改进并完善血友病患者内含子22倒位、1倒位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与FⅧ抑制物产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经一期法检测FⅧ:C确诊的血友病A患者,采用Bethesda方法进行FⅧ抑制物检测。采用双管多重PCR扩增技术进行内含子1倒位检测,采用长距离PCR技术进行内含子22倒位检测。结果:130例血友病A患者中发生1倒位2例(1.5%),2例均为重型血友病A患者,占91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2.2%。71例HA患者内含子22倒位阳性患者18例(23.9%),其中34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中22倒位阳性16例,占重型血友病A的47.1%。结论:FⅧ基因内含子倒位检测方法简便、易操作,适合临床开展先证者筛查,对于HA患者倒位基因携带者及家系成员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血友病A抑制物出现后因子替代治疗无效,免疫耐受诱导(ITI)治疗中的出血须用旁路制剂止血。国产四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4F-PCC)作为目前经济有效的旁路制剂在我国广泛使用,但尚缺乏相关数据。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产4F-PCC在血友病A抑制物患儿ITI治疗中控制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展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01-2018-07于我中心进行ITI治疗的抑制物患儿在抑制物滴度≥2BU时应用4F-PCC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例患儿的80次出血事件,其中轻度出血12次(15.0%),中度出血67次(83.8%),重度出血1次(1.2%)。4F-PCC的剂量为(53.5±13.8)IU/kg×(2.3±1.8)次,总剂量(121.8±109.3)IU/kg,出血控制率达97.5%,其中出血控制评价为显效者达53.8%(43次),有效43.7%(35次),无效2.5%(2次)。接受4F-PCC预防治疗者有6例,在(35.9±8.2)IU/kg,每周2次至隔日1次的方案下,经中位2.6(1.1~6.2)个月的预防治疗,出血较前下降83.0%[(2.24±1.84)vs(0.38±0.80)次],且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本研究亦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鉴于我国现状,在伴抑制物的血友病A患儿的ITI治疗中,虽然国产4F-PCC用于旁路途径止血的按需和预防治疗的剂量偏低,但对于轻中度出血的按需治疗以及预防治疗均显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临床更多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FⅧ)鼠肝细胞BRL-3A,通过门静脉途径输入后,观察其在鼠体内的表达。方法将一B区缺失(760~1639aa)的人FⅧcDNA(FⅧBDcDNA)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NCX2-FⅧBD,感染BRL-3A细胞。将转染后的靶细胞经门静脉输注到大鼠体内,通过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人FⅧ在大鼠体内的表达。结果在输注后第1天可检测到人FⅧ抗原,平均为7.2ng/mL大鼠血浆,可持续表达20天;输注的细胞主要分布在肝、脾,在第30天细胞的数目没有明显减少。结论 pLNCX2-FⅧBD转染BRL-3A细胞输注Buffalo大鼠体内后,获得短暂的人FⅧ的生理水平表达,可持续20天左右,为基因治疗血友病A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30岁,2018年4月6日因"间断性右上腹疼痛2 d"就诊于本院。血友病A病史20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向右肩部放射。腹部超声显示:胆囊腔内多个强回声光团,最大约2.1 cm×1.1 cm。肝胆脾胰多排CT显示:胆囊腔内多个高密度影,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入院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C(FⅧ:C)为8.2%,无FⅧ抗体。参考血液科会诊意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FⅧ替代治疗,手术当天FⅧ制剂按65%替代,术中小心分离并结扎胆囊动脉、胆囊管,使用超声刀分离胆囊,胆囊窝渗血约80 ml,剥离后胆囊床放置凝胶海绵及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2082)术中止血。术后第1~3天分别按60%、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AAAD)外科术中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分析2016-09-2018-01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4例SAAAD患者,在急诊外科手术停止体外循环后出现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止血治疗,治疗组给予rFⅦa 100μg/kg止血治疗,给药前后复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筛选。分析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术中、术后指标及预后。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手术时间[(7.42±0.63)h∶(6.60±0.98)h,P=0.024]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应用rFⅦa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3.16±6.46)s∶(44.25±4.84)s,P=0.000]、纤维蛋白原[(1.29±0.39)g/L∶(1.36±0.98)g/L,P=0.043]、INR[(1.85±0.14)∶(1.66±0.13),P=0.001]、术后12h输红细胞量[(4.35±1.13)U∶(3.57±1.17)U,P=0.005]、术后12h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69.65±188.51)ml∶(328.50±100.78)ml,P=0.000]、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8.78±6.99)h∶(11.53±5.55)h,P=0.003]、转入ICU 24h引流量[(657.19±100.08)ml∶(519.88±107.53)ml,P=0.000]、ICU滞留时间[(73.55±19.47)h∶(89.23±23.18)h,P=0.033]均差异显著。治疗组术后输注血液制品及引流量均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但ICU滞留时间较对照组延长。结论:对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术后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应用rFⅦa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血液制品的输注及机械通气时间,但可增加ICU滞留时间,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获得性FⅧ抑制物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是一种抑制或灭活FⅧ促凝活性(FⅧ:C)的特异性抗体,常见于血友病A(HA)患者,多伴免疫功能紊乱。近年来,我们共收治3例获得性F抑制物患者,现报告如下。例1:男,17岁。因突发意识不清7h入院,既往有HA史,常有皮下血肿。5个月前因腹部剧痛诊断为肠套叠,术前查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素(TSH)及凝血因子Ⅷ、Ⅸ(FⅧ、FⅨ)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89例BCS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FT3、FT4、TSH、FⅧ、FⅨ检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BCS患者FT3、FT4、TSH、FⅧ及FⅨ活性(FⅧ∶C、FⅨ∶C)的水平分别为(4.36±1.17)pmol/L、(16.67±3.70)pmol/L、(3.08±3.02)m IU/L、(106.13±39.48)%和(88.90±45.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FT3、FT4、TSH及血浆FⅧ∶C、FⅨ∶C水平的变化在我国BCS的发病因素研究中可能无明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5例获得性血友病临床病因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得性血友病是指非血友病患者自发产生对凝血因子Ⅷ,Ⅸ和Ⅺ的抑制物,使得该凝血因子活性减低,患者出现深部软组织血肿或外伤后出血不止等类似血友病临床表现的凝血障碍性疾病。本病临床上少见,我院在1994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5例,现将这些患者的诊断经过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获得性血友病5例,诊断获得性血友病A4例,获得性血友病B1例,全部患者均根据以下标准作出诊断:1、患者无血友病病史和血友病家族遗传病史。2、患者从小均无明显出血和外伤,手术后出血不止病史的临床表现,否认有输过血浆或凝血因子的病史,入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宜昌地区亚甲蓝/光照法病毒灭活血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30袋新鲜冰冻血浆,检测其亚甲蓝病毒灭活前、后的总蛋白、凝血因子Ⅷ、APTT、PT、Fbg、亚甲蓝残留量;临床随机抽取400例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的受血者,观察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前后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结果:未经亚甲蓝病毒灭活的新鲜冰冻血浆其总蛋白含量为(59.72±2.13)g/L、凝血因子Ⅷ(0.981 1±0.275 3)IU/ml、Fbg(2.64±0.52)g/L、APTT(13.20±0.19)s、PT(34.80±1.98)s;经亚甲蓝病毒灭活后其总蛋白含量为(57.02±3.13)g/L,回收率为95.5%、凝血因子Ⅷ(0.707 4±0.187 7)IU/ml,回收率为72.11%、Fbg(1.97±0.63)g/L,回收率为74.6%、APTT(17.3±0.27)s、PT(37.4±3.12)s、亚甲蓝残留量(0.162 7±0.102 6)mol/L;患者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宜昌地区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血友病(haemophilia)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呈X性联隐性遗传,可分为血友病A(haemophilia A)和血友病B(haemophilia B),分别由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Ⅸ,FⅨ)量的缺乏或质的异常而导致。患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关节、肌肉反复出血,严重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致死。由于目前尚缺乏对此病的根治措施,因此,开展血友病携带者的产前诊断、阻止血友病患儿及血友病携带者的出生是当前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措施[1-2]。  相似文献   

20.
由于广泛应用因子Ⅷ、Ⅸ浓缩制品治疗甲型及乙型血友病,加上病人可在需要时自己及时输入浓缩制品,致使社会经济损失降低并减少了该病患者的残废及早期死亡。但发现血浆或血浆浓缩制品的广泛应用是血友病患者产生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肿大、转氨酶升高及不能解释的高血压的部分原因。并有报告长期输注血浆制品的血友病患者易发生T细胞功能障碍及感染。作者用炔羟雄烯异噁唑(danazol)治疗甲型血友病4例,乙型血友病1例。年龄均在18岁以上,有长期出血史,无其它严重疾患。每日口服炔羟雄烯异噁唑600mg共两周。必要时按以前的方案输注血浆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