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内皮素-1(EF-1)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机制和参与病理生理的过程。方法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应证患者60例,按起搏比例和起搏部位分为3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5%;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组,RVS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分别收集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3个月静脉血2 mL,分离出血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ET-1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中NO的含量。结果 ET-1水平,术后1周RVA起搏组较术前升高(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②NO水平术后1周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较术前升高(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早期对血浆ET-1及NO水平影响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小,几乎接近于正常水平。可有效避免ET-1及NO的紊乱,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部(RVS)两种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以及术后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波宽度(QRSd).方法 ①6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应证患者,按照起搏比例和起搏部位分为3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5%;心尖部起搏组:右室心尖部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间隔部起搏组:右室间隔部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0%.分别取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3个月静脉血血浆2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血浆BNP水平.②同一组病例,按照右心室电极植入的不同部位,分为两组,即RVA起搏组和RVS起搏组,测量患者术后在起搏状态下的心电图QRSd.结果 术前对照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血浆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较对照组血浆BNP水平统计学意义(P<0.01),RVA起搏组、RVS起搏组比较血浆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较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血浆BNP水平升高(P<0.05).RVA起搏组、RVS起搏组比较,RVA起搏组的QRSd增宽(P<0.05).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小术后血浆BNP水平低,QRSd窄,对心功能影响小,因此,RVS起搏更接近生理状态,是临床较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12~2009-12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0例(RVS组)与同期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20例(RVA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即刻及术后1个月随访起搏参数RVS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S组稍长[RVS组为(315±69)s,RVA组为(213±43)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采用不同部位的右心室起搏,观察各组起搏后QRS波时限及血浆心房利钠肽(ANP)的变化.方法 将60例植入起搏器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组、右室间隔部(RVS)组和对照组,各20例.测量术后的心电图QRS波时限,分别测定患者术前、起搏1周及起搏3个月后静脉血浆ANP,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ANP水平变化.结果术后RVS组和RVA组QRS波时限分别为(112.25±15.02) ms、(146.95±20.27) ms,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ANP水平,RVS组为(144.97±29.07) pg/mL,RVA组为(220.89±40.96)pg/mL,对照组为(132.68±23.13)pg/mL.RVA组与RVS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RVS组术后3个月ANP水平与R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3个月ANP水平较RVA组低;对照组与RV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QRS波时限较RVA起搏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12个月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我院100例病窦综合征并首次安装VVI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检测起搏器安置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血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起搏器安置术前、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无明显变化(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心脏收缩功能影响小,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对比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及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对比两组起搏参数和心电图QRS间期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50.51±6.52)min,B组手术平均时间(63.52±7.34)min,B组手术时间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IVS、LVPW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RVS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明显高于B组,A组起搏的QRS波宽度窄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者,右心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周妍  郭航远  裘宇芳  邢杨波  彭放  杨彪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6):411-412,452,407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RV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结果:RHIVS组与RVA组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 corridorwalktest,6-MWT)步行距离及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RVA组6-MWT步行距离较RHIVS组明显降低(310±95vs 415±103,P0.01)。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VA组LVEF亦较RHIVS组有显著的减低(53.47±3.95 vs 56.25±4.73,P0.05;52.17±3.68 vs 55.10±4.47,P0.05;46.97±2.59 vs 53.95±4.84,P0.01)。结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防止起搏导致的心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9.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相似文献   

10.
右心室不同位点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血BN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血BNP(脑钠肽)的影响。方法3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共7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观察2组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血BNP(脑钠肽)变化。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20±0.03]s vs[0.12±0.04]s,P<0.01),术前2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随访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是比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