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来则定血清cTnI。检查标准18导联心电图,计算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病理性Q波总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ST段抬高的导联数,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的比较,同时考虑冠脉灌注的影响。结果:不论再通与否,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前壁、下壁)病人标准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BCG)的病理性Q波、ST段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峰值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MI患者体表ECG与CK-MB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壁、下壁AMI患者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导联数、最大Q波幅度、Q波总幅度及前壁AMI患者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CK-MB蜂值有明显正相关(P<0.05)。但下壁AMI患者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CK-MB峰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前壁、下壁AMI患者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改变及前壁AMI患者体表ECG的ST段改变与CK-MB峰值存在正相关,通过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ST段改交可预测梗塞范围,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3.
自 2 0世纪 30年代 Wilson创建胸导联以来 ,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心电图描记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近十余年来 ,一些学者通过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检查和血清生化标志对比 ,提出了一些诊断 AMI的新观点和新指标 ,提高了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能力。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和心电图分类方法的演变1 .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 长期以来 ,新出现的病理性 Q波和 2个相邻导联出现 ST段抬高被认为是诊断 AMI的可靠标准 ,但对病理性 (坏死型 )Q波诊断标准和对 ST段抬高的要求不尽一致。2…  相似文献   

4.
下壁导联异常Q波和ST段抬高及胸前导联对应性ST段压低,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但是,正常情况下III、aVF导联就有Q波,而且因下壁导联电极位置距离心脏远,心肌梗死产生的异常Q波,其宽度和深度不及前壁心肌梗死,因此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分析入院当时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包括以下情况之一:①ST段抬高≥0.05mv;②ST段抬高幅度〈0.05mv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③ST段在等位线而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和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30ms)。所有的患者于发病两周行超声心动图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伴av1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降低。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av1导联的表现损伤图形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伟 《广西医学》2008,30(8):1152-1154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和心电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对9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两者临床有区别,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特征为:(1)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前或发病时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且常伴发热,Ⅲ°房室传导阻滞及阿-斯综合征发生率较高。(2)心肌酶谱一般呈轻至中度升高,尤其是CK-MB甚至可在正常范围,心肌酶峰不显著,CK峰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均明显低于AMI组(P<0.01)。(3)心电图损伤性改变显著,病理性Q波常呈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多数呈QS或QR型,经适当治疗一般2~3d内消失;而AMI组多数呈qR型,且病理性Q波逐渐加深、加宽、范围扩大或出现等电位性Q波。(4)ST段抬高和无对应性ST段压低。(5)病理性Q波与ST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状动脉阻塞来解释心电图改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AMI可根据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等特征,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和比较心电图在诊断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2种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种疾病心电图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在ST段抬高导联分布上,应激性心肌病下壁导联分布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而在V1导联上明显少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aVR导联ST段抬高明显少于应激性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中病理性Q波发生率明显低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且具有暂时性、可逆性之特征,不同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大部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存在镜面改变,而在应激性心肌病中几乎不存在。结论 应激性心肌病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不同表现对于早期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右心室导联ST段抬高且在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强烈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右冠状动脉发生了闭塞,而不是左旋支。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出现Ⅲ导联的T波波幅大于Ⅱ导联以及RV5导联出现直立的或双相性T波恰恰是ST段改变的前兆,这种改变通常易于测量。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确定发病血管的心电图新标准———Ⅱ/Ⅲ导联的T波波幅比率和右V5导联的T波极性@郝广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部分指标即PTFV1数值异常,病理性Q波多少,ST段弓背抬高程度,是否有心电图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借以探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取本院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分别描记入院时心电图,出院后随访2年的完整资料作为分析对象,观察其在急性心肌梗死1周的PTFV1值,ST段弓背抬高程度,病理性Q波多少,是否有心电图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中PTFV1≤-0.03mm.s,ST段弓背异常抬高,病理性Q波出现于多导联,有电交替现象,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近期病死率较高。结论: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心电图指标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入院心电图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预测左前降支 (L AD)近段急性闭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 PTCA或入院 2周内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入院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LAD近段急性闭塞组下壁导联 ST段压低幅度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幅度均较 LAD中远段急性闭塞组明显 (P<0 .0 1)。 导联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呈负相关 (r=- 0 .80 ,P=0 .0 0 1)。下壁导联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对 LAD近段急性闭塞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入院心电图的下壁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提示左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分叉近侧段的急性闭塞。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射免疫(RIA)测定分析血清肌红蛋白(Mb)浓度,早期诊断心肌梗塞(AMI)。结果表明AMI早期血清Mb浓度超过正常水平的4.7倍;在其他血清酶升高前一天,就可观察到69.9%的AMI忠者血清Mb浓度升高。血清Mb浓度的峰值与心肌损伤范围的大小,严重痖状的有无以及预后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与心电图ST段抬高的幅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在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各指标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AMI组和假手术组(SH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AMI模型,检测术前、术后10min内和术后6周心电图的变化,6周后取出心脏作病理检查。结果两组术前心电图均正常。AMI组术后10min内心电图胸导联ST段较术前明显抬高(P<0.01),ST段抬高(>0.2mV)对AMI诊断的灵敏度为84.6%(11/13),特异度为100%(2/2)。和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均出现心率减慢、胸导联R波振幅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心电图胸导联显示病理性Q波只见于大体病理可见较明显的梗死瘢痕形成的兔中。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对家兔AMI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以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AMI患者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资料.结果 8例不典型心电图均见于AMI早期,3例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2例出现右胸导联V1~V3呈前间壁心肌梗死QRS波形;2例出现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1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结论 对疑似AMI心电图不典型的患者,必须进行连续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如果有必要再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以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水平与心电图ST段移位和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92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后12h内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清cTnI浓度,同时做12~18导联心电图,计算ST段缺血性下移程度,92例患者按Judkins法行冠脉造影术。依据cTnI>0.04ng/ml为阳性分为cTnI阳性组和cTnI阴性组。分析cTnI水平与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肌钙蛋白I阳性组ST段压低程度较阴性组明显(P<0.005)。血清cTnI阳性组的复杂病变和重度病变多于cTnI阴性组(P<0.01)。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TnI水平与ST段压低程度、冠脉病变稳定性及程度相关,血TnI水平的升高可作为识别冠状动脉不稳定病变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定量测定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对7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49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例无Q波梗塞患者及46例有Q波梗塞患者分别进行cTnT、cTnI及肌酸激酶(CK)的同Ⅰ酶(CKMB)的测定。结果显示72例UAP患者38.9%的患者cTnT升高,37.5%的患者cTnI升高。且升高幅度与非Q波梗塞及有Q波梗塞不同。cTnI升高持续3~5天,cTnT升高持续5天以上,二者阳性率与UAP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可以推测心肌肌钙蛋白升高可反映UAP患者存在心肌损害,且时预后判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文将 98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病人 ,按梗死前 4 8h内心绞痛的有无 ,分为AP( +)和AP( - )组 ,分别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CPK峰值、达峰时间、坏死Q波导联数、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病死率 ,出院时室壁瘤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有潜在的治疗意义 ,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试验评价心肌存活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庆祥  李新民 《右江医学》2000,28(5):329-331
目的 :探讨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试验检测冠心病心肌梗塞后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2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病程的第 3~ 4周做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的多巴酚丁胺试验。结果 :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试验诊断心肌存活阳性的有 8例 ,其中病理性Q波相关导联上S T段抬高的 5例 ,占 6 2 .5 % ;12例阴性中S T段抬高的 2例 ,占 16 .7% ,二者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QS波及T波的变化在二者中无显著差异 (P均>0 .0 5 )。结论 :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试验导致的病理性Q波相关导联上S T段抬高是心肌梗塞后心肌存活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意义和在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发生心脏事件中的价值。方法 :对AMI患者血清中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进行了动态观察 ,并对UA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其血清cTnI浓度与其 1~ 2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关系 ,评价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价值。结果 :在AMI胸痛后 4小时内 ,6 0例病人cTnI阳性为 5 2例 ,检出率为 86 6 7% ,与CK -MB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1) ;4 0例UA病人cTnI阳性为 18例 ,检出率为 4 5 % ,与CK -MB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5 ) ;在对AMI的动态观察中 ,cTnI在发病后 4小时即有很高的检出率 ( 86 6 7% ) ,12~ 2 4小时达到高峰 ,其阳性率为 10 0 % ,在 5天和 7天时仍有很高的检出率 (分别为 6 8 33%和4 0 % ) ;在对UA的随诊观察中 ,cTnI高于正常的UA患者 ,其预后要比cTnI正常的差 ,其心脏事件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cTnI能敏感地反映心肌损伤 ,并且特异性较好。在对早期急性和中晚期亚急性AMI的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对UA的预后评价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cardiac troponin I (cTnI), myoglobin (Mb), creatine kinase (CK) and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cTnI and Mb were determined in 50 patients with AMI 2 to 4 h after chest pain onset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measured in 50 age-matched healthy subjects. RESULTS: The serum levels of cTnI, CK-MB and CK in patients with AM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Mb levels in AMI group were above the normal range. Mb, CK-MB, CK and cTnI reached the peak levels at 8+/-2.2, 18.1+/-3.2, 19.4+/-4.1 and 18.6+/-2.9 h after the onset, respectively, and their levels increased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AMI and were reduced to the normal levels with the amelioration of the disease. All the 4 indices were normal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TnI and Mb are reliable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AMI and the changes in their serum levels ha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diagnoses and prognostic judgment of A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