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VEP研究了31例52眼6个月到9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发育状态,结果表明,手术前VEP检查140',70',35'和17.5'方格刺激60-85%的P1波为平坦型,手术后95%以上可以记录到VEP波形;四种空间频率的N1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四种空间频率的P1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四种空间频率的P1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划性囊口松解技术对白内障术后前囊口收缩以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42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撕囊直径5.0mm。其中施行前囊口松解者22眼(n=22),未松解者20眼(n=20)。术后3mo检查视力,裂隙灯下观察前囊形态、囊口直径、人工晶状体位置,并应用美国Stereo公司生产的OPTEC6500视功能分析仪分别测5种空间频率(1.5,3.0,6.0,12.0,18.0c/d)下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结果:两组人工晶状体均无明显偏位,未松解组有2例前囊口明显机化并收缩。昼无眩光状态下,在1.5,12.0c/d空间频率下的两组之间CS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昼有眩光状态下,在1.5,180c/d空间频率下的CS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其余空间频率及夜间的两组CS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性囊口松解技术可以减轻前囊收缩的程度,更久地维持术后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复明工程中两种术式对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具有设备要求低、手术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多用于欠发达地区复明手术中[1-2].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新疆白内障复明医疗队在新疆塔城地区开展白内障防盲手术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2种手术效果及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患者主观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变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遗传学研究是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不同时期概述了先天性白内障的经典遗传学和近代遗传学研究,着重介绍了应用重组DNA技术进行本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并按作者的观点阐明了这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强调分子遗传学应作为今后研究先天性白内障遗传学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约1/3与遗传有关.迄今为止,与遗传性白内障相关的基因至少有22个:O个晶状体蛋白基因:RYAA、CRYAB、CRYBA1/A3、CRYBA4、CRYBB1、CRYBB2、CRYBB3、CRYGC、CRYGD、CRYGS;4个膜蛋白基因:JA3、GJA8、MIP、LIM2;3个发育及转录因子基因:ITX3、MAF、HSF4;2个细胞骨架蛋白基因:SFP1、BSFP2;1个染色质修饰蛋白-4β基因:HMP4B;1个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PHA2,1个NHS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已经在细胞学水平和(或)动物模型的整体水平对其功能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揭示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表现在出生后第一年的白内障称为“先天生白内障”。其同义词为“婴幼儿白内障”,因为引起晶体浑浊的相同因素在出生时即已存在,但晶体浑浊并未被发现,而于一岁内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单眼或双限,只表现白内障单一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严重的致肓性晶状体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文中总结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就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功能加以综述.晶状体的发育是由多种基因及其产物在时间、空间上协调作用而指导完成的.涉及的基因包括晶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A1/A3、CRYBA4、CRYBB1、CRYBB2、CRYBB3、CRYGC、CRYGD、CRYGS)、缝隙连接通道蛋白基因(CJA1、GJA3、GJA8)、膜蛋白基因(GJA3、GJA8、MIP、LIM2)、细胞骨架蛋白基因(BF-SP2)、转录调节因子基因(HSF4、MAF、PITX3、PAX6)、铁蛋白轻链基因(FTL)、生长因子基因等.迄今为止已发现39个与白内障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的23个与单纯性遗传性白内障有关,已成功克隆的相关基因有14个.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 cataract)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其中约1/3的患者与遗传有关,常见的为外显率较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过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的报道。现已明确了先天性白内障的十四个基因,二十几个独立位点上的突变,其中有十四个基因已被完全克隆出来。基因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进一步了解遗传,环境及营养等因素对晶状体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遗传性先天性自内障是较常见的遗传性眼病,该病在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Neffceskip(1905)、Bafeson(1909)报告了长达七代177名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我们调查了三个家系共29例家族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报告如下:邵姓女性患者与×姓男子结婚,非近亲婚配。生育1男、1女均为先天性白内障(第二代),以后第三代11人中有7人患病,第四代12人中亦有7人患病(图1)。  相似文献   

11.
12.
13.
裴雪婷  鲍永珍 《眼科研究》2007,25(9):714-717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白内障有多种遗传方式,其致病基因、基因突变的位点和引起先天性白内障的表现型相继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明与先天性白内障有关的致病基因有16个,共有40多个基因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有关。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逐步明确,使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诊断,特别是产前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间断遮盖治疗对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70例经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达0.9以上的弱视患儿行双眼视功能检查.测量同时视、融合范围及远近立体视.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有遮盖史将患儿分为A(遮盖组)、B(不遮组)两组.统计A、B两组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差异.结果 遮盖组中存在同时视的42人(91.3%),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2人(4.3%),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36人(78.3%),有正常远立体视的15人(32.6%),有正常近立体视的6人(13.0%).不遮组中存在同时视的23人(95.8%),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1人(4.2%),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17人(70.8%),有正常远立体视的10人(41.7%),有正常近立体视的3人(12.5%).70例患儿中存在正常远近立体视的各为25人(35.7%)、7人(10.0%).同时视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1,P=O.839);集合性融合和分开性融合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156,P=0.693; x2=0.473,P=0.492);远近立体视两组患儿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64,P=0.453;x2=0.004,P=0.949); 70例患儿正常远、近立体视获得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125,P=0.000).结论 弱视治疗后矫正视力正常的患儿短期内双眼视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间断遮盖优势眼治疗弱视不会对患儿双眼视功能发育造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地那非(伟哥)是磷酸二酯酶5(PDE5)的选择性抑制剂,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服用西地那非常见报道的全身副作用有面部潮红、头痛、鼻出血等.在眼部出现的不良事件有: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手机屏幕亮度对人眼视功能和泪膜稳定性的短期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50名被试者在100、130、160 nit手机屏幕亮度下完成20 min阅读任务后,检测受试者阅读前后调节幅度、集合近点、调节反应和泪膜破裂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机亮度对人眼视功能和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做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调节幅度、集合近点和泪膜破裂时间阅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53,P=0.017;F=4.021,P=0.013;F=6.539,P=0.001),两两比较:100 nit、130 nit、160 nit屏幕亮度组调节幅度、泪膜破裂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集合近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不同亮度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屏幕亮度对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量差异无显著影响,130 nit手机阅读亮度在各调节刺激下引起人眼调节反应均最大,滞后量最少。结论人眼短暂使用手机后调节幅度下降,集合近点远移,泪膜稳定性显著降低,但是手机屏幕亮度在100~160 nit范围内的变化并不影响调节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的分布及术后主导眼的变化与视力和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235例470眼,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1,3,6,12mo应用卡洞法行主导眼检查眼别,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术前的矫正视力和术后的视力进行比较,并接受视功能量表调查。结果: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67.2%);术前主导眼眼别与最佳矫正视力眼别一致性好,两者符合率为81.1%;235例近视患者LASIK术后主导眼眼别220例没有发生变化;15例患者眼别发生调换,其中5例有15°左右外斜。结论: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主导眼大多是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主导眼视力下降或低于非主导眼和主导眼调换患者在术后早期对视觉舒适度产生影响,但晚期影响降低患者逐渐适应。  相似文献   

18.
姚克 《眼科研究》2014,(6):481-484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期视力损害的首要病因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基因的研究从致病基因定位及突变的筛查,逐渐发展到致病基因突变的机制探索.围绕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基因研究的主题,本文着重对晶状体蛋白、缝隙连接蛋白、主要内源性蛋白基因等常见候选基因对白内障影响的机制进行归纳,并对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基因在眼球发育过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表观遗传学等其他领域的拓展研究进行阐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视功能、角膜散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01/2020-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06例10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1例患者采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经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 1、3mo的视功能、泪膜变化及角膜散光。结果:两组手术情况无差异(均P>0.05),术后1wk, 1、3mo视力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视野平均缺损值(MD)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角膜散光极坐标值(AKP)(+0)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角膜散光AKP(+45)无差异(P>0.05);泪液分泌试验(SⅠt)值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泪膜破裂时间(BU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观察组术后各时点SⅠt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点BUT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陡峭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的算法探索影响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长期视力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8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手术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收集患儿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和随访资料。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影响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因素,将末次随访时BCVA(logMAR)视为因变量,对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采取两种方式拟合,模型一是将因变量视为连续性变量进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二是将因变量视为二分类变量进行随机森林分类。选取平均准确度下降、平均基尼下降前五位的变量为重要性较高的变量。利用偏依赖关系图分析这些因素对术后视力影响的规律。结果 2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的中位年龄19.0(4.8~39.3)月龄,IOL植入的中位年龄35.5(30.0~44.0)月龄,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IOL植入年龄中位数36.0(23.0~47.0)月龄;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的中位年龄5.0(3.5~15.0)月龄;二期IOL植入中位年龄35.0(33.0~42.0)月龄。斜视10(35.7%)例、眼球震颤1(3.6%)例;中位随访时间58.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