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齿回神经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对动物空间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假手术对照组(SC组)、血管性痴呆组(4VO组)和西酞普兰干预的血管性痴呆组(4VO C组)共4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4-vessle occlusion,4VO)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BrdU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方法观察海马齿回(dental gyrus,DG)神经干细胞增殖状况;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结果 ①海马DG的BrdU阳性细胞多成对或成团排列于颗粒细胞层与海马门区.4VO组及4VO C组造模后1 d,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此后逐渐增加,到术后14 d达峰值(4VO C组约为4VO组的2倍),4VO C组DG神经干细胞活跃增生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术后21 d,与4VO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均表明,造模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显著受损,但随时间推移逐渐改善;4OV C组术后7 d和14 d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损伤程度较4VO组显著减轻(P<0.05).③大鼠海马DG神经干细胞增殖趋势与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可刺激大鼠海马DG神经干细胞增殖,且SSRI类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可显著增强DG神经发生并减轻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损伤,但神经干细胞增殖趋势与学习记忆改变无明显相关性,推测可能与增殖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功能整合及神经递质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室内注入神经肽Y(NPY)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致痫大鼠海马结构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脑室注射NPY(6nmo1/5μl),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5min后再注射IL-1β(2500U/kg),观察痫性发作持续时间并于痫性发作后2小时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齿状回(DG)和海马CA3区BDNF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实验组痫性发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DG颗粒细胞层、分子层的BDNF免疫反应性高于对照组相应各层,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CA3区锥体细胞层、放射层及腔隙层免疫反应性均高于对照组相应各层,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DG分子层和CA3区放射层及腔隙层免疫反应性分别高于颗粒细胞层和锥体细胞层免疫反应性,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A3区分子层未见BDNF免疫反应性表达.结论脑室内注射NPY可缩短痫性发作时间,促进致痫大鼠海马内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海马CA1区损毁后,齿状回(DG)细胞先增殖后减少的原因。方法用海人酸(KA)建立单侧海马损毁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海马DG区增殖的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记后不同时间点DG区BrdU阳性细胞,并用无偏差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rdU与裂解的caspase-3的共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损毁海马后各时间点DG区BrdU阳性细胞总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物BrdU阳性细胞总数在标记后第1天最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在颗粒细胞层和门区均有少量BrdU/cleaved caspase-3共表达的阳性细胞。结论损毁成年大鼠海马CA1区后,增殖的细胞总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相关的细胞死亡及异位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周艳玲  马燕  刘能保 《医学综述》2009,15(24):3739-3742
大量研究表明成年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发生,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位于海马门区与颗粒细胞层间的下颗粒带,其终生保持着增殖分化的能力。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受到生活环境、生长因子、应激及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因素的调控。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产生的新的神经元可能与学习、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去卵巢(ovariectomy,OVX)、去松果体(plnealectmy,PX)对大鼠齿状回(Dentate gyrus,DG)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损伤区突触泡膜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NS)对照、正常 Aβ、假OVX Aβ、OVX Aβ、假PX Aβ、PX Aβ、假OVX 假PX Aβ、OVX PX Aβ 9组。术后60d,将Aβ注入DG背侧带分子层,7d后以SYN作标记,用SABE法检测Aβ损伤区DG背侧带分子层的SYN Pu值。结果 假手术组与NS对照组无DG神经元损害、DG背侧带各分子层SYN Pu值无显著差别,合并为Bl组,假手术 Aβ各组与正常 Aβ组的DG神经元损害、DG背侧带各分子层SYN Pu值无显著差别,合并为B2组。各组Aβ直接接触的DG分子层SYN Pu值均明显减低,组间无明显区别。Aβ注射点以外,各组间DG背侧带内外分子层SYN PU值有明显区别:OVX PX Aβ组<PX4 Aβ组<OVX Aβ组<Bl组<B2组;各组间DG背侧带中分子层无显著区别。结论 Aβ-40对DG分子层突触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在Aβ注射点以外区域,OVX、PX使Aβ的DG颗粒细胞损害诱导的其背侧带内外分子层的代偿性神经生长消失,PX比OVX危害大,联合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神经干细胞能不断地增殖分裂产生新的神经元,即在成年CNS仍存在神经发生(neurogenesis)。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下层是脑中两个主要的神经发生的区域。海马齿状回部位终生保持了生成新神经元的能力,在正常成年动物,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新神经元形成。神经发生受到包括应激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区域的新生神经元会迁移,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大概在28d后几乎都迁移到嗅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卵巢(ovariectomy,OVX)、去松果体(pinealectomy,PX)对大鼠齿状回(Dentate gyrus,DG)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m,Aβ)损伤区突触泡膜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NS)对照、正常+Aβ、假OVX+Aβ、OVX+Aβ、假PX+Aβ、PX+Aβ、假OVX+假PX+Aβ、OVX+PX+Aβ9组.术后60d,将Aβ注入DG背侧带分子层,7d后以SYN作标记,用SABC法检测Aβ损伤区DG背侧带分子层的SYN Pu值.结果假手术组与NS对照组无DG神经元损害、DG背侧带各分子层SYN Pu值无显著差别,合并为B1组,假手术+Aβ各组与正常+Aβ组的DG神经元损害、DG背侧带各分子层SYN Pu值无显著差别,合并为B2组.各组Aβ直接接触的DG分子层SYN Pu值均明显减低,组间无明显区别.Aβ注射点以外,各组间DG背侧带内外分子层SYN PU值有明显区别:OVX+PX+Aβ组<PX+Aβ组<OVX+Aβ组<B1组<B2组;各组间DG背侧带中分子层无显著区别.结论Aβ-40对DG分子层突触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在Aβ注射点以外区域,OVX、PX使Aβ的DG颗粒细胞损害诱导的其背侧带内外分子层的代偿性神经生长消失,PX比OVX危害大,联合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单侧海马锥体细胞被损毁后,海马齿状回(dentategyrus,DG)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euralstemcells/progenitorcells)原位激活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用海人酸(kainicacid,KA)建立单侧海马损毁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损毁后不同时间点损毁侧及对侧海马DG表达BrdU的细胞数。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各时间点假损毁组双侧海马DG区均可见到少量BrdU阳性细胞,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双侧DGBrdU阳性细胞均于损毁后第3d起明显增多(P<0.01),第5d达高峰(P<0.01),第9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损毁侧阳性细胞数目较对侧略多。结论成年大鼠单侧海马损毁可增强双侧海马DG的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损毁引起的机体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的改变以及损毁侧局部微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在人卵泡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 TrkB)在人卵泡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rkB在超促排卵妇女壁层颗粒细胞、卵丘颗粒细胞、未受精或未成熟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并用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TrkB在壁层颗粒细胞、卵丘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壁层颗粒细胞、卵丘颗粒细胞、卵母细胞均有TrkB表达。壁层颗粒细胞表达量高于卵丘颗粒细胞。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人卵巢可能通过与TrkB结合,参与颗粒细胞功能的完成和卵母细胞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在人卵泡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在人卵泡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rkB在超促排卵妇女壁层颗粒细胞、卵丘颗粒细胞、未受精或未成熟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并用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TrkB在壁层颗粒细胞、卵丘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壁层颗粒细胞、卵丘颗粒细胞、卵母细胞均有TrkB表达。壁层颗粒细胞表达量高于卵丘颗粒细胞。结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人卵巢可能通过与TrkB结合,参与颗粒细胞功能的完成和卵母细胞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成年神经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经侧脑室药物注射建立试验动物模型,实验组给予ACh,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只麻醉动物,不做任何手术处理,术后2h经腹腔给予核苷酸类似物BrdU.4周后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观察并计数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新生神经元.结果 实验组海马齿状回BrdU+和BrdU+/CaBP+双标的细胞数目为637.00±39.50、491.00±47.29/hippocampi(N=3,n=36),而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39.00±17.62、305.00±17.62/hippocampi(N=3,n=36)和336.00±49.05、304.00±30.44/hippocampi(N=3,n=36),实验组分别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乙酰胆碱可以增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新生神经元的数目,由此可能促进学习和记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自体神经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与5-HT1A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假手术对照组(SC)、血管性痴呆组(4VO)和西酞普兰干预的血管性痴呆组(4VO C)共4个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4-vessle occlusion,4VO)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BrdU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方法观察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状况;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5-HT1A受体mRNA相对表达丰度。结果(1)海马BrdU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DG,多成对或成团排列于颗粒细胞层与海马门区。4VO组及4VO C组造模后1d,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02),此后逐渐增加,到术后14d达峰值(4VO C组约为4VO组2倍),且4VO C组海马神经干细胞活跃增生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术后21d(与4VO组比较P=0.000 17)。(2)术后1d,4VO组和4VO C组大鼠海马5-HT1A受体mRNA相对表达丰度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从术后3~14d表达持续回升,4VO组于14d表达至高峰,而4VO C组于术后7d表达至峰值;术后21d两组受体表达均有所回落且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1)。和4VO组比较,4VO C组除术后1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海马5-HT1A受体mRNA表达到丰度均显著升高(P<0.01)。(3)大鼠海马DG神经干细胞增殖趋势与海马5-HT1A受体mRNA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0.849 8)。结论在大鼠四血管阻断血管性痴呆模型中,全脑缺血可刺激海马DG神经干细胞增殖,且给予外源性SSRI类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可显著增强海马神经发生,同时该作用可能与刺激海马5-HT1A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银杏活脑胶囊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微血管增殖和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性卒中组和银杏活脑胶囊组。分组处理7 d后用5-bromo-2,-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齿状回(dentategyrus,DG)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数;CD31免疫组化法观察梗死灶周围微血管增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海马DG区存在少量BrdU+细胞;银杏活脑胶囊组缺血侧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边缘的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的BrdU+细胞数和对侧BrdU+细胞数较缺血性卒中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银杏活脑胶囊组梗死灶周围新生微血管数较缺血性卒中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银杏活脑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周围微血管增殖和神经干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脑发育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室管膜下区(SVZ)和齿状回(DG)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正常不同发育时期SD大鼠脑,进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对大鼠脑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和海马DG进行EGF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观察EGFR和BrdU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的室管膜细胞都呈EGFR阳性。侧脑室背外侧角SVZ的EGFR阳性细胞在出生前及出生后早期较多,出生30d后(P30)EGFR阳性细胞数目锐减。在P7的SVZ,90%以上的EGFR细胞与BrdU共表达。在齿状回,颗粒细胞、一些位于SGZ、分子层和门区的细胞呈EGFR阳性。在大鼠胚胎晚期和出生后1周内,EGFR表达较高。P30,P120和P365,EGFR阳性细胞数较P7大幅度减少并且减少的主要是位于SGZ、分子层和门区的细胞。此外,在P7齿状回的各层可见一些EGFR阳性细胞表达BrdU。结论:EGFR在SVZ和DG有较强表达且表达随年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SVZ和DG各层可见EGFR和BrdU的细胞表达,EGFR信号途径在神经干(祖)细胞的增殖和特定类型神经元的分化及迁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Y迷宫训练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Y迷宫训练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gyrus,DG)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通过Y迷宫训练,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细胞,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Y迷宫训练组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Y迷宫训练成绩的优劣与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多少存在相关性,学习成绩良好组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学习成绩低劣组(P<0.05)。结论Y迷宫训练可促进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海马已经被证实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动物(包括人类)大脑神经元是不可再生的,直到40年前才第一次报告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发生.Eriksson等[1]利用向死后的癌症病人大脑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dU)证实海马神经发生存在于人类,但是成年海马神经发生易受各种内外环境变化如:种族、性别、年龄、激素水平、学习、锻炼、药物治疗等所调节[2].抗抑郁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电惊厥发作(ECS),抗抑郁药物又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胎次、性别是否对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及学习记忆产生影响。 方法 运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检测第1至3胎成年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腹腔注射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检测不同胎次、性别小鼠海马齿状回中的神经发生的差异。结果 (1)在同性别、不同胎次成年小鼠间,第2胎的学习记忆能力(LMA)均显著地高于第1、3胎的,其影响规律为LMA2 > LMA1 > LMA3,且P < 0.05;在同胎次、不同性别成年小鼠间,雌性小鼠的LMA均高于雄性小鼠的,但其差异均不显著(P > 0.05)。(2)在同性别、不同胎次成年小鼠间,第2胎海马DG新生神经细胞的数量(N)均高于第1、3胎的,其影响规律分别为NF2 >NF3 >NF1和NM2 >NM1 >NM3,但其差异均不显著(P > 0.05);在同胎次、不同性别成年小鼠间,雌性小鼠的N均高于雄性小鼠的,但其差异也均不显著(P > 0.05)。结论 胎次、性别对实验动物神经发生及学习记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在使用实验动物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尽量使用胎次、性别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小鼠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结合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学习记忆障碍小鼠脑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显示 ,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海马CA1- 4区NOS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 ,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和梨状区皮质外颗粒细胞层内出现大量新的NOS神经元。提示海马内NOS神经元在小鼠学习记忆中有重要作用 ;梨状区皮质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出现新的NOS神经元可能是学习记忆障碍后的代偿性反应。它们可能在随后的学习记忆功能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在成年C57BL/6小鼠海马内的分布及其与突触后致密区(PSD)蛋白成员的共定位,为揭示HDAC2与PSD蛋白复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过程中可能起到的调控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DAC2在C57BL/6小鼠海马各区的表达分布。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HDAC2与PSD蛋白成员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1(NR1)、PSD-95之间是否存在共定位。结果 HDAC2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均具有明显表达,而在各区的始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以及齿状回多形细胞层表达均较少。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图片的重叠表明,HDAC2与NR1、PSD-95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均可见显著共表达现象,其他区域偶见散在分布的双染神经元。结论 HDAC2在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表达丰富,并与PSD蛋白成员间存在共定位现象。本实验结果为探讨HDAC2对谷氨酸能突触后神经元依赖的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嗅球各细胞层中GAD67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与一氧化氮合酶(bNOS)的共存。方法:对该实验室繁育的成年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基因型等鉴定,取阳性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嗅球做冰冻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AD67阳性神经元在嗅球各细胞层中的分布比例及与bNOS共存。结果:GAD67阳性神经元在嗅小球层、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所占比例分别为:(42.98±0.92)%、(23.64±0.84)%、(77.75±0.84)%,bNOS阳性神经元在球旁细胞层、僧帽细胞层有强阳性分布,而在颗粒细胞层几乎没有分布。GAD67与bNOS仅在嗅小球层偶有共存。结论:GAD67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嗅小球层与颗粒细胞层,GAD67与bNOS仅少数共存于嗅小球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