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傅春枝 《河北医药》2012,34(14):2128-2129
目的 通过对我院收集的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的分析,总结其临床疾病谱的特点,以提高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的认识.方法 统计分析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对其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结果 在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患者中,冠心病225例,高血压85例,扩张性心肌病7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85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结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绝大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占疾病病因的绝大多数,其次是高血压,也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相似文献   

2.
张军堂 《淮海医药》2010,28(5):424-424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 2000年-2009年共收治LBBB患者63例,临床症状均不明显,进行心超、胸片、血脂、血糖、心肌酶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确定其基础病因。结果 63例LBBB患者中,冠心病21例(33.3%)、扩张型心肌病(DCM)15例(23.8%)、心脏瓣膜病10例(15.9%)、高血压心脏病5例(7.9%)、先天性心脏病3例(4.8%)、心肌炎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各2例(3.2%),无明显病因者5例(7.9%)。结论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表现为LBBB者最常见于冠心病,其次为DCM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为少见病因,部分病例无基础病因可寻。冠心病患者中LBBB的出现主要与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较少见却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我们对蓟县医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LBBB56例病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80例心电图资料,依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分为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50例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30例。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Sv2、Sv3、Sv3+Rv6均高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v2、Sv3、Sv3+Rv6均可以作为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与电轴左偏的意义。方法 将老年人的体型、CLBBB的合并症及整个心室除极程序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人的体型与CLBBB时平均电轴左偏度数相关,与合并症无相关性联系。结论 CLBBB时平均电轴左偏与整个心室除极程序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左侧显性旁道时体表及心腔内心电图(ECG)的特征.方法 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术前窦性心律时ECG均诊断为右侧显性旁道,射频消融(RFCA)术中在送入冠状窦(CS)电极后,发现局部心房、心室波(A、V)融合,即存在左侧显性旁道.诱发PSVT后发现均为左侧旁道参与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果 经主动脉逆行法RFCA左侧旁道后,V1导联R波改变不明显,S波明显加深,术后4例体表ECG上PR间期恢复正常但δ波不消失,另1例PR间期变化不明显,RFCA手术结果及腔内电生理证明是左侧显性旁道合并CLBBB.结论 CLBBB会抵消、掩盖左侧显性旁道,部分CLBBB合并左侧显性旁道者有时会被体表ECG误诊为右侧旁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70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资料,对伴有CLBBB的48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同期选择96例非CLBBB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BBB组中17例(35.4%)诊断为冠心病,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6例(94.1%),左回旋支病变9例(52.9%),右冠状动脉病变11例(64.7%)。但病变狭窄程度与病变部位无关。而非CLBBB组中有25例(26.0%)被诊断为冠心病。结论:冠心病患者CLBBB的出现可能与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方法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CLBBB)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采用心尖长轴四腔心和二腔观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左室壁各节段的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应变、应变率及整体长轴应变(GLS),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FS%).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LBBB组,的左房内径、E/A、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减低(P<0.05).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准确地评价左束支患者的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50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志 《成都医药》2003,29(3):160-160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入院后给予强心、扩管、利尿、抑制心肌重构和改 善心肌代谢等治疗,住院过程中患者反复发作室颤,且心功能差,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后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随访近2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由70 mm缩小到42 mm,左房内径由34 mm缩小到 30 mm,左室射血分数由0.35提高到0.62。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为CRT-D超反应,由此推测出本 例患者取得超反应的原因可能是CRT-D纠正了传导阻滞导致的心脏进行性扩大。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患者,男,57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双下肢水肿三个月,近几天加重入院。彩超显示左右心房稍增大,心包的脏壁分离,内有炎性液体暗区12~15mm,X线和CT显示两侧胸腔内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液,心包脏层略增厚与壁层,心电图示(见附图1),窦性心律偏快94次/分;QRS波电压偏低;TⅠⅡ avL、avF倒置,V1呈rsR捫停琒V5粗钝,QRS>0.12秒。患者入院后经利福平,异烟肼,利尿剂等治疗二个月后症状消失,X线胸片两肺结核吸收,超声心动示心包积液吸收,心电图示(见附图2)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出院后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伴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7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比较两组酶峰(CK、CK-MB)、心脏LVEDd、LVEF、恶性心律失常情况、住院生存率、住院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介入组左室结构和功能P<0.05;恶性心律失常、临床事件P<0.05、病死率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积极PCI治疗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40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32例)、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肥厚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依据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术、胸片或肺CT,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CLBBB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合并冠心病与不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老年组与非老年组CLBBB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的比例依次为48.2%、46.4%和26.8%。CLBBB合并冠心病以老年男性患者多见(63.0%),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出现率较高,依次为63.0%、61.5%和57.7%。老年组CLBBB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电轴明显左偏概率高。结论 CLBBB中前三位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年龄≥6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合并CLBBB的愈合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心电图示CLBBB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120例CLBBB患者中61例(50.8%)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异常;61例患者中三支病变例数显著多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例数,出现前降支病变例数多于右冠状动脉病变例数和回旋支病变例数。结论 CLBBB多见于冠心病,与前降支病变明显相关。表明CLBBB并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尤其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时,冠心病是首先考虑的病因,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5月~2013年9月在本院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的50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电指标。结果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是引起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的常见病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常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中的一项或几项是诊断CRBBB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患者男 ,17岁 ,因间断性心悸于1999年12月1日入院。入院前曾在外院给予心律平、慢心律、黄莲素等治疗均无效。查体 :脉搏92次/min ,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 ,心界不大 ,心率92次/min ,律不齐 ,可闻及早搏二联律 ,心音有力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血常规、血沉、电解质、肝功、肾功均正常。胸部正侧位片、心脏B超均正常。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心率93次/min ,室早二联律 ,呈单源 ,联律间期恒定为0 46s ,图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II、III、avL导联主波向上 (图1)。判定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1],于1999年12月8日行…  相似文献   

20.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