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83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受损者22例,发生率26.5%,其中典型病例发生冠状动脉异常率19.2%(10/52例),非典型病例为64.5%(20/31例)。于病程早期(10天内)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者占50%。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估计预后和长期随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川崎病(Kauasaki disease,KD)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明确诊断的KD患儿42例,观察超声心动图特点,重点观察左右冠状动脉改变。结果:42例中,冠状动脉病变18例,其中3例单纯右冠状动脉扩张,8例单纯左冠状动脉扩张,5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扩张,1例发生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狭窄;经治疗轻度扩张的冠状动脉较易恢复正常,1例冠状动脉狭窄持续存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内径、形态及其血流情况,对KD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减轻冠状动脉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川崎病患儿的115次CTCA检查影像资料,总结川崎病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8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共累及163支血管,按照CTCA表现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163支病变血管中冠状动脉钙化24支(14.72%,24/163),冠状动脉扩张36支(22.09%,36/163),冠状动脉瘤形成83支(50.92%,83/163),冠状动脉狭窄20支(12.27%,20/163)。24例CTCA复查患儿共累及43支冠脉病变,其中加重26支(60.5%),维持不变8支(18.6%),减轻(或恢复)9支(20.9%)。结论:CTCA能清晰显示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在诊断及追踪评价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在川崎病的诊断及随访中极其重要.本文重点讨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及CT血管造影诊断标准、优缺点及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2例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本组中,冠状动脉损害73例,阳性率42%,其中冠状动脉扩张60例,冠状动脉瘤13例;左冠状动脉受累38例(检出率52%);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27例(检出率37%);右冠状动脉受累8例(检出率11%);双侧冠状动脉受损时左冠状动脉较右冠状动脉受损严重。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及时有效地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动脉受损程度,给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128层CT和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同时进行2种检查,以128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为标准,超声与之对比,并作进一步分析。结果经128层CT进行诊断冠状动脉扩张患者13例(57%),冠状动脉狭窄患者2例(9%),冠状动脉瘤患者4例(17%),中小动脉病变4例(17%);经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冠状动脉扩张患者9例(39%),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例(4%),冠状动脉瘤患者2例(9%),中小动脉病变2例(9%),2种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的特异性、敏感性高于超声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持续存在,可形成冠状动脉瘤,血管腔狭窄,严重时发生心肌梗塞,病死率较高。本文报道一例,曾一度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重症心肌炎,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心肌梗塞,就有关问题讨论于后。1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超声检查,分析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NCE-CMRA)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方面的优势,探讨该技术诊断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川崎病患儿的NCE-CMRA及超声资料。对比超声与NCE-CMRA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分析NCE-CMRA技术的成像特点,总结NCE-CMRA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41例患儿NCE-CMRA检查整体血管节段显示率为75.6%;超声整体节段显示率为46.3%,两种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4,P<0.001)。针对冠状动脉中、远段的显示,NCE-CMRA较超声具有明确的显像优势(χ2=57.98、161.47,P<0.001)。41例患儿中,25例(200节段)冠状动脉受损,94个节段表现为不同程度扩张,其中巨大冠状动脉瘤8段(8.6%),中型冠状动脉瘤35段(37.2%),小型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51段(54.2%)。结论 NCE-CMRA技术能够客观、清晰地显示儿童冠状动脉,准确反映川崎病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99Tcm-MIBI静息MPI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川崎病(KD)患儿亚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12年3月间该院收治的24例KD患儿.所有患儿[男14例,女10例,年龄(2.50±2.19)岁]均于亚急性期行静息MPI和2-DE检查,每7天复查1次直至疾病恢复期.计算2种方法对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及检出时间,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行x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该组患儿静息MPI阳性者占66.67% (16/24),2-DE阳性者占37.50% (9/24),二者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P<0.05).静息MPI、2-DE阳性检出时间分别为(13.79±2.86)d和(15.89±5.60)d(Z=-0.746,P>0.05).2种方法均阳性者占33.33%(8/24),均阴性者占29.17%(7/24);静息MPI阳性、2-DE阴性者占33.33% (8/24),前者阴性、后者阳性者占4.17% (1/24).有4例静息MPI缺血区在2-DE上可见相应区域供血冠状动脉存在病变.结论 静息MPI是一种较理想的、判断KD亚急性期冠状动脉循环异常及心肌缺血性损害程度和范围的无创检查手段,结合2-DE检查则有利于更全面地发现病变.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本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瘤、血栓栓塞.从而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病,心肌梗死猝死,严重危害小儿的健康和生命;同时发病早期,由于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因此越来越受到儿科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报道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效。我们回顾性分析静滴丙种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AS)口服和单用阿司匹林对小儿川崎病的发热和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好发于婴幼儿的结缔组织病。因其易侵犯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因而越来越引起儿科医师及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我们对1992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川崎病6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5-12 175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包括冠状动脉的位置、走行及内径大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结果:所有患儿的超声图像均清晰,以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心尖五腔切面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主干为最佳。4例符合动脉瘤诊断,其中3例为2级,1例为3级。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径及形态、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可以导致多系统受累[1]。川崎病有一定的再发率,且再发时临床特征复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2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典型川崎病患者15例,其中9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检查均未见异常,5例显示相同(2例左、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巨大动脉瘤伴附壁血栓),1例CT示左、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多发瘤样扩张,B超未见明显异常。非典型川崎病患者5例,其中3例CT和B超冠状动脉检查均显示相同(2例冠状动脉瘤,1例双侧冠状动脉增粗迂曲),2例B超未见异常,CT示冠状动脉均有病变(1例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随访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16层或64层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同期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观察病变形态,测量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的直径,计算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结果除4例左旋支及8例右冠状动脉中段显示不清外,其余冠状动脉均可清楚显示。MSCT发现34例患者中,14例有冠状动脉损害,共22支冠状动脉受累。冠状动脉主干扩张6例,主干扩张伴动脉瘤形成3例,主干未扩张而中远段有动脉瘤形成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钙化2例,串珠状改变3例。MSCT及二维超声在冠状动脉主干测量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91(P〈0.05)。3例右冠状动脉中远段的动脉瘤及1例冠状动脉狭窄超声未发现。2例轻至中度二尖瓣反流及5例血管壁增厚MSCT未发现。结论MSCT用于探查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心脏超声的补充和替代方法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KD冠状动脉损害,同时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的患儿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独立阅片,以5分法评价整体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诊断的一致性;记录所有患儿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及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并测量其大小;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DSCT成像和TTE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所有患儿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1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比率为91.5%(226/247),其中,15例患儿被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DSCT成像上共发现28个动脉瘤、15支血管瘤样扩张.其中,9个动脉瘤(2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位于左心室后支、1个位于前降支中段、1个位于回旋支中段、2个位于回旋支远段、1个位于钝缘支)及2支瘤样扩张(1支对角支、1支钝缘支)TTE未显示.DSCT成像与TTE对比显示冠状动脉瘤及瘤样扩张最大直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0.63 ±0.20)和(0.58 ±0.20) cm,相关性较好(r=0.989,P<0.05);对瘤体及瘤样扩张最大长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49±0.83)和(1.22±0.66)cm,相关性较好(r=0.965,P<0.05).2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患儿的CTA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0.87).19例患儿的ED为(0.24±0.08) mSv.结论 相比TTE,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远段的动脉瘤及瘤样扩张的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17.
刘娅  邝野  樊华  吴仕吉 《临床军医杂志》2023,(12):1281-1283+128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联合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对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自2021年1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n=30)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42)。比较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颈动脉IMT、血清标志物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组患儿颈动脉IMT、血清标志物水平分别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颈动脉IMT、血清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应用鉴别诊断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效能。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组右冠状动脉Z值、左冠状动脉Z值、左前降支Z值和左回旋支Z值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IMT、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指标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颈动脉IMT均呈正...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对川崎病恢复期患儿行心肌灌注显像,结合运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探讨儿肌灌注显像在川崎病恢复期后心肌缺血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0 T无对比剂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技术评估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瘤(CAA)的诊断准确度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5月2日至2022年1月19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诊断为KD的75例患儿, 所有患儿在1周内均同时进行无对比剂CMRA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 其中26例患儿在两周内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或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以CCTA或ICA为金标准, 分别统计MRCA和TTE在每例患儿、每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近段和中远段显示CA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进行对比。比较MRCA和TTE对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所有患儿成功完成CMRA。其中同时做了CCTA或ICA的26例患儿中, 按每支冠状动脉为单位, MRCA显示CAA的灵敏度高于TTE[MRCA组97.7%(43/44)、TTE组84.1%(37/44);χ2=4.17, P<0.05], 且CMRA在近段[MRCA组96.2%(50/52)、TTE组71.2%(37/52);χ2=10.08, P<0.05]和中远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KD患儿49例,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并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本组49例患儿中,第一次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13例,占26. 5%。其中12例为CAD,占24. 5%,CA/AO比值为0. 16~0. 3,其中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均受累4例,6例属于左冠状动脉扩张,2例属于右冠状动脉扩张,扩张的冠脉管壁均有增厚表现,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冠状动脉瘤形成的1例,占2. 0%,CA/AO比值为0. 45,冠状动脉呈囊状扩张。第二次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9例,占18. 4%。其中7例为CAD,占14. 3%,2例为CAA,占4. 1%。发病的3、6个月及1年的随访中冠状动脉的CAD和CAA两种类型病变均逐渐减少,1例CAA患儿1年后由严重损害转变为CAD,损害程度明显减轻,其余12例患儿冠脉病变现象均已消失。本组病例中未发现冠脉重度损害情况即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 UCG能准确发现冠状动脉异常,对诊断和随访小儿KD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安全、简便和可重复性检查的优点,且可动态观察,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