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存新  陈俊华 《武警医学》2022,33(4):327-330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1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MBPS组(n=100)和非MBPS组(n=110),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A)、左心室肥...  相似文献   

2.
崔国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3):291-292,29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 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大于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55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以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5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IGF-1水平〔(207.70±79.2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32.53±35.62)ng/ml〕(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异同点。方法:将205名受试者分为正常组(n=85)和冠心病组(n=120),进行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吸烟史、血脂、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股动脉IMT及冠心病家族史、男性性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分析。结果:①股动脉IMT及血管弹性指标较颈动脉呈增高趋势;②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斑块发生率;③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血糖、家族史、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股动脉与颈动脉在血管IMT、血管僵硬度、动脉斑块发生率存在差异;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各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方法:检测分析西宁地区1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CADIA)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47例健康老人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加,P<0.01;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逐渐增厚;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时照组。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分级和防治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西宁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检测其颈动脉、血脂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6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健康人群32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测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径明显高于对照组,IMT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收缩期PSV和SR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随血压级数增加,颈动脉厚度IMT、斑块检出率及RI逐渐增加,而PSV和SR逐渐降低,高血压各亚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相比较,P0.05。结论临床通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来判断其是否出现动脉硬化,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随访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压下降均非常显著(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在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减少行血运重建术及心力衰竭方面,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氨氯地平对于血压控制疗效肯定,在减慢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减少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均优于贝那普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超声诊断仪测量肥胖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研究此组人群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方法:超声测量距颈动脉窦近端1cm处IMT值,并在颈动脉可视范围内寻找斑块。结果:发现肥胖代谢综合征人群IMT指标显著高于非MS人群(P<0.01);而肥胖代谢综合征不同组间,IMT无差异性(P>0.05)。结论:肥胖是MS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成像评价规范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的影响。方法 65例2型糖尿病(T3pe2 diabetes,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30例(1. 0 mm≤IMT 1. 5 mm)和IMT正常组35例(IMT 1. 0 mm)。应用Xstrain自动分析软件分别获取右侧颈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胫前动脉各节段最大圆周应变平均值(Smax)和应变率的平均值(SRmax)。所有患者经规范化治疗6个月后重复以上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上各动脉Smax、SRmax的变化率。应用SPSS 22.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规范化治疗前和治疗后,IMT增厚组的右侧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胫前动脉的Smax和SRmax低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规范化治疗前后比较,IMT正常组的右侧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胫前动脉的Smax和SRmax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IMT增厚组的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Smax和SRmax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IMT增厚组的胫前动脉Smax变化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超声应变成像可用来评价规范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尤其是中小动脉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颈动脉球部内膜厚度为对照,评估右锁骨下动脉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确诊为CAD患者的冠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图像资料。CCTA病变程度使用Gensini积分法评估,颈部血管病变使用超声下血管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评估(测量点为双侧颈动脉球部和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分析CAD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并以颈动脉球部IMT值(取双侧平均值)为对照,评估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值与冠状动脉Geni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球部IMT增厚,其中发生在右侧颈动脉球部43例,左侧40例,双侧40例。37例患者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端IMT增厚,IMT增厚的发生率颈动脉球部右锁骨下动脉起端(分别为100%和90.70%),但IMT值与冠脉Gensini积分右锁骨下动脉双侧颈动脉球部(r分别为0.83和0.67)。结论CAD患者的右锁骨下动脉IMT增厚发生率低于颈动脉球部,但其与冠脉Genisini积分有较高的相关性,高于颈动脉球部,右锁骨下动脉IMT是CAD较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动脉僵硬度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rterial stiffness,QAS)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分析后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8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QAS检查,获得颈动脉扩张性系数(distension coefficient,DC)、顺应性系数(compliance coefficient,CC)、僵硬度系数(stiffness index,α、β)、局部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颈动脉局部收缩压及舒张压。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比较组间颈动脉弹性参数及修正Gensini积分的差异,并分析颈动脉弹性参数与修正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DC、CC、α、β、PWV及修正Gensini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比较,B、C组DC、CC降低,α、β、PWV、修正Gensini积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CC降低,α、β、PWV、修正Gensini积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正Gensini积分与DC呈低度负相关,与CC呈中度负相关,与α、β、PWV呈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应用QAS技术评价颈动脉弹性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评价波依定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降压药物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检查80例高血压患者服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IMT、最大IMT、动脉粥样硬化等级评分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IMT、最大IMT、等级评分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改善,可用于临床药物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评价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改变。方法:应用ET技术检测评价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颈动脉包括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值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等参数在内的一系列弹性功能指标,通过这些参数了解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病组的β、Ep、AI、PWVβ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弹性明显减低,应用ET技术有助于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单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评价单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方法:选择老年人单纯高血压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同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双侧颈总动脉行ET检测,获得颈总动脉僵硬度参数: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动脉顺应性(AC)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两组间对比,并不同级别高血压组之间作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β,Eρ和PWVβ明显升高(P〈0.05),AC显著减低(P〈0.05),高血压患者组内比较,3级者β、Eρ和PWVβ较1级者明显升高(P〈0.05),1、2级者上述参数未见显著差异,AC参数高血压组内比较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单纯老年人高血压使大动脉僵硬度显著增加,且僵硬度随着高血压级别升高有显著增加,用ET技术能准确显示此种变化,并能够量化此种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超声多种检测技术,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T2DM)血瘀证患者的动脉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2DM血瘀证患者早期动脉功能改变的特点及超声在糖尿病血瘀证早期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内-中膜无增厚、无斑块的T2DM血瘀证患者30例,非血瘀证患者3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动脉硬化检测技术(PWV/ABI)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检测(FMD)等技术,检测入选病例的各项指标,分析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动脉功能改变的特点及超声在评价T2DM血瘀证早期动脉功能减退中的价值。结果:①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的病程长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瘀证组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绝对值、内径扩张百分率均较非血瘀证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瘀证组的应变弹性指数(EP)、硬化参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应性(AC)值小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增大指数(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瘀证组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踝臂血压指数(ABI)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T2DM血瘀证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血瘀证组,提示糖尿病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血瘀证。②T2DM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弹性功能均有损害,血管功能低于非血瘀证患者,提示血瘀证患者更易发生血管病变。③超声可用于评价T2DM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动脉功能状态,可以为T2DM的中医分型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l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患者65例行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将上述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n=20,占31%)和非左室肥厚组(n=45,占69%);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23,占35%)及颈动脉正常组(n=42,占65%).结果 (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左室肥厚组24 h收缩压负荷(24 h SBPL)、24 h舒张压负荷(24 h 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 h SBPL、24 h DBPL、nSBPL、nDBPL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结论 (1)高血压病动态血压负荷异常者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多;(2)高血压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尤其是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8.
李燕  闫焱  董静 《西南国防医药》2014,(10):1097-1100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率(baPWV)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并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129例,根据用药情况分为安博维组(34例)、代文组(25例)、络活喜组(29例)、洛汀新组(23例)和未用药组(18例),比较5组心率、血压、脉压差和baPWV的差异。结果使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baPWV与未用药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心率则无统计学差异。药物治疗的4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博维组、代文组、络活喜组、洛汀新组和未用药组的baPWV分别为(1566.2±335.0)、(1589.8±288.6)、(1519.5±198.4)、(1702.3±517.5)和(1858.1±341.3)cm/s,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种降压药物均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然而其改善动脉弹性功能效果不同,其中络活喜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评价成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6例成人SAS患者与40名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指标。结果①SAS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30&#177;0.27)mm>(1.05&#177;0.21)mm,P<0.05];②SAS组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2例(35.2%)、管腔狭窄47例(26.7%);对照组分别为5例及4例(12.5%、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MT与夜间最低血氧(LSaO2)呈正相关(r=0.46,P<0.05),与AHI无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能较好评价SAS血管病变。夜间缺氧会增加SAS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研究以观察每日口服一次卡维地洛12.5~50 mg 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给予卡维地洛口服治疗.结果 (1)在治疗2周时诊室血压均有所下降,在治疗6~8周末下降最明显,并维持至24周;(2)24周末卡维地洛组诊室SBP/DBP降低幅度为19.7/11.4 mmHg,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的差别;(3)卡维地洛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3.3%,总显效率分别为70%;(4)卡维地洛对老年人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血尿酸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影响,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也无明显变化;(5)卡维地洛主要的不良反应:头晕(13%)、乏力(2%)、嗜睡(2%).在服药过程中逐渐减轻,无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试验者.结论 本研究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一次卡维地洛12.5~5 0 mg,降压疗效幅度显著,疗效明显,耐受性及安全性好.卡维地洛是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首选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