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CDN)与经皮颈椎间盘激光气化减压术(PLDD)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4月因颈椎病住院采用PCDN(72例)与PLDD(72例)治疗病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及Williams疗效标准,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PCDN组平均7.12±3.20min,PLDD组平均7.10±2.05min,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LDD组1例患者术中发生终板损伤出血,术后出现颈部疼痛,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28个月,PCDN组平均16.76±6.87个月,PLDD组平均17.23±7.40个月.JOA评分,PCDN组术前为9.37±0.98分,术后为14.52±0.78分;PLDD组术前为9.42±1.21分,术后为14.33±0.85分.两组JOA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Williams评估,PCDN组优42例,良21例,可7例,差2例;PLDD组优39例,良23例,可7例,差3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发生,颈椎稳定性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与经皮椎间盘激光气化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Choy和Ascher等于1986年首先在临床上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e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成功以来,PLDD技术因其损伤小、操作方便、术后恢复快、符合现代外科微创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赢得了患者和诸多骨科医师的青睐。Hellinger于1990年首次将PLDD技术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笔者就近年来应用PLDD技术治疗颈椎病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PLDD)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为使PLDD技术更加规范化、健康发展,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及日中医学交流中心的委托,定于2007年6月21-24日在北京市垂扬柳医院(北京微创医院)举办“第三届全国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微创技术讲习班”。内容包括:PLDD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PLDD常用激光设备的特性、PLDD适应证和禁忌证、评价标准探讨、PLDD的手术操作方法等。培训方法:基础理论、手术录像、尸体操作、临床观摩。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是指颈间盘退行性变,继发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主要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而食管型颈椎病是由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咽部及食管,造成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在1992年国内第一届颈椎外科研讨会上将其确定为颈椎病分型的一种,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2%[1]。食管型颈椎病较其他类型颈椎病少见,且对其诊断及治疗的报道尚少。本文从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方面对食管型颈椎病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新的致病学说。方法:自1994年6月~1998年5月对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患者行临床及MRI检查。结果:8例患者,术后4~13个月,平均5.8个月复查时,颈椎MRI检查发现,其术前MRI显示的颈椎间盘突出影像消失,相应部位硬膜、脊髓无压迫。结论:(1)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后,出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刺激突出间盘周围组织,产生炎症性反应;(2)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或颈椎管狭窄,致硬膜外腔压力增高,导致硬膜外静脉回流障碍,出现硬膜外静脉瘀滞、怒张。上述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又一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术前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的退变致使周围重要组织(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出现的相应临床症状。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两大类: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症。手术目的:稳定颈椎、解除压迫、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手术的成败与护理有密切关系。我院自1996.5~1999.5手术治疗颈椎病40例,术后效果均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磁热疗法、干扰电治疗及牵引)和神经松动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分别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NDI评分及颈部肌肉MF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半年后,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神经松动术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和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上肢水肿的颈椎病患者的发病机理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4年来收治的16例伴有上肢局部水肿的颈椎病患者(其中9例伴有颈椎不稳症状;7例伴有颈交感神经激惹症状),通过手术行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观察其水肿消退情况。结果本研究组患者上肢局部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最快术后1d基本消退,最慢半年余,逐步消退。结论颈椎病患者上肢水肿的发生可能与颈椎不稳及颈交感神经受激惹有关,应用颈椎减压及融合治疗可达到逐步消除水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神经松动术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手法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价颈椎的疼痛及整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VAS及CAS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及CASCS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01-2014-02应用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病人51例,通过数字评分法(NRS)评价眩晕及伴随交感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优良率和有效率评估。结果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其中47例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及伴随交感症状明显缓解,平均NR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对治疗颈性眩晕不仅创伤小、安全性高,而且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优越性。方法通过C形臂X线机监视进行椎间盘穿刺,应用Nd:YAG激光进行多点髓核照射气化19例,共29节段,通过3个月以上随诊,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PLDD治疗共19例,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JOAScore),改善率为60%~87%,平均75.23%。结论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明显,避免了开放手术及其造成的痛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手术和住院的费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31例颈性眩晕患者36个突出间盘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观察术后3个月以上的疗效。结果28例术后眩晕立即消除(90%),明显改善者2例(7%),无效者1例(3%),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痉挛。钩突关节肥大并非是主要致病因素。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使椎间盘内压骤然降低,加之局部直接热疗,从而可消除椎动脉痉挛,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和适应证。方法对58例颈性眩晕患者88个突出间盘行PLDD。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眩晕立即消除48例(82.8%),明显改善5例(8.6%),无效5例(8.6%),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LDD使椎间盘内压骤然降低,局部直接热疗可消除椎动脉痉挛,同时减少椎间盘内的炎性因子和化学介质的含量,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2~8年的随访结果, 分析影响 PLDD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我: 2002年 12月至 2009年 6月应用 PLDD治疗的 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连续随访。男 32例, 女 26例;平均年龄 51.8岁(26~74岁)。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20分法)和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s, NRS)评价所有患者的术后疗效;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病程各亚组患者术后 2年的 JOA评分优良率。结果患者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4年、6年和 8年的 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 37.9%、51.7%、65.5%、81.0%、82.8豫、80.9%、72.4%和 72.7%, 术后 6个月至 8年的各时间点与术后 1个月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约 0.05)。术后末次随访各疼痛症状(颈痛、肩痛、上肢疼痛)的 NR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 0.05)。病程臆18个月患者术后 2年 JOA评分优良率(93.3%)高于病程跃18个月患者(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 0.05)。结论 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可靠、稳定, 患者的病程长短可能会影响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0月,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54~74岁,平均58.1±4.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颈肩肢体疼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钛网等内固定情况,测量C2~C7颈椎椎体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72个月,平均52.7±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为1.6±0.6分,低于术前的7.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6.1±4.2分,高于术前的8.8±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椎体高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27例患者共出现19例次并发症,脑脊液漏3例,一过性吞咽困难2例,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2例,邻近节段退变6例,钛网下沉2例,内固定松动、移位2例,螺钉断裂1例。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方受压为主的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恢复颈椎高度和维持颈椎曲度,其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骨巨细胞瘤(GCT)的临床特点、肿瘤切除方式及预后。方法手术治疗23例颈椎GCT,依据脊柱肿瘤WBB分期,采取椎体次全切除3例,矢状位切除5例,附件切除1例,全脊椎切除14例。脊柱重建方式采取单纯自体髂骨植骨和颈前路钛板、钛网植骨内固定或前后联合内固定加植骨融合。18例患者术后配合局部放疗。结果1例C1-2椎体、附件GCT患者在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术后10d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死亡。22例获得3年~10年4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症状消失,神经根刺激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有1—2个级别的改善。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融合良好,未见脊椎失稳现象。椎体次全切除组复发3例;矢状位切除复发2例,而全脊椎切除组仅1例于术后4年复发。随访期内死亡4例,均为复发病例,1例行翻修手术后6个月出现肺部转移,13个月时死于肺部感染;另有3例均因肿瘤复发最终导致高位瘫痪、全身器官衰竭死亡。结论颈椎GCT是一种良性侵袭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应在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实施扩大范围的肿瘤切除术。全脊椎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放疗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明确诊断及责任节段,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2例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47次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对可疑责任节段进行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明确腰腿痛的责任节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手术治疗。结果93%(39/42)的患者结果为阳性,1例假阳性为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神经根阻滞前下肢放射痛VAS评分为8.12+1.43,选择性阻滞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改善为2.31±1.63。而后36例进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诊断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常规诊断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经椎问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能够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明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颈段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共治疗上颈段颈椎病患者6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手法加牵引组、手法组和西药组分别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颈部疼痛、上肢痛麻、头痛头晕、交感神经症状及颈椎活动进行评分,对三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法加牵引组、手法组能显著改善颈部疼痛、上肢痛麻、头痛头晕、交感神经症状以及颈椎活动受限症状,而西药组能显著改善颈部疼痛、头痛头晕、颈椎活动受限症状,而对上肢痛麻、交感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手法加牵引组总有效率87.5%,手法组总有效率78.2%,西药组总有效率72.2%。结论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上颈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颈部疼痛、头痛头晕和颈椎活动障碍,能纠正上肢疼痛麻木以及视力模糊、目胀、耳鸣、多汗、胸闷不适等交感神经症状,是防治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