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膝关节置换(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失败往往因为膝关节疼痛导致,但想准确的找出疼痛的原因还需要仔细分析。总体上, TKA术后疼痛有三种情况:(1)疼痛不需要任何手术;(2)需要进行非翻修术的手术;(3)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第一种情况通常由于功能性问题和先天性膝关节疼痛造成,即使TKA的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也较低。根据Zmistowski等[1]的说法,第二类疼痛不需要切除或更换与骨界面接触的任何假体,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失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失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1993年7月-2000年12月间治疗的423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2例,平均年龄64.4岁(53-77岁);女271例,平均年龄67.2岁(34-87岁)。类风湿性关节炎(RA)142例,骨关节炎(OA)264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化脓性关节炎膝关节强直4例。均采用进口膝关节假体。结果 17例发生了手术中失误或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02%。术中失误包括股骨髁劈裂骨折1例,股骨干穿孔2例,胫骨上端穿孔2例,截骨不当5例,髌骨穿孔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术后早期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3例,膝关节强直2例。结论 TKA术中失误的原因在于配套器械使用不熟练。对膝关节变形的认识不足,综合外科技术不全面。感染涉及多个环节。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及正确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功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膝关节翻修手术的280例298侧患者资料,初次TKA和翻修之间的间隔为2年认为是早期和晚期之间的分界点,<2年为早期翻修,≥2年为晚期翻修。其中早期翻修144侧,晚期翻修154侧,多次翻修29侧;男76例,女204例;年龄26~87岁,平均(67.5±9.4)岁;翻修原因:感染171侧,无菌性松动75侧,假体周围骨折13侧,膝关节不稳定15侧,聚乙烯垫片磨损4侧,关节僵硬4侧,假体脱位12侧,髌股关节问题4侧。比较早期翻修、晚期翻修及多次翻修中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 ASA)评分、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aCCI)及各翻修原因占比。结果 280例患者中有298侧TKA翻修,其中18例患者在调查期间进行了双侧...  相似文献   

4.
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因非手术治疗病死率高,远期关节功能差,故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但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易发生多种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本文通过对95例老年髋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描述术后早期感染并发症的特征,并就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JESSH.  LONNER  JEFF  G.  JASKO  ROBERT  E.  BOOTH  JR.  关振鹏 《骨科动态》2007,3(2):78-83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膝置换术后松动的翻修失败率较高。作者回顾了45例(4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膝置换术后松动的翻修,其中27例为非感染性,18例为感染性松动。采用KSS评分、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和总成功率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7例非感染性松动翻修术后有5例再次发生松动;18例感染性松动翻修术后有5例在6个月以内死亡,另有3例因感染复发而再次发生松动。排除失败的病例,两组KSS评分与功能评分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对5例(5膝)TKA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行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术:一期清创后,置入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使用6周敏感抗生素,停药后连续2次穿刺培养细菌阴性,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逐步下降至正常后行二期假体置换,并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5例均获平均随访20(3~36)个月,均无感染复发。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60)分提高至术后6周的78(65~84)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2(65~88)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86°(60~100°)。结论二期假体翻修置换可以彻底清除感染灶,并使膝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是治疗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患者的翻修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先前报道的结果进行对比。方法 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自2014年1月至2021年11月完成的89例全膝关节翻修术患者资料,均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其中男28例,女61例;年龄27~84岁,平均(66.60±8.53)岁。左侧51例,右侧38例。将患者分为早期翻修组(假体使用年限低于2年)和晚期翻修组(假体使用年限不低于2年),对翻修手术的原因进行统计。结果 49例(55.1%)全膝关节翻修原因为假体周围感染,18例(20.2%)为假体松动,10例(11.2%)为关节不稳,5例(5.6%)为疼痛,4例(4.5%)为假体周围骨折,2例(2.2%)脱位,1例(1.1%)聚乙烯磨损。89例假体使用时间为(2.69±3.15)年,早期组51例,假体使用时间为(0.66±0.45)年;晚期组38例,假体使用时间为(5.42±3.15)年。早期组中31例假体周围感染,9例关节不稳,4例疼痛,3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脱位,聚乙烯磨损和无菌性松动各1例。晚期组中18例假体周围感染,17例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6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1998年1月~2001年12月,对655倒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587例,全髋关节翻修术68例,术后有9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37%。其中8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翻修术后,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35~67岁,平均51岁,9例患者中4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因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全髋关节假体松动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非骨水泥固定8例,骨水泥固定1例。9例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7例因肢体不等长而同时行下肢延长术.2例因髋部强直而同时行松解术,结果 9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8例为单纯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1例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联合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和跖屈。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8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仍未恢复.遂行切开探查松解术.探查术后1年坐骨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多由下肢过度延长或机械性压迫所致,大多数不完全损伤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成为了人工膝关节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TKA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在保持膝关节稳定性的条件下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这对满足病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尤为重要。TKA术中的手术技术直接影响着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本文回顾了以前的文献,总结行TKA时手术技术对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提出4个避免:避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镜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导致膝关节镜手术疗效差或术后复发的技术因素,以提高对膝关节病变的认识和手术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膝关节镜术后再手术特别是再次关节镜手术时的检查所见。1990年1月~2002年1月,由本人施行的2000余例膝关节镜手术中,有38例因初次膝关节镜术的适应证选择不当、疗效差或术后复发而再手术。38例患者于初次手术后3~108个月,平均(29.61±21.98)个月,进行再手术。初次手术年龄11~68岁,平均(45.8±12.9)岁。男12例,女26例;左膝13例,右膝25例。原发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21例,滑膜炎7例,半月板损伤及其它病变10例。再手术的症状包括疼痛、机械性症状或肿胀。再手术方式仍优先选择关节镜,方法同初次手术。对于滑膜炎较严重者选择开放性滑膜切除术,对X线检查提示至少有两个间室关节间隙显著狭窄的年龄适宜的患者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再手术包括膝关节镜术2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0例,开放性滑膜切除术4例。软骨剥脱、滑膜病变残留或滑膜炎复发、以及漏诊半月板损伤是再手术中见到的主要病变。9例重度骨性关节炎和1例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骨性关节炎、2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1例反应性关节炎行开放性滑膜切除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疼痛、机械性症状和肿胀消失。结论膝关节镜术的临  相似文献   

12.
胫股关节不稳定是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国际常用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ing,KSS)系统将TKA术后明确的胫股关节不稳定界定为膝关节冠状位松弛超过15°及前后方向位移超过10mm.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该院1983-1994年间1454例胃癌患者中有121例(8.32%)在术后早期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68例次(11.55%),其中一般性并发症占8.25%;与胃肠道切除重建有关的特殊并发症占3.30%。发生较多的并发症有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台口梗阻及吻合口瘘等。作者认为在当今手术治疗胃癌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应对其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从整体上提高手术治疗胃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未洗涤伤口引流血回输在凝血功能上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5~7月间行TKA的患者30例46膝,男7例,女23例;年龄29~75岁,平均56.9岁;骨关节炎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单侧膝关节置换14例,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16例。术后常规使用Stryker公司的CBCⅡConstaVacTM型回输血器予以自体伤口引流血回输,同时检测患者和伤口引流血中凝血因子的变化。结果(1)患者术后6h静脉血及术后2~6h伤口引流血中的纤溶酶原和抗凝血酶Ⅲ均低于术前静脉血,而术后2~6h伤口引流血中的纤溶酶原和抗凝血酶Ⅲ也低于术后6h静脉血,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术后2~6h伤口引流血中的纤维蛋白原未测到,术后6h静脉血中的纤维蛋白原低于术前静脉血,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以上所能测出的数值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未见到凝血功能异常及DIC发生;(4)D-二聚体术前多处于正常范围内(<200ng/ml),而术后2~6h伤口引流血及术后6h静脉血中几乎全部大于2000ng/ml。(5)性别、术式及病因对凝血因子的变化无影响。结论TKA术后伤口引流血中凝血因子虽然有显著性变化,并有引起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但未经洗涤的伤口引流血回输给患者,在凝血功能上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接受翻修手术的病例,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期失败的原因和特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6月间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接受翻修手术的病例78例.其中全髋置换术后翻修42例,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36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以内翻修的共36例,5年以上翻修的42例.[结果]在早期失败(5年以内)的病例中,失败原因主要是感染(16例),其次是假体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和机械性失败.在晚期失败(5年以上)的病例中,失败原因主要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结论]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原因是晚期无菌性松动.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pl asty,TKA)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恢复膝关节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已被认为是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1]。长期的研究已经证明了TKA良好的生存率,但其并发症种类繁多,发生率不尽相同,本文就其主要并发症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以后稳定型、固定平台保留后十字韧带型和移动平台保留后十字韧带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及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股骨假体相对胫骨假体的前后移动距离,探讨屈膝时股骨的前后移动对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以三种类型假体行TKA术的病例各25例,均为膝骨性关节炎;TKA术后效果优良,膝关节屈曲≥90°,术后1年以上。患者年龄63~77岁,平均68岁;男32膝,女43膝。后稳定型组、固定平台组及移动平台组术前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分别为77.8°±15.1°、80.1°±12.9°和76.4°±12.7°。术后拍摄膝伸直位和最大被动屈曲位侧位X线片,测量膝关节从伸直位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假体相对胫骨假体的前后移动距离及膝最大屈曲度。结果三组术前屈膝度差异无显著性。后稳定型组、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术后最大屈曲度分别为118.0°±7.1°、108.7°±7.9°和100.2°±8.3°,三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F=32.86,P=0.0001)。三组术后股骨假体相对胫骨假体前后移动距离分别为(6.3±2.5)mm、(?1.2±4.6)mm和(?4.7±3.7)mm(向后移为正值,向前移为负值),三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F=57.71,P=0.0001)。股骨假体相对胫骨假体前后移动距离与膝最大屈曲度间存在相关性,股骨假体前移会使膝最大屈曲度减小。结论三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普及推广已经快20年了,随着TKA数量的上升,膝关节翻修(revision)手术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个关节外科医师面前。记得20年前,当笔者做到100多个TKA手术时,曾暗自庆幸手术的感染率没有文献里描述的那么高。今天,当自己的TKA手术数量超过4200例时,不得不服气地感叹,  相似文献   

19.
Pu-YI  SHENG  LIISA  KONTTINEN  MATTI  LEHTO  DAISUKE  OGINO  ESA  JAMSEN  JuHA  NEVALAINEN  JORMA  PAJAMAKI  PEKKA  HALONEN  YRJO  T  KONTTINEN  徐卫东 《骨科动态》2006,2(4):193-197
背景:采用国家和地区的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从1990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共包括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对术后全膝关节翻修的假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生存状态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及适合的诊断模型,以评价相对危险假设。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可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可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可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第一次翻修的年份和翻修原因也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指标。结论.70岁以上的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预示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降低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均可以减少活动量,加上医生可能不愿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降低。 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翻修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5月~2010年5月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3 8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行早期(术后1个月内)手术翻修,术后硬膜外血肿8例,误诊4例(椎间孔外髓核突出),节段定位错误1例,游离髓核残留6例,术后残余髓核再突出2例,神经根管减压不足7例,椎弓根钉置钉失误6例,椎间融合器松动3例,腰椎术后感染5例.均行手术探查翻修.[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0个月.临床疗效(Macnab法):优18例,良16例,可8例.优良率81%.JOA评分:翻修手术前4 ~17分,平均11.6分,翻修手术后末次随访时16 ~28分,平均25.7分.JOA评分翻修手术后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恢复率为81.4%.[结论]早期翻修原因与术者对病情的综合判断不足、手术经验缺乏及技术失误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