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征,为脑功能的全面康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50 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 例中35 例为早产儿(70%),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低体重、缺氧、硬肿症、颅内出血;15 例为足月儿(30%),高危因素主要为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50 例患儿运动神经功能异常,全部表现为骨盆带及下肢痉挛及由此所致的姿势异常,双上肢受累较轻。平均精细运动年龄18.5 个月,粗大运动年龄8.75 个月(P< 0.01)。半数患儿同时合并斜视、语言发育迟缓和/ 或运动性构音障碍。结论:痉挛型双瘫的病因,运动神经系统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正确的认识评价有助于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矫形术后进行长期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对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年龄5-16岁)患儿行矫形术后分为治疗组(18例)及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进行双下肢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量化分值)、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改良Ashworth量化分值下降,GMFM站立走跑跳两大功能评分提高,踝关节ROM比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Ashworth、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痉挛型双瘫矫形术后进行长期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治疗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智力与运动的相关性。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选取智商90~110分患儿25例为A组,智商50~69分25例为B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儿GMFM-88之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组更高于B组( P<0.05);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96.0%、64.0%,P<0.05)。结论:脑瘫患儿智力与运动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经康复治疗后,智力好的患儿比智力差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痉挛型双瘫是脑性瘫痪较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运动年龄落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股角小及交叉尖足、蹶臀、膝反张等姿势异常。现通过我院康复科住院患儿应用改良儿童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的疗效 ,探讨该训练器对脑瘫痉挛型双瘫的康复治疗作用。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1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 4 0例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2 0例 ,其中 :男性 11例 ,女性 9例 ;6月— 1岁 5例 ,1— 2岁 10例 ,2— 3岁 5例 ;合并脑积水 1例 ,先心室缺 1例。对照组 2 0例 ,其中 :男性12例 ,女性 8例 ;4…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高危因素与临床类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住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高危因素和临床类型构成比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7—2003年住院的615例随访患儿的高危因素与临床类型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5例患儿中未成熟、窒息、黄疸分别占高危因素的33.9%、26.4%、25.7%。未成熟是痉挛型双瘫主要高危因素,占77.3%:黄胆病史患儿中,主要脑瘫类型为手足徐动型,占75.3%。窒息是四肢瘫、偏瘫、双瘫加徐动型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分别占各型患儿总数的64%、42.2%、47%。结论: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与临床类型明显相关,第一位高危因素是未成熟,第二位是窒息,黄疸是值得重视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脑瘫患儿(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49.5±21.5个月;痉挛型四肢瘫11例、痉挛型双瘫22例、痉挛型偏瘫5例、徐动型2例、肌张力障碍型2例)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评估;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析不同GMFCS等级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表现,以及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儿的GMFCS等级越高,PEDI标准分越低;GMFM66与PEDI的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尺度化分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84),与社交能力尺度化分的相关系数为0.72。结论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应把粗大运动功能训练作为脑瘫康复的主要训练项目,并依据不同GMFCS分级确定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发育平台期)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21例,入选患儿均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功能发育平台期。根据患儿下肢痉挛情况给予下肢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治疗及康复干预。分别在肉毒毒素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价下肢痉挛改善情况(以小腿三头肌为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患儿C、D、E能区改善情况;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定患儿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本研究21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经肉毒毒素注射后,其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增大,其中快角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慢角,并且伸膝状态下快角扩大范围较屈膝时显著。在肉毒毒素注射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患儿GMFM-88量表C、D、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其中肉毒毒素注射后6个月时患儿D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肉毒毒素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入选患儿10m步行测试所用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 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独走能力)下肢痉挛病情,提高站立能区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治疗领域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估量表D、E区)、平衡功能(Berg量表)和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将18例诊断为痉挛型双瘫的患儿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年龄分层随机分为活动平板组和地面行走训练组,分别经过8周的训练,观察两种方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 结果:活动平板训练组与地面行走组相比,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D、E区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自我选择步行速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0.05)。 结论: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可以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行走速度,但对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下评估的活动与参与方面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早产和足月儿脑性瘫痪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早产和足月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的临床、脑CT或MRI的表现及其与出生胎龄和脑瘫类型的关系。方法以医院为基础回顾性分析294例脑瘫患儿的病史、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294例患儿中早产儿132例(占44.9%),包括痉挛型双瘫8l例,四肢瘫7例,偏瘫4例,徐动型24例,失调型l例,混合型15例;足月儿162例(占55.1%),包括痉挛型双瘫35例,四肢瘫30例,偏瘫36例,徐动型32例,失调型ll例,混合型18例。23l例(占78.6%)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高危因素,涉及出生前、产时和出生后。明确的高危因素顺次为:窒息102例(34.7%),黄疸75例(25.5%),双胎26例(8.8%),颅内出血23例(7.8%)。总的MRI异常率84.6%,CT异常率71.9%。202例影像学异常患者中,主要的脑部影像学异常改变依次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8l例(占40.1%),弥漫性脑萎缩29例(占14.4%),皮层与皮层下萎缩或多发囊性软化28例(占13.9%),一侧大脑半球萎缩或软化灶27例(13.4%),先天脑发育畸形18例(8.9%),基底节区异常13例(6.4%),其他异常6例(2.9%)。早产儿脑瘫集中表现为PVL,而足月儿脑瘫影像学异常分布范围较广。不同类型脑瘫的MRI异常表现各有特点,双瘫儿以PVL为主,徐动型则表现为基底节病变或PVL,失调型绝大部分存在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偏瘫型突出表现为单侧脑损伤。结论MRI有助于研究各型脑瘫的病理特点及其与出生胎龄和病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药熏蒸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中心脑康复科自2007年以来为38例痉挛型脑瘫(简称脑瘫)患儿开展中药熏蒸治疗,疗效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符合脑性瘫痪(痉挛型)的诊断标准,其中痉挛型四肢瘫30例,痉挛型双瘫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8月龄~1.5岁29例,年龄1.5~3岁9例,30例患儿明确有围生期高危因素至少一项,高危因素包括孕母早期感染、妊高征、先兆流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胆红素脑病、化脓性脑膜炎等,所有患儿均行头颅CT检查,CT异常27例(脑发育不全11例,脑积水8例,开放性侧裂发育畸形3例,胼胝体、透明隔缺如或发育不全5例)。1.2治疗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特点与言语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侯梅  赵荣安 《中国康复》1999,14(2):86-87
对56例脑瘫患儿的构音运动和言语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治疗。结果:45例和存在运动性构音发生率为80.4%,其中徐动型、失调型、痉挛型四肢瘫患儿构音障碍发生主高且程度较严重痉挛型双瘫次之。偏瘫型则较少运动异常构音障碍;对其中45例患儿采用基础性训练、构音器官运动及构音训练后总有效率为91.0%,提示运动性构音障碍是脑瘫患儿文言语的主要问题,早期正确评价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性瘫痪双下肢痉挛的运动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儿脑性瘫痪病例中,痉挛型双瘫除表现有脑性瘫痪的一般表现如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外,其显著的特点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内收交叉、尖足、不能独站。我们中心自 1995年 10月~ 2000年 8月共收治此类病人 358例。除常规康复综合治疗外 (如针灸、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 ),主要以运动疗法: Bobath手法等训练 [1],疗效很好。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358例患儿中男 282例,女 76例; 3岁 26例,其中轻度 189例、中度 107例、重度 62例。诊断标准以燕铁斌的“ GSI”为标准 [2]。 1.2运动疗法 (1)被动运动:① 患儿仰卧位,训练者握住患儿小…  相似文献   

13.
曹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47-4147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85例,在实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手术的围术期进行综合功能康复,包括术前的康复锻炼,纠正其异常的活动姿势;术后的功能恢复,使患儿恢复到最佳的功能状态。通过对患儿12~24个月的随访,29%运动功能正常,69%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脑性瘫痪高危因素与神经功能障碍特征:26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的265例脑性瘫痪患儿。结果:其中高危因素中早产、窒息、异常分娩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0%,36.6%,30.2%。具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占60.4%,有12.1%的脑性瘫痪患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分别占33.2%和37.0%,偏瘫占17.4%。合并症:232例(8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2例(4.5%)有听力障碍;20例(7.5%)有癫痫;15例(5.7%)有视觉障碍。脑电图异常率为57.6%(34/59)、头颅CT的异常率为89.1%(164/18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0%(12/30)。结论:早产、窒息、异常分娩、颅内出血和双胎等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比较多见。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并可有CT、脑电图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定12—48个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障碍程度及特点,为患儿制订合理的康复计划及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案。方法:正常组为97例年龄在12—48个月的健康儿童,均能够无辅助装置维持静态站立位至少持续1min。脑瘫组为110例具有站立能力的年龄在12—48个月的脑瘫患儿。其中双瘫82例,偏瘫28例。利用JB-PHY-Ⅱ型平衡测试仪测试其静态立位平衡功能。结果:痉挛型双瘫与正常儿童各月龄组的平衡数据比较(左右偏移除外)有显著差异(P<0.01)。痉挛型偏瘫各月龄组左右偏移与正常儿童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痉挛型偏瘫12—24个月龄组和24—36个月龄组的外周面积和单位面积轨迹长与正常儿童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轨迹长和矩形面积无显著性意义(P>0.05);36—48个月龄组各平衡参数与正常儿童比较都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儿童重心轨迹图大多呈球心型,双瘫患儿重心轨迹图大部分介于球心型和弥散型之间,少部分呈弥散型和球心型。偏瘫患儿以前后型为主,少部分呈弥散型和球心型。结论:痉挛型双瘫患儿平衡功能与正常儿童有较大差异,但重心不存在明显左右差异。痉挛型偏瘫患儿重心存在明显的左右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平衡功能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变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 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 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 的B、D、E 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7.
叶长青  许晶莉  高晶  姚雪 《中国康复》2016,31(4):301-302
目的:探讨夜间膝踝足矫形器(Nocturnal Knee Ankle Foot Orthoses,NKAFO)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每天夜间入睡前穿戴由我校自主研发的NKAFO。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KAFO用于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痉挛型脑性瘫痪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MRI与脑瘫类型、患儿胎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MRI检查和临床资料。结果224例患儿痉挛型偏瘫27例、双瘫149例、四肢瘫48例;MRI异常201例(89.7%),其中偏瘫、双瘫、四肢瘫的异常率分别为100%、87.2%和91.7%。痉挛型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最常见,发生率79.2%,其他类型脑损伤少见。痉挛型四肢瘫脑损伤多种多样,以PVL、足月儿类型脑损伤、先天发育畸形为主要表现,发生率分别为45.8%、20.8%和18.8%。足月儿痉挛型偏瘫以半侧损伤为主,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上肢重,下肢轻;未成熟儿痉挛型偏瘫表现为单侧或双侧PVL,临床表现为下肢重、上肢轻的偏瘫。152例PVL患儿中,发生于未成熟儿108例(71.1%)、足月儿44例(28.9%)。足月儿类型脑损伤22例,发生于足月儿20例(90.9%)。未成熟儿脑损伤类型主要为PVL,主要见于未成熟儿脑瘫,也可发生于足月儿脑瘫。足月儿类型脑损伤主要见于足月儿脑瘫,未成熟儿少见。结论颅脑MRI表现与脑瘫的类型、出生胎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依据其意愿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TX-A注射和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站立相(D)和走、跑、攀登相(E)二项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后两组MAS评分和GMFM中D项、E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肌肉的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双瘫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方法 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于小腿三头肌注射BTX-A,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sEMG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小腿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降低,测试足背屈角减小。结论 sEMG可以客观评价BTX-A注射后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张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