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操训练对下腰痛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诊断下腰痛的110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 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训练组同时进行体操训练。训练时间1~3 个月(平均70d)。结果:两组腰椎功能评分均有提高,训练组比对照组改善率及改善指数提高明显(P<0.01) . 结论:体操训练有助于腰椎功能的提高,并能预防下腰痛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因下腰痛至本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77例。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亚急性下腰痛组(n=103)和急性下腰痛组(n=74例),另招募42例无下腰痛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痛程度。观察各组研究对象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肌肉水肿、小关节退变等,对不同组间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亚急性下腰痛组研究对象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P0.05)。3组间椎间盘膨出、Schmorl结节、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下腰痛组患者腰椎MRI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高于亚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亚急性下腰痛组患者中小关节退变和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突出是腰痛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和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下腰痛相关;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与亚急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十七椎穴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0例DLB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40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140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十七椎穴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评分]、疼痛介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的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8.6%,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3.6%;2组治疗后SF-MPQ评分中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ODI评分、SP及CGRP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直腿抬高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以上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十七椎联合常规针刺法能够有效抑制SP和CGRP疼痛介质表达,缓解DLBP患者下腰部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慢性下腰痛 (CLBP)患者存在明显的呼吸肌力量及耐力低下[1] 。近年来 ,笔者在用各种保守疗法治疗本病的同时 ,配合呼吸肌训练取得了满意疗效 ,对防治慢性下腰痛有重要意义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符合诊断标准[1] 的慢性下腰痛患者 1 2 6例 ,年龄1 9~ 62岁 ,平均 3 9.76± 6.82岁 ;男 84例 ,女 4 2例 ;病程 0 .3~ 4 .2年 ,平均 1 .2 8± 0 .3 6年 ;身高 1 69.74±9 1 2cm ,体重 70 .1 3± 6.58kg。将 1 2 6例CL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 2∶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及身高、…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腰椎动态功能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正常人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以期为今后建立本土化数据库提供有益的资料。方法:120例在过去半年内无下腰痛病史或没有背部手术的志愿者参与此研究,并使用标准的程序对受试者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色人群所得出的正常值相比,在很多指标有很大的差异,正常人男、女性在各个活动方向的等长最大力矩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白种人群为基础所得出的正常数据应不适用于正常人,应有更多针对性的研究,并据此建立适用与本土化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6.
运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运动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为对象,观察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试验于2006-06/2007-01在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完成。①试验对象:经运动训练引起下腰痛的患者18例,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骨科专科体检诊断为慢性下腰痛,除外骨关节性及椎管性下腰痛病变,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近5年内无腰部手术或心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拍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脊柱、腰椎异常,但可见腰椎前凸过度(54.89±6.12)°,超过正常。经视觉类比法确定疼痛程度在5以下。②试验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运动组按体疗方案实施运动疗法;对照组以服用止痛药为主。③试验评估:采用问卷法和试验法,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试验前后填写中文版的《Roland-Monrris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在试验前、后测试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运动疗法后的疼痛改善等指标。结果:纳入18名下腰痛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试验前,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②试验前后,运动组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试验后,运动组9人中有8人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只有3人疼痛得到缓解,没有病情改善情况。结论:①重点加强腹背肌力量训练的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有明显疗效。②采用RMDQ和ODI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腰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准确性较高,同时便于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针刺华佗夹脊穴配合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痛感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中医院收治的7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腰椎核心肌群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连续6周的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连续6周的核心肌群训练,包括悬吊运动训练(每周周2和周5在门诊各训练1次)和居家锻炼。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和治疗8周后(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数字评定量表(NR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 结果 治疗2、4、6周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ODI评分和NR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2、4、6周后和随访时的ODI评分和NR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功能和疼痛程度,其疗效优于常规药物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应用以经筋理论指导的推拿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8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8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给予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的推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腰痛程度、疼痛介质水平、腰椎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腰椎活动度、肌张力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侧屈、屈伸及旋转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压痛阈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经筋理论指导的推拿治疗LDH较传统推拿手法效果更佳,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者腰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腰痛患者的肌力增强训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正> 在运动疗法中,针对腰痛采取加强躯干肌力锻炼,要根据症状,运用不同的方法。然而,不清楚其内涵,就谈不上进行正确地治疗。因此,对于腰痛患者加强肌力锻炼的意义,有必要进行研究。为了探讨腰痛与肌力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楚腰痛患者肌力的特异性,其特异性可能就是诱发腰痛的主要原因。根据腰椎负荷的力学观点,对体内压、减轻腰椎负荷以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渐进式腰背肌功能训练对腰椎椎管狭窄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83例腰椎椎管狭窄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渐进式腰背肌功能训练;比较两组Meyerding滑脱分度、ODI功能障碍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评分、拇趾背身肌力评分、下肢感觉评分及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研究组Meyerding滑脱分度、ODI功能障碍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评分、拇指背身肌力评分、下肢感觉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腰椎椎管狭窄术后患者应用渐进式腰背肌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功能障碍和滑脱程度,促进患者肢体与神经功能恢复,促通神经元重建,减轻疼痛感受。  相似文献   

13.
腰椎棘间滑囊与下腰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棘间滑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 通过15具固定成人尸体的病理解剖证明下腰椎棘突间有滑囊存在。临床观测腰椎间盘手术患者27例共有46个滑囊,并经病理证实。临床选择下腰痛拟诊为腰椎棘间滑囊炎的病例273例进行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结果下腰部酸胀痛,活动受限,局限性棘间压、叩痛为滑囊炎的主要症状及体征;273例腰椎棘间滑囊炎行封闭治疗效果显著。腰酸胀痛者显效114例,好转109例;活动受限者显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腰椎前部结构MR退变征象与慢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1日-2012年1月15日于我院就诊、并行腰椎MRI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6份,于其中选取慢性下腰痛者139例,其中68例为有神经根压迫组A,71例为无神经根压迫组B。选取本院无下腰痛且无神经根压迫的62名职工作为正常对照组C。观察下列MRI征象:平均间盘退变分级(ADD)、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Z)、许莫氏结节、Modic I型改变。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RI征象在不同组的分布特征。结果慢性下腰痛有神经根压迫组A、慢性下腰痛无神经根压迫组B、对照组C的MRI征象分布分别为:ADD(P50,2.20/P50,2.00/P50,1.40)、HIZ发生率(52.9%,39.4%,25.8%)、Modic I型改变发生率(22.1%,22.5%,4.8%)、许莫结节发生率(17.6%,18.3%,14.5%)。其中,ADD、Modic I型改变发生率在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许莫结节发生率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HIZ发生率在A、B组间及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A、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ADD、Modic I型改变可能与慢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腰椎压缩骨折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腰椎压缩骨折术后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实施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的影响。 方法 共招募25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等进行检测。 结果 25例患者经2个月腰椎稳定性训练后,发现其疼痛评分[(1.88±1.09)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0.24±5.72)以及腰椎屈曲范围[(6.28±6.18)cm]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入选患者左、右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分别为(10.20±3.43)cm2和(10.29±3.24)cm2]及腹横肌厚度[分别为(3.18±0.95)cm和(3.26±0.94)cm]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 结论 腰椎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增强腰椎活动功能,同时还能增加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腹横肌厚度,该疗法值得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Flexi-bar治疗技术对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下腰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Flexi-bar训练技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运用腰椎节段稳定性技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愈显效率和平均治疗天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exi-bar技术对下腰痛的治愈显效率高,见效快,可以很好的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曾有学者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年龄和退变等因素对腰椎活动范围的影响,但是尚缺少多元分析的结果,尤其是针对腰痛患者尚没有该方面的研究报道.目的:应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影响腰痛患者腰椎屈伸活动度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20例腰痛患者,男8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1.13岁(23~74岁).依据修订后的Kellgren评分标准分别对其X射线平片进行分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别对各个节段进行分析.分析因素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身高.④体质量.⑤体质量指数.⑥待测量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⑦上邻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⑧下邻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L5~S1除外).结果与结论:对于L1~5各个节段,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对于L3~5各个节段,年龄是影响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测量节段的Kellgren评分只有在L5~S1节段与该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显著相关.对于L4~5节段,下邻节段的Kellgren评分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相邻节段的Kellgren评分、性别、体质量及身高在任何节段均与腰椎活动范围无显著相关性.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和年龄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性因素,退变只在L5~S1节段与腰椎活动范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