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59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 59例ITP患儿以年龄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多见(63%);其临床表现单一,均表现为皮肤密集针尖样出血点;发病前有感染和(或)预防接种史47例(80%);均有血小板减少,25×109/L以下34例,占58%;行血小板抗体检查40例,正常9例(22%),升高31例(78%),其中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升高23例(58%);微小病毒B19抗体阳性26例.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儿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在成人及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分布的异同。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KAUTO 试剂盒)检测 ITP 组(83例)及非 ITP 组(58例)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并分析成人组ITP(46例),儿童组 ITP(37例)的抗 GP Ⅱ b/Ⅲ a 、抗 GP Ⅰ b/Ⅸ及抗 GP Ⅰ a/Ⅱ a 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规律。结果 ITP 组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6.27%,高于非 ITP 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女性 ITP 患者占60.87%,儿童组女性 ITP 患儿占6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3.04%,儿童组 ITP 患儿抗体阳性率为7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成人组与儿童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以抗 GP Ⅱ b/Ⅲ a 和抗 GPⅠ b/Ⅸ抗体多见。结论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对 ITP 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GP Ⅰ a/Ⅱ a 抗体介导的 ITP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初筛能否提高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的敏感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检测PAIgG,改良MAIPA技术检测抗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19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同时行PAIgG及MAIPA检测,其中132例为ITP患者;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两种诊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结果单做PAIgG及PAIgG与MAIPA并联诊断ITP的敏感度分别为85.6%和90.2%,较单做MAIPA(53.0%)分别提高32.6%与37.2%;特异度分别为29.3%和24.1%,较单做MAIPA(81.0%)则分别下降51.7%与56.9%;PAIgG与MAIPA串联诊断ITP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8.5%、86.2%、88.9%和42.4%,均与单做MAIPA相当。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G与MAIPA测定结果之间的Kappa值分别为0.129与0.012,即两种试验对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的一致性均较差。结论PAIgG检测不能作为MAIPA的过筛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63例3岁以下ITP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ITP患儿中,显效56例,良效4例,进步4例。3例患儿常规减量时出现血小板波动,改用地塞米松并逐渐减量后获显效;4例患儿治疗期间病情出现反复,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PAIgM出现升高,加用免疫抑制剂后2例获显效,1例良效,1例进步。结论 ITP患儿具有如下临床特点:①婴幼儿发病率较高;②发病因素多;③聚合细胞成熟障碍;④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是目前治疗ITP的主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HLA-DRB1等位基因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LA)DRB1等位基因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用PCR-SSO法对42例ITP患儿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同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AIPA)检测其中36例ITP患儿血清中的抗GPⅡb/Ⅲa和GPⅠb/Ⅸ自身抗体。结果:(1)与健康对照相比,ITP患儿HLA-DRB1*17基因型显著升高(P<0.05,RR=2.76,EF=0.1064),而HLA-DRB1*1202基因型显著降低(P<0.025,RR=0.20,PF=0.7616)。(2)慢性难治性ITP患儿与非难治性患儿相比,HLA-DRB1*11基因型显著升高(P<0.025),且具有DRB1*11的患儿主要(5/6)为女性年长患儿;(3)抗GPⅡb/Ⅲa及抗GPⅠb/Ⅸ自身抗体的阳性率都与HLA-DRB1*02(15/16)基因型显著相关(P分别为0.02和0.01),但难治性和非难治性ITP患儿间抗体阳性差异无显著性(P>0.1)。结论:(1)DRB1*17可能与儿童ITP的易感性有关,而DRB1*1202则可能对儿童ITP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2)具有DRB1*11基因型的患儿易发展为慢性难治性ITP;(3)血小板自身抗体与抗原表位的反应可能受DRB1*02限制,但自身抗体阳性与否并不能预示ITP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发生率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抗HP治疗ITP的疗效,100例HP阳性ITP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n=35)、单用糖皮质激素组(n=35)和单纯抗HP组(n=30),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ITP组HP感染率为70%,而对照组HP感染率为56%,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给予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31例HP得到根除,其中23例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8例较治疗前升高,血小板均数为(165±225)×10^9/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89%,1年内复发率8%。糖皮质激素组中有2例HP自然转阴,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其余33例HP仍然阳性的患者中23例血小板水平未恢复正常,10例恢复正常,血小板均数为(78±26)×10^9/L,总有效率68%,1年内复发率37%。单纯抗HP组中25例肿得到根除,其中9例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9例较治疗前升高,血小板均数为(135±174)×10^9/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60%,1年内总复发率为33%。结论:ITP患者有高HP感染率,根除HP是合并HP感染的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4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小板参数及所有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轻、中、重三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参数相关性分析,PLT与MPV呈负相关(r=-0.513,P〈0.05),MPV与P-LCR呈正相关(r=0.713,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ITP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永旗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049-1050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使用大荆量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HD-IVIG)和口服泼尼松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68例ITP患儿分为HD-IVIG组和泼尼松组,观察治疗后皮下出血、紫癜消失的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HD-IVIG组患儿皮下出血、紫癜消失时间及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短于泼尼松组(P〈0.05,P〈0.01);治疗第1周血小板上升数目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1)。结论:HD-IVIG可迅速提高ITP患儿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数极低、有出血倾向者,可予该方法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肖祥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693-8693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护理,提出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收治的21例急性ITP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21例ITP患儿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后治疗?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通过全面细致的临床护理有利于ITP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方法和输注血小板的疗效,以探讨ITP患者急症输注血小板制剂的临床适应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87例,年龄10~76(平均43)岁。诊断标准:(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表现成熟障碍,即产板巨核细胞小于巨核细胞总数的30%;(4)以下5项中应具有其中1项。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脾切除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脾切除对内科治疗无效或反复复发的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36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选择性脾切除术的疗效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在转入外科前均在内科接受正规治疗。32例(88.89%)患儿脾切除后效果明显,4例(11.11%)部分显效,全组无重大并发症。结论选择性脾切除是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其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ELISA法作PAIgG,PAIgA,PAIgM联合检测,并作动态观察。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PAIg,P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PAIg增高患者采用泼尼松治疗,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g含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PAIg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临床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西安市临潼区妇幼保健该院2012年9月至2017年7月确诊的87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资料,治疗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等检查,均给予氢化泼尼松注射液、人免疫球蛋白针等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87例ITP患儿中,男、女分别占62.07%、37.93%;1岁、≥1岁者分别占43.68%、56.32%;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慢性ITP患儿分别占43.68%、40.23%、16.09%;无或轻度出血、中度出血、重度出血者分别占47.13%、41.38%、11.4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儿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患儿分型、出血严重程度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同分型患儿出血严重程度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87例ITP患儿治疗后完全反应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9.42%、44.83%、5.75%,不同疗效在不同性别患儿中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不同ITP分型患儿中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反应、有效、无效患儿PLT依次明显降低,PA-IgG、PA-IgM、PA-IgA依次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TP患儿治疗后PLT与PA-IgG、PA-IgM、PA-IgA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1)ITP患儿中1岁婴儿将近一半,临床以新诊断、持续性ITP患儿为主,慢性ITP以年长儿为主,临床症状主要为轻、中度出血;(2)ITP患儿年龄、分型、出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ITP患儿治疗效果受PA-Ig、PLT、年龄、分型的影响,且PA-Ig与P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个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nic purprua,ITP)也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以血小板减少为特点,本文以125例ITP病人的血小板各项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进行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较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10 8例ITP患者及 10 8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 (PAIgG、PAIgA、PAIgM) ,并计算三种指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①灵敏度 :PAIgG >PAIgM >PAIgA :PAIgG特异度 77 8%。②PAIgG在ITP组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组 (P <0 0 5 )。③对 36例急性ITP患者不同血小板数量组间PAIgG分析 ,结果示血小板数量越低 ,PAIgG均值越高 ,0~ 10× 10 9/L组 ,10~ 30× 10 9/L组 ,30~ 80× 10 9/L组间PAIgG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④ 8例急性ITP患者治疗前后PAIgG明显高于普通ITP组 ,且伴有PAIgM升高。⑥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PAIgM均升高 ,治疗前后PAIgM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是ITP患者诊断、治疗反应的有用指标。难治性或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除有PAIgG升高外 ,均伴有PAIgM升高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IL-3、IL-4、IL-6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自身抗体介导的破坏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已知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ITP发病密切相关,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因子与ITP的发病及其临床进展有关[1,2]。我们报告IT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3(IL-3)、IL-4、IL-6的变化及其与病程、病情、临床治疗反应的相直关系,以探讨其在ITP发病中的意义。病例和方法]对象].]病例组:pp患儿48例,男30例,女18例,中位年龄6.5岁(2个月一12岁)。lfl)诊断及分型均依据第H届全国血液学会议标准[’]。其中急性型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健康体检者、51例 ITP 患者(23例新诊断 ITP 患者、28例持续性 ITP 患者)和21例非 ITP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 的表达率及荧光强度,与血小板、巨核细胞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持续性 ITP 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的 PAIg 表达率。结果ITP 患者组 IgG、IgA 和 IgM 的荧光阳性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自身免疫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免疫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在持续性 ITP 治疗患者中,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组的 PAIg 与治疗前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有效(response,R)组的 PAIg 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 PAIg 可以用于 ITP 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血小板计数(BPC)和平均体积(MPV)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2例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确诊标准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败血症发生前后BPC及MPV相关变化;根据病原菌分为革兰阴性菌(G-)组和革兰阳性菌(G+)组,根据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上述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败血症患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8%;发病后与发病前相比,BPC显著降低,MPV增加(P%0.05)。G~组与G+组相比,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升高(63.89%:31.25%);BPC平均水平明显降低[(109.83±71.02)×10^9/L:(164.5±85.23)×10^9/L],且最低点水平显著降低[(75.31±42.87)×10^9:(112.06±58.18)×10^9]。死亡组BPC和MPV较存活组降低[(59.91±28.83)×10^9:(144.49±78.80)×10^9]、[(9.61±0.98):(11.22±1.27)fl]。结论:血小板减少和MPV增加与新生儿败血症相关,能较好地反映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王峰  娜斯曼   尼加提  段丽  倪瓒 《新医学》2021,52(10):772-777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与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 1岁组、1 ~ 3岁组和> 3岁组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诱因、出血情况、初诊时血小板参数、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257例患儿中< 1岁118例(45.9%),1 ~ 3岁70例(27.2%),> 3岁69例(26.9%)。< 1岁组男女比例3.06∶1,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百分率相对降低,女性百分率相对增高,< 1岁组与其他2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②儿童ITP在各季节均可发病,但夏冬季相对较多,秋季最低,< 1岁组和> 3岁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1 ~ 3岁组各季节持平。> 3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③患儿中52.9%有前驱感染史,以呼吸道感染为主,11.3%有疫苗接种史,< 1岁组发病诱因中疫苗接种史高于其他2组(P均< 0.05/3)。< 1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④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 1岁组尤甚,> 3岁组鼻出血比例较高,3组间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⑤初诊时均有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升高,< 1岁组前两者明显下降,> 3岁组后两者明显升高(P均< 0.05/3)。⑥在治疗方式中,< 1岁组静脉注射Ig(IVIG)使用比例高于其他2组,而> 3岁组IVIG联用激素的比例更高(P均< 0.05/3)。经初始同种治疗,< 1岁组完全反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尤其是初始治疗3 d后更显著(P均< 0.05/3)。⑦慢性ITP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1岁组慢性病例比例最低(P均< 0.05/3)。结论 < 1岁ITP患儿百分率最高,且男性高于女性。ITP夏冬季多发,秋季最少。ITP患儿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大多数患儿有发病诱因,< 1岁患儿以疫苗接种最常见。< 1岁患儿的初始血小板参数PLT与PCT明显下降,> 3岁患儿的MPV与PDW明显升高。< 1岁患儿初始治疗3 d后完全反应率最高,转为慢性ITP的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P-选择素(P-selectin)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40例ITP患者,36例pSS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及40名正常人血浆中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结果 pSS伴血小板减少组、ITP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P-selectin抗体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与IT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ITP和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