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患儿不同体位时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选取疝气修补术患儿,年龄4个月~7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3岁)和学龄前儿童组(>3岁,≤7岁).取下肢伸直位和外展位,在腹股沟韧带处以及其下方2 cm和4 cm处扫描并采集超声图像,测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和股静脉深度.结果 共有65例患儿完成本研究,婴儿组14例,幼儿组22例,学龄前儿童组29组.在腹股沟韧带处91%的患儿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内侧后方,到腹股沟韧带下方4 cm处,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的后外侧方.3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深度较伸直时减浅,学龄前儿童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增加(P<0.05);从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股静脉深度逐渐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逐步减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均逐渐增大(P<0.05),3组各测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患儿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均为股静脉由股动脉内侧后方旋至外侧后方;下肢外展位时可减浅股静脉深度,在学龄前患儿中亦可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提示患儿尤其是学龄前患儿股静脉穿刺时宜选择外展位.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股静脉穿刺点的三指定位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世华 《护理学杂志》2002,17(4):245-245
股静脉穿刺点常规以股动脉搏动点作为参照依据 ,即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2~ 3cm处扪及股动脉搏动后 ,在其内侧约 0 .5 cm处穿刺。但新生儿股动脉搏动不明显 ,且不能配合 ,因此穿刺成功率较低。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三指定位方法施行股静脉穿刺取得较好效果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报告如下。1 操作方法新生儿仰卧于治疗台上 ,臀下垫一 15 cm× 10 cm× 1.5cm小枕 ,大腿略外展外旋 ,膝关节屈曲 90°。采血者左手握住新生儿大腿肌肉最丰满处 ,中、拇指分别置于大腿内、外侧 ,其指尖两点连线与腹股沟韧带平行 ,示指置于两点连线的中点上方、腹…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76岁,55kg。因10h前误服"敌敌畏"约50ml入院。因考虑病情较重,拟行股静脉穿刺术,血液灌注治疗。患者在局麻下行右股静脉穿刺术,患者取仰卧位,右臀部垫高,右下肢轻度外展外旋,右膝关节稍弯曲。右侧腹股沟韧带上下部皮肤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单。确定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cm,股动脉搏动内侧1cm为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腹股沟下股动脉搏动内侧皮肤及深部组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2011年5月9日收治1例耻骨肌腱鞘囊肿致股静脉回流障碍,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患者8个月前发现左下肢不名原因的肿胀,且逐渐加重,来院就诊.左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左侧膜股沟区股动脉、静脉内侧可见一大小约5.5 cm×1.5 cm×1.9 cm异常回声区,以无回声为主,股总静脉中段受压未显示.考虑为滑膜囊积液致左股静脉受压.髋关节MRI检查提示:左侧腹股沟区股静脉内侧可见一大小约2.1 cm×1.5 cm×2.0 cm的异常信号影(图1),呈长T1及T2信号影,股静脉受压,考虑为左侧腹股沟区异常囊性信号影.查体见:左腹股沟区局部外表正常,于腹股沟韧带中内侧下方可触及一约2 cm×2 cm的包块,质中,表面光滑,无粘连,分界清,无压痛,不活动,股动脉搏动良好,左髋关节活动良好,左下肢运动、感觉、血运正常.左下肢髌上20 cm处周径50 cm,右下肢髌上20 cm处周径45cm,左下肢髌下10 cm处周径37.5 cm,右下肢髌下10 cm处周径34.5 cm.入院后行常规手术前检查,无异常,于2011年5月1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术中见囊肿位于左腹股沟韧带内下,大小约5 cm×3 cm×2 cm,位于股静脉内侧,囊肿与股静脉紧密粘连,向下分离后见囊肿下段完全包绕股静脉,外侧囊壁与股动脉内侧壁相邻,股静脉受压变细,远侧端小静脉迂曲;向上分离见囊肿至于耻骨支.小心分离,自前侧切开囊壁,见囊内为大量淡黄色胶冻样物,将其清理干净,外露之囊壁予以切除,于耻骨支处将囊蒂彻底剥离.股静脉较前增粗,术后病理检查符合腱鞘囊肿,术后预防感染治疗,伤口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左下肢周径恢复至正常(双下肢等长:左上44 cm,右上44 cm,左下35 cm,右下34.5 cm).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6岁。1980年4月2日,因打架右大腿内侧离腹股沟韧带5cm处被刀刺伤,立即喷出鲜血,伤者马上用手压住伤口,抬送附近部队卫生室用粗止血带捆扎后,转送我院。门诊行清创时松止血带鲜血直喷出2米之高,即送手术室,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探查伤口见右股动脉、股静脉距腹股沟韧带5cm处斜形断离,两段断端回缩3.5cm以上。直接吻合张力太大难以拉拢,选择自体大隐静脉,由于患者大隐静脉太细,不能采用。最后采用上海丝绸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例1 男,39岁。因右侧腹股沟斜疝行疝修补术。常规消毒铺巾时手术部位改变,误在右侧腹股沟韧带下2cm作一平腹股沟韧带切口,长5cm。锐性分离误将股动脉横行切断,鲜红色波动性血柱上冲,患者燥动,大汗淋漓。用血管钳控制出血后探查,见卵圆窝下方2cm处横行切断股动脉,两断端相距2.5cm,股动脉下端距股深动脉分叉处仅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失血性休克患儿快速建立有效补液途径,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100例外伤致失血性休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以股动脉搏动内侧0.3~0.5cm或脐部引一直线垂直于腹股沟的垂直交叉点内侧约0.5cm定位为第1针穿刺点,第1针穿刺点垂直下方3.0~4.0cm处为第2针穿刺点留置股静脉置管。结果观察组留置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两针法股静脉穿刺置管能保证失血性休克患儿静脉通道及时建立。  相似文献   

8.
湖北广水市中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平片股疝修补术治疗股疝32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股疝32例,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41 ~ 63岁,中位54岁.其中9例为6h内的嵌顿疝,均未发生绞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脑血管病2例,高血压6例. 2.方法: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麻.取常规腹股沟入路,腹股沟韧带上方1横指取平行腹股沟韧带至耻骨结节做一约5 cm切口.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子宫圆韧带或精索.在股管内口处纵形、平行腹股沟韧带切开腹股沟管处腹横筋膜及股管处部分腹膜,若有疝内容物还纳腹腔,若嵌入为肠管,必要时切开股管及腹股沟韧带,便于还纳疝内容物.  相似文献   

9.
将 178例次行股静脉采血的新生儿采用直视采血法 (10 6例次 )及常规采血法 (72例次 )进行采集。常规法采用常规股静脉采血 ;直视法采用直视新生儿腹股沟中部隆起处 (由脐轮向腹股沟作垂线其交点处 ) ,中心部位垂直或倾斜 6 0~ 70°角进针 4~ 6cm后 ,边提针边回抽 ,见回血停止提针并固定 ,抽取所需血量。结果直视法平均采血时间 3.1min ,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2 .4 % ;常规法采血时间 8.3min ,一次穿刺成功率 77.8% ,二者比较 ,均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直视采血法可明显缩短采血时间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1982年8月至1984年9月以来,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片转位,移植于股骨颈部骨折处,行开放复位用三翼钉内固定,共治疗18例。经过随访,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于下。手术方法患者平卧,采用髋关节前内弧形切口,上起自髂前上嵴上方8cm距髂骨内缘1.5cm处,呈弧形,至股三角区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上,再弯向前外,止于阔筋膜张肌与股直肌之间。切断腹股沟韧带,于其下首先寻找与游离在股动脉外侧的旋髂深动脉,并多于静脉伴行,少数起点稍高。沿动静脉束继向髂嵴方向游离,在其下可见股外侧皮神经,并将其分离。再将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向腹中线牵开,保留少许肌肉于髂嵴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超声技术探讨左右侧、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对股静脉与股动脉间解剖关系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患者275例,超声探头于短轴方向垂直接触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处探测股静脉位于股动脉的解剖方位关系,描述为:内上、内侧、内下、外下、外侧、外上这六种方位关系.结果 左右侧股静脉均主要位于股动脉的内下方(左57.45%,右66.18%),其次位于内侧(左37.09%,右28.00%),少数位于外下方(左4.36%,右4.36%),极少数位于外侧(左0.36%,右1.09%)及内上方(左0.73%,右0.36%);与左侧相比,右侧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的概率显著减少(P<0.05),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P<0.05).与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患者年龄(44.78±10.28)岁比较,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患者的年龄(50.74±9.92)岁显著增加(P<0.05),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外下方患者年龄(53.00±11.60)岁显著增加(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男39.71%,女60.29%)(P<0.05).结论 股动脉和股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变异较大,临床上对于不同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左右侧、年龄及性别因素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0岁,60kg.5 h前因车祸急诊入院,诊断为:左锁骨干骨折;左胫、腓骨骨折并腘窝血管损伤;左第二掌骨骨折;第3、4腰椎骨折;第3、4肋骨骨折.拟行胫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和左侧腘动脉探查血管移植术.入手术室后在左下肢腹股沟韧带下2 cm、股动脉外侧1 cm处确定穿刺点.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改良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股静脉穿刺是新生儿科常用的操作方法。传统以股动脉搏动点内侧 0 .5 cm处为穿刺点 ,但由于新生儿血管细 ,股动脉搏动不明显 ,抽血成功率低 ,且容易污染。 1997~ 2 0 0 0年 ,我科采用划线法 (改良法 )对 199例患儿进行股静脉穿刺 ,成功率高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儿 199例 ,男 116例 ,女 83例 ,年龄 1~ 2 8d。 188例一次穿刺抽血成功 ,成功率 94.47% ,11例失败。未出现感染情况。患儿取仰卧位 ,穿刺侧大腿外旋、外展 ,与身体纵轴成45°,臀下垫一薄垫 ,屈膝呈蛙腿状卧位。从脐部引一条直线垂直于腹股沟 ,垂直交叉点即为穿刺点 ,常…  相似文献   

14.
Litter疝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性,42岁。2005年7月因发现右腹股沟包块15h入院。包块不能回纳伴疼痛,有便意感,肛门排气,无恶心呕吐。入院查体:于右侧腹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突起,约3cm×3cm×2cm,有压痛,界限清,质中等强度,不能回纳,透光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0.76。入院诊断:右侧股疝嵌顿。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疝囊经股环进入股管至卵圆窝突出于皮下,被腹股沟韧带卡压,疝内容物为小肠憩室,形成嵌顿。憩室为2.5cm×2.5cm×2.0cm,憩室壁水肿明显。探查憩室距回盲部约60cm。术中确诊为右侧股疝嵌顿,Litter疝。即行憩室…  相似文献   

15.
患男,42岁,汽油火焰烧伤,总面积90%,其中浅Ⅱ度80%,深Ⅱ度2%,Ⅲ度8%TBSA,伤后1h收入笔单位入院前曾在本院急诊经右侧腹股沟处正常皮肤抽取右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同时在该处行右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进管17cm),入院后经抗休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29岁。因右腹股沟区大腿上端车祸擦挫伤半小时入院。入院后抗休克处理急症手术清创检查:右腹股沟区大腿上部皮肤缺损约10cm×15cm,股静脉缺损11cm,股动脉缺损13cm,股神经缺损约12cm,髂前上棘部分髂骨翼缺损,腹股沟韧带部分缺损,髂腰肌、缝匠肌、股四头肌部分缺损,伤口污染严重,肢体远端血运差。手术切取双侧腓肠神经及伴行小隐静脉移植到受区将血管神经倒置,在手术显微镜下用9—0无损伤线进行吻合。2条神经分别与受区2条神经端端吻合。修复股神经时,先将与近端股神经吻合的腓肠神经断端外膜切开长约1cm并联在一起后,将外膜缝合形成一条神经,再与近侧股神经断端吻合,远端与股神经分出的股直肌肌支和股外侧肌肌支进行吻合,切取对侧大隐静脉修复股静脉,取阔筋膜修复腹股沟韧带。术中输血8000ml,术后“三抗”治疗,患肢制动。3周后进行功能锻炼,口服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理疗。术后13个月,伸膝肌力M,以上,肌电图膝显示股四头肌呈混合相。主动伸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自1987年以来,我院应用双腔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通路,对43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269次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3例中,男36例,女7例;年龄21~65岁.共进行269次血液透析.1.2 透析方法局麻下,在腹股沟韧带下2cm处紧贴股动脉内侧以45°角进针.穿刺成功后即可抽到暗红色静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不具备上肢静脉置入PICC条件的患者选用股静脉行PICC置管,予以用药和肠外营养。方法对31例疾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在B超引导下于股静脉常规穿刺点下5~10cm穿刺行PICC,按常规实施导管维护。结果 27例1次置管成功,4例2次置管成功;PICC留置时间7~346d,平均56.0d;28例按计划拔管,3例非计划拔管;31例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对不宜上肢静脉PICC患者,选用股静脉并下移穿刺点行PICC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方法.方法:对我科2009年1月23日至2009年7月30日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300例采用股静脉采血,操作者由两名护士配合,患儿取仰卧位,尿布包裹好会阴部,一人扶好患儿的非穿刺部位下肢,另外一人使穿刺髋部外展45度并屈膝90度,消毒好穿刺部位,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约0.5个厘米右手持真空采血针垂直刺人,见血时停止再次入,另一头接真空试管,抽出所需血时拔出针头,按压五分钟以不出血为止.结果:300例中一次穿刺成功且采足所需血量286例,占95%,一次穿刺成功采血量不足9例,占2.9%,其中有6例误入动脉之后采集了血标本,占2.1%.所有病例没有发生活动性出血、局部血肿,也没有发生穿刺点感染.结论:股静脉既缩短了采血的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我院近8年来用股隐静脉简单定位法,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15例,行大隐静脉高位切开置管输液35例。现将定位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定位法病人平卧位,取平行于患侧腹股沟韧带下方两横指(食、中指),再垂直于耻骨结节外缘两横指,两者之交角为起点,由上向下长约3~4cm,即为本法之纵行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