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及内镜、内镜医师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作用,探讨其术前诊断方法 ,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治疗并病理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胃淋巴瘤资料,评估内镜活检及胃肠钡餐、内镜医师经验对该病诊断的作用。结果 24例患者中,胃肠钡餐术前诊断率为29.2%(7/24)。本院对其中22名患者实施胃镜检查29例次,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15例,胃镜活检诊断率为51.7%(15/29),分别由4名医师检出,各检出7例、5例、2例、1例。24例术前CT检查,考虑胃癌13例,胃溃疡8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结论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是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术前诊断途径;内镜医师的经验及活检技巧对胃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有显著影响。CT扫描能明确有无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肠道淋巴瘤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肠道淋巴瘤病例,对病例的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影像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强化,21例肠腔扩张呈"动脉瘤样",9例表现为病变区域肠腔狭窄,3例表现为夹心面包征。结论肠道淋巴瘤的CT检查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X线钡餐造影及CT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病例。提高其X线及CT诊断水平。结果 36例均行钡餐造影检查,见胃肠溃疡性钡斑及充盈缺损18例。肠管浸润性改变即肠管狭窄与扩张并存10例黏膜不规则改变3例。其中5例无阳性改变。28例行CT造影检查见胃肠道壁增厚、溃疡及息肉等。8例经内窥镜检查可见黏膜溃疡及突起的肿块。结论内窥镜检查是诊断胃、大肠淋巴瘤的重要检查手段,还需要结合刷检。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小肠淋巴瘤的重要检查手段,与CT检查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必要时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958-960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手术病理确诊的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结果: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中,胃部病变4例,CT表现为胃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可见"黏膜白线征",3例胃壁浆膜层光滑,1例侵犯浆膜层,边缘毛糙;小肠2例(其中空肠1例,回肠末端1例),结肠1例。肠道淋巴瘤以肠壁环形或不规则增厚为特征,动脉瘤样扩张常见,很少出现肠梗阻。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CT有一定的特征性,胃肠管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典型表现可见黏膜白线征、动脉瘤样扩张等,对胃肠道淋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黏膜相关型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影像学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黏膜相关型淋巴瘤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术前均行CT检查。结果15例黏膜相关型淋巴瘤病例,其中小肠黏膜相关型淋巴瘤8例,鼻腔鼻窦黏膜相关型淋巴瘤5例.肺黏膜相关型淋巴瘤2例。小肠黏膜相关型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扩大;鼻腔黏膜相关型淋巴瘤表现为鼻甲增大、鼻甲骨质虫蚀状破坏,鼻窦骨质破坏以及窦腔内软组织肿块;肺黏膜相关型淋巴瘤表现为同一部位不易消散的、缓慢进展的节段性炎症,炎症区域支气管气像正常。结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影像表现特异性不强,但有一些影像表现可提示诊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杨子兵 《北方药学》2013,(2):110-111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的CT图像资料。结果:CT表现为肠腔扩张的为10例;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的为2例;表现为"夹心面包征"的为3例。结论:小肠淋巴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王曦  要文娟  王力荣  夏阳 《首都医药》2006,13(16):35-35
目的提高胃淋巴瘤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10例胃淋巴瘤均为原发性。病变CT表现为胃壁弥漫增厚型5例,局限性增厚型4例,肿块型1例。4例发现累及周围脏器,并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一例仅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胃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但有时与胃癌鉴别困难,尚需与其他检查结合以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MSCTE)检查对小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确诊为小肠病变的CTE影像资料,评估患者肠壁异常增厚,肠壁分层(靶征),肠黏膜异常强化,肠腔狭窄,木梳征、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和数量及肠外并发症如瘘道、溃疡、脓肿等情况,并进行CTE综合评价。结果 100例患者中未发现异常10例,小肠肿瘤40例,小肠间质瘤20例,其中良性15例、恶性5例,十二指肠腺瘤5例,回肠淋巴瘤10例,回肠系膜淋巴管瘤2例,卵巢癌小肠转移1例,回盲部黏液癌1例,乙状结肠癌并穿孔、脓肿、溃疡1例;炎症性病变或小肠其他病变50例,克隆恩病(CD)16例,溃疡性结肠炎(UC)10例,回肠及肠系膜结核10例,十二指肠球部植物性粪石5例,2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并小肠缺血坏死,7例回肠憩室并脓肿形成。100例患者中外科手术、内镜检查或穿刺活检90例,10例影像检查患者为内镜检查并随访以上证实。结论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小肠病变的重要手段,有着高度的准确性,此项检查提供内镜所不能提供的优势,包括观察黏膜等全层肠壁的结构和肠外并发症病变,也可透过近端肠腔扩张的表现以提示肠道狭窄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贾永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47-48,52
目的探讨成人肠扭转的各种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肠扭转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0例中"漩涡征"7例,"靶征"3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8例,腹水征6例,肠壁积气征2例。结论 "漩涡征"是诊断成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征"、肠壁积气征,是诊断肠缺血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3~2008年我院外科、肿瘤科及消化科收治的47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内镜及活检确诊率为19.15%(9/47),38例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方案化疗。总5年生存率为60%(28/47),ⅠE期86%(6/7),ⅡE73%(8/11),ⅢE期和Ⅳ期41%(12/29)。结论内镜活检病理联合CT是诊断胃肠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手段。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谢玉华  黄秀红  彭红 《贵州医药》2007,31(6):566-56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是原发于胃肠道淋巴结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但文献[1]报道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该病隐匿及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极易误诊和漏诊。为了进一步认识本病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现将我院2005年8月至2006年11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PGIL19例进行总结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1.38∶1,年龄17~76岁,平均48.8岁。以临床出现症状到确诊病程半月至8年。1.2临床表现腹痛15例(79%)均为首发症状,多呈持续性隐痛及胀痛,疼痛的部与病变相关。胃淋巴瘤为上腹部疼痛,回盲部淋巴瘤则为右下腹痛。伴有纳差,消瘦体重下降10例(53%)、消化道出血6例(32%)、腹泻8例(43%)、大便习惯改变及大便带血4例(21%)。体征:腹部包块6例(32%)、贫血7例(37%)。全部病例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无肿大。均符合原发性PGIL的诊断标准[2]。1.3方法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检查并钳取病灶周围及可疑组织4~10块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其项目有ICA、CD20、CD30、CD45RO、CD3、CK、Ki-67等,...  相似文献   

12.
汤梦蝶  刘杰  余跃 《安徽医药》2020,41(12):1379-138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住院的112例PGIL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点(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分期、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等)。依据患者3年随访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发病年龄(58.2±16)岁,中老年患者97例(86.6%)。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68例(60.7%)、消化道出血17例(15.2%)、发热消瘦10例(8.9%)及腹部包块5例(4.5%)。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内镜下表现为溃疡型32例(58.2%),原发性肠淋巴瘤内镜下表现为浸润型13例(40.6%)、溃疡型10例(31.3%)、隆起型9例(28.1%)。112例PGIL患者3年生存率为58.1%;COX分析显示,单一治疗方式为PGI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71,95% CI:1.790~6.731,P=0.021)。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见临床症状为腹痛、消化道出血。PGL内镜下以溃疡型多见,单一治疗方式是影响PGI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胃淋巴瘤病理特点及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0~75岁,分析CT图像上病变部位、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 11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9例为弥漫大B淋巴瘤,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CT均表现为胃壁较广泛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无明显钙化及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黏膜破坏较轻,病变多发生于胃体、胃窦部,伴胃腔扩张4例,3例伴有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胃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全面反映胃壁受累范围及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宣虹 《江西医药》2012,47(2):168-169
目的探讨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7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部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地观察各型的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瘤按侵犯部位可分为4型:肺门纵隔型(27例)、肺型(15例)、胸膜心包型(7例)、混合型(8例)。其侵犯纵隔和肺门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肿大的淋巴结并大多融合成块。侵犯肺组织主要表现为:肺部肿块影、结节空洞影、渗出实变影。侵犯胸膜或心包的主要表现是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较少有明显的胸膜增厚或心包增厚。结论胸部淋巴瘤具有较明显的CT特点,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佳妮  白人驹  赵新 《天津医药》2012,40(8):846-847,868
目的: 分析并总结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复习26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重点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增强表现、周围脂肪界面及局部淋巴结等,并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26例中,胃窦病变18例,胃体8例,胃底7例,其中9例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13例胃壁呈节段性增厚,8例弥漫增厚,增厚范围8-40mm ;5例表现为局部肿块。21例增强扫描中17例强化不均,其中12例可见连续的黏膜线,呈现“分层”现象,5例较大病变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4例均匀强化。23例胃周淋巴结增大,其中22例累及胃周两区及以上淋巴结。21例胃浆膜面规整,仅5例浆膜面模糊并胃周脂肪密度增高。22例胃壁柔软,胃腔无确切狭窄,2例胃壁僵硬,胃潴留及胃幽门不全梗阻各1例。结论: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其中,累及多部位、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显著增厚、增强扫描黏膜线连续、多区胃周淋巴结受累、局部浆膜面规整、胃周脂肪间隙清晰、胃壁有一定扩张度和柔软度等征象出现时高度提示胃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的X线、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CT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不同CT表现。结果 15例均有支气管不同程度狭窄及管壁增厚,无肿块及反S征;合并肺内结核灶10例,肺不张7例,阻塞性肺炎5例,肺气肿1例。陈旧性结核2例,胸膜增厚粘连2例,胸腔积液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结论胸部X线表现正常不能排除EBTB,CT检查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确定支气管内膜结核的部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原发性肠道淋巴瘤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临床资料,比较其发生部位、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MSCT征象.结果 弥漫大B淋巴瘤20例(60.6%),黏膜相关淋巴瘤7例(21.2%),T细胞淋巴瘤4例(12.1%),burkitt淋巴瘤1例(3%),套细胞淋巴瘤1例(3%).发病部位:大肠22例,其中回盲部10例,结肠12例;小肠13例;多节段肠管受累11例,累及胃部3例,腹腔2例;生长方式:弥漫浸润型10例,局部增厚型9例,肿块型4例,混合型4例,其中浸润型伴肠管扩张6例.结论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病理分类以弥漫大B淋巴瘤最常见(P<0.05);原发肠道淋巴瘤的MSCT具有一定特征,典型生长方式为肠壁弥漫增厚,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肠管“动脉瘤样扩张征”或腹膜后淋巴结融合呈“三明治征”,有助于淋巴瘤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对13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检查,并对其中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结果其中食管癌2例,胃淋巴瘤1例,黏膜下肿瘤113例,消化道壁外压迫22例。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其中14例取材成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82.5%)。结论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数字化X线(DR)、单层螺旋CT(SCT)、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在诊断骨样骨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9例,均行DR及CT检查,8例同时行MRI检查。DR检查后行图像后处理,10例行SCT横断位扫描,9例行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DR、SCT、MSCT和MRI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19例DR检查图像处理前显示瘤巢6例,图像处理后显示瘤巢12例,19例CT检查均清楚显示瘤巢。8例MR检查直接判断出瘤巢4例,2例结合DR或CT做出正确诊断,另2例误诊。10例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6例,9例M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8例。8例MRI检查均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及骨髓水肿。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DR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基本方法,DR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瘤巢的显示;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S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优于SCT;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单凭MRI可能造成误诊,结合DR或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许承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24-126
目的:通过探讨肺曲球菌病(pulmonary aspergillosis,PA)的CT特征,加强对PA的了解。方法:对经病理活检证实为PA的13例患者行CT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经病理证实为PA的13例患者中,CT主要表现包括8例形成薄壁空洞同时5例空洞内形成游离肿块及半月形空气征;6例蜂窝状病变中出现小团块密影即多发结节;4例出现软组织肿块样浸润灶边缘可见"晕轮征"。结论:PA的CT表现多种多样,但认识其在不同时期具有的相应某些特点的征象,有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