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虽然宿主-微生物共生可能有益于微生物群和人类[1,2],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3]可能是有害的微生物成分结合肠道屏障,可能诱导肠道生态失调导致全身性炎症,或特定的细菌发酵增加脂多糖向循环中的扩散通过破坏肠道屏障可能导致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从而诱发全身性炎症[4]。然而,  相似文献   

2.
岩藻糖作为动物体内常见的单糖之一,是动物肠道上皮细胞及肠道微生物表面糖蛋白的重要糖基组成成分。岩藻糖及海洋生物中富含岩藻糖的岩藻聚糖硫酸酯,既可作为肠道微生物的碳源和能量物质,也与肠道微生物的黏附、定植以及肠道细胞免疫调节息息相关,对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及维持人类肠道健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岩藻糖及岩藻聚糖硫酸酯对肠道微生物的营养调控、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共生及肠炎等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肠炎等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肠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微生态系统,人体微生态菌群多达1 000余种,肠道菌群近500种[1],它们与机体共生并处动态平衡状态。人体作为宿主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生存环境,反之,肠道微生物起着消化吸收食物、合成维生素、抵御病原菌入侵作用,同时参与自身免疫病发病,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可造成功能丧失和残疾的慢性自身免疫病,以持续免疫应答为特征,包括全身炎症反  相似文献   

4.
婴儿时期,肠道微生物的构成一直处于非随机的动态变化中。此期间,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噬菌体在肠道中含量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多样性。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之间互相影响,直到两岁形成类似于成人的、稳定的肠道菌群结构。因此探究婴儿时期人类肠道菌群与噬菌体的动态平衡与相互作用,可以分析噬菌体驱动对肠道微生物组的重构作用,以及噬菌体在肠道中的其他潜在作用。在肠道中噬菌体和宿主菌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互利共生的关系,两者共同成为肠道微生态协同进化的要素。本文对婴儿肠道菌群与噬菌体的动态平衡和相互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寄居着复杂的微生物种群,这些微生物种群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群,其与宿主的健康和疾病状态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可以防止外源病原体在胃肠道中定植,这种现象被称为“定植抗力”。对肠道微生态的干扰,譬如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改变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宿主免疫功能,并导致定植抗性的丧失,从而使宿主易于被病原体定植。本文对肠道定植抗力的形成机制以及抗生素对定植抗力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人们合理使用抗生素、研发抗生素替代疗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代谢性疾病是一系列机体代谢异常疾病的总称, 包括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等。人类肠道中有数以百亿的细菌, 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与人类宿主相互作用, 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宿主的代谢健康密切相关, 在异常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各种常见的代谢疾病, 如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心肺代谢疾病、营养不良等。本文讨论了肠道菌群与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的关系、致病机制, 基于肠道菌群的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充满了微生物的空间中生存、繁衍。人体的表面和向外开放的腔道即存有大量细菌,有人估计肠道中存有约1公斤余细菌。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必然要与环境相适应,其中包括与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相适应,而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就是复杂万千的环境生物因素之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微生态学则是微观(细胞、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具体地说,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体)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含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群间的关系(菌际关系),微生物群与宿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群与宿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与外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体消化系统中存在正常菌群,它是定植在宿主消化道,有益宿主并为宿主所必需的微生物群落,统称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肠道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环境形成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9.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宿主基因层面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作用,指导新药研发过程。但宿主基因层面不能完全解释个体间药效差异。药物微生物组学是药物基因组学的重要扩展,研究肠道微生物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影响。目前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大数据、多组学分析、粪菌移植、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已逐步在新药研发中应用,本文综述了新药研发的现状以及肠道微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概括了目前肠道微生物相关药物的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中医药在亚洲被广泛地用于改善疾病。然而,由于缺乏正式的科学验证,缺乏有关中医药药理机制的信息限制了其应用。在口服后,中医中药成分往往不会被宿主直接吸收,而是进入肠道被肠道微生物群转化。肠道微生物群是生活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其功能是维持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草药密切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这与中草药成分转化为活性代谢物与药理机制强相关。这些可能会大大影响中药的治疗活性。微生物与中医药代谢相互作用包括以下活动:肠道微生物群将中医药化学物质生物转化为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具有与其前体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毒性;中医药化学物质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从而改善其功能障碍以及相关的病理状况;和肠道微生物群介导中医药中多种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和拮抗)。微生物群分析与现代多组学平台相结合,可以共同确定新的功能代谢物,探索药理路径,并构成未来中医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常动物和人的胃肠道中栖居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保持着和谐统一,对宿主的营养、免疫至关重要.例如,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Vk及VB复合体,同时这些微生物构成了肠内重要的防御屏障,即具有生物拮抗作用[1].胃肠道内占优势的菌群为厌氧菌群,占肠道微生物的95%以上,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等.需氧菌群数量较少,如大肠杆菌、肠球菌.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比例为1:1000左右[2].尽管需氧菌量比较少,但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仍为肠道中的功能菌群和拮抗菌.盐酸林可霉素为专性拮抗厌氧菌群的药物.本实验试图以Wistar大鼠为模型,探讨因盐酸林可霉素的作用,导致厌氧菌群减少的同时,对肠球菌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又称化脓性链球菌,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浅表性感染、侵袭性感染、毒素介导的疾病以及感染后免疫反应性疾病等[1]。风湿热是GAS感染相关免疫性疾病的典型代表,近年来研究发现,GAS感染还与过敏性紫癜[2]、川崎病[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4]等多种风湿性疾病发病有一定关联,本文主要就GAS感染与儿童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进行阐述。1 GAS感染简述GAS是革兰阳性球菌,常定植在人类鼻咽部和皮肤,其主要致病机制[5]:(1) GAS的菌体成分及其分泌的多种毒力因子,促使链球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侵入宿主组织,破坏宿主防御机制,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崔永虹  巩路 《天津医药》2008,36(7):562-564
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宿主防御过程中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2个方面。机体接触致病微生物后,宿主必须对病原微生物及时识别并作出快速(天然免疫)而持续(继发免疫)的反应。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1道防线,细菌感染通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与模式识别受体(PRRs)的相互作用来激活天然免疫[1]。  相似文献   

14.
王颖  蔡元萍 《医药导报》2000,19(2):131-131
近几年来 ,随着传染病预防工作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少传染病、寄生虫病已得到控制。但由于新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势必会发生病原微生物的变异 ,从而避免宿主的免疫应答及免疫清除 ,使得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治疗出现新的困难。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药物治疗[1~3] 。1 血吸虫病1 .1 吡喹酮 作用机制有以下特点 :①导致虫体肌肉挛缩 ,以致肠道血吸虫不能固着于肠道而排出 ,门静脉系统的血吸虫不能固着于血管壁而被血流带入肝脏。②影响虫体的吸收、排泄和离子渗透功能 ,又可导致虫体表面抗原暴露 ,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的识…  相似文献   

15.
肠-脑轴在维持机体内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和大脑的双向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学者们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这一概念。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途径对宿主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发育、传递和行为,并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对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以肠道微生物群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靶点的肠-脑轴干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微生物与其宿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宿主和外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这个生态系统是互相平衡的,即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对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在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宿主及与微生物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为微生态失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因各生态区的外环境和生理功能不同而变化。肠道正常微生物群除细菌外,还有少量的病毒、支原体和螺旋体等。肠内菌群失调与胃肠功能障碍互为因果。由胃肠功能占该引起肠内菌群失调,致使肠内有害菌如难辨梭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能被及时清除,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认为,其发病是环境、易感基因和肠道微生态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要素使IBD成为一种适合研究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高优先平台。最近,肠道菌群的图谱分析将IBD的发病机制与菌群各组成部分特征的改变相联系,进一步支持"肠道微生物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改变能形成IBD"这一观点。该文回顾性分析有关IBD患者体内微生物的研究文献,综述肠道微生态失衡对IBD的多方面影响,以动物模型和临床验证资料阐述不同的治疗方法改善肠道微生态变化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可以介导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途径,与大脑进行双向调节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通道被称为微生物-肠-脑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影响着宿主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抑郁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合适的微生物群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该文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鲍仕慧  戚双双  郑映 《安徽医药》2006,10(8):616-617
双岐杆菌是法国的Tissier博士在1899年从母乳哺养儿的粪便中首先发现的,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参与宿主的多种生态效应和生理过程,对维持宿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和高度的安全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1双歧杆菌对宿主的生理功能1.1屏障作用双歧杆菌通过磷壁酸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与其他厌氧菌群一起共同占据肠粘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表现为肠道的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1]。专性厌氧的双歧杆菌能发酵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与醋酸,降低pH和Eh,抑制致病菌生长,并…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作为一种临床中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因其与宿主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PCOS的发生发展及其临床表型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变化及其代谢紊乱与PCOS相关的肥胖、能量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反应等表型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肠道微生物群与PCOS相关的生育功能障碍和卵巢组织病理变化也存在关联。近期研究显示,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显著改善PCO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代谢参数。因此,肠道微生物群对PCOS的临床表型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PCOS的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