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型菌是细菌在变异过程中的细胞壁缺陷型,该型细菌于1935年由Klieneberger等在Lisler研究院中首次发现,故命名为细菌L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特殊细菌培养与细菌学诊断鉴定证实,该菌在世界各地感觉了较广泛,我国成人感染的实验报道多,但婴幼儿的感染资料甚少,为探索该细菌在我市婴幼儿中致病情况及其流行规律,我们对197例患儿及其家属(父母,祖母)的269份静脉血作配对L型细菌学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56例L型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L型细菌感染临床特征及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方法:对感染的240例患者的相应体液及排泄物标本,在作常规培养的同进加作L型细菌培养。通过备样、培养、分离及鉴定过程,并依据L型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做出判断。结果:240例感染标本普通细菌常规培养检出率为10.60%;常规培养阴性、L型菌培养检出率为20.43%,其中纯L型为8.92%,L型伴细菌型(B型)为10.56%;56株L型细菌经传代返祖后菌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最多见;L型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极为典型;L菌及返祖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明显不同。结论:说明未作L型细菌培养是导致临床感染的漏诊、误诊的原因之一;L型细菌培养既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且可能指导合理治疗,应作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3.
呼吸系统的L型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权瀛 《中级医刊》1997,32(3):49-51
  相似文献   

4.
5.
6.
350例L型细菌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解生 《当代医师》1998,3(7):37-38
  相似文献   

7.
8.
L型细菌与感染性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L型细菌(L-form bacteria)是细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形态变异,其主要特征是细菌的细胞壁全部或部分缺失,故又称细胞壁缺陷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1935年Klieneberger首次在念珠状链杆菌的培养物中发现了该菌的缺壁型,并以其所在的英国Lister研究所的头一个字母“L”命名,以后陆续发现几乎所有的细菌、某些螺旋体和真菌均可变成“L”型.截至目前,L型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已基本清楚,检测方法日臻完善.其致病性也已得到普遍认可,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上到细菌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慢性胆囊炎、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等,常常是这些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增强对L型细菌的了解,普及对L型细菌的检测,对于提高细菌的检出率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常规液体培养基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在培养的不同时间分别取培养物经滤菌器过滤后,接种高渗透压或非高渗透压的L型养基进行培养,在湿微镜下观察细菌L型的生长情况的生长情况和用聚合链链反应鉴定伤寒杆菌L型培养物。  相似文献   

10.
L型细菌是细菌的缺壁状态,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是导致L型细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感染L型细菌的途径[1]。而新生儿不明原因发热与L型细菌的感染关系及其感染途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静脉血及其母体血和乳汁进行细菌和L型细菌培养,探讨L型细菌感染与新生儿发热的关系及母子(女)间的传播途径。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7年8月~1998年8月间收住入院的116例发热待查新生儿,男68例,女48例。病程1~7d,体温>37.5℃。1.2 标本选择 取患儿静脉血及其母体静脉血和乳汁各2ml,标本留取严格按无菌操作。1.3 培养基制…  相似文献   

11.
对49例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咽部细菌L型分离、鉴定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菌型感染率为28.5%,细菌L型感染率为81.6%,单纯L型感染率为63.2%;L型感染率与应用抗生素种类的数量呈正相关;感染菌种中G-杆菌占66%,G+球菌占30%;且内源性感染占多数  相似文献   

12.
血液病易感染患者细菌L型分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9例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咽部细菌L型分离,鉴定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菌型感染率为28.5%,细菌L型感染率为81.6%,单纯L型感染率为63.2%L型感染率与应用抗生素种类的数量呈正相关,感染菌种中G杆菌占66%,G球菌占30%;且内源性感染占多数。  相似文献   

13.
L型细菌感染肾盂肾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型细菌感染肾盂肾炎30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细菌L型的形成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使细菌失去了坚韧的细胞壁,在一定条件下并不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L型细菌的形成与不适当使用抗生素及其它因素有关。本文患者采用2种培养方法即普通+高渗性(L型)细菌培养。治疗采用敏感抗生素1~2个疗程,非活动期则用抑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428例婴幼儿L型血培养阳性率29.1%显著高于普通培养阳性率,416例L型血培养阳性病例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敏感率低,对先锋霉素等敏感率高,结果表明,婴幼儿L型血培养对提高细菌感染检出率,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型细菌感染与支气管扩张症的相互关系,提高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对80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患者分别在感染加重期、稳定期采集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常规细菌、真菌和L型细菌培养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在感染加重期共有68例患者检出细菌,稳定期共有42例患者检出细菌(P<0.005);而在感染加重期共有60例患者检出L型细菌66株,稳定期共有57例患者检出L型细菌59株(P>0.05);在感染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检出的细菌和L型细菌均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加重期和稳定期的原型菌、L型细菌中均占第一位。【结论】L型细菌可能作为潜在的致病菌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肺部定植,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感染的迁延和反复发作,促进了支扩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1428例婴幼儿L型血培养阳性率29.1%显著高于普通培养阳性率.416例L型血培养阳性病例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敏感率低,对先锋霉素等敏感率高.结果表明,婴幼儿L型血培养对提高细菌感染检出率、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医院内感染表现了现代感染类型的改变、宿主抵抗力的低下和病原微生物种类的变迁。病原菌本身的变异给临床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本文中的1例是铜绿假单胞菌型引起的医院内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9.
20.
UF-50细菌计数在L型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UF-50尿液分析仪筛检L型细菌尿路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UF-50对53份尿中细菌进行检测,同时作L型细菌培养并比较结果。结果:采用UF-50细菌计数指标检测与L型细菌培养法比较,其正确率达到了94.3%(50/53)。结论:可通过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如UF-50、UF-100等筛查是否为L型细菌感染,以便早期诊断,降低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