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蔡志明  刘唐彬 《癌症》1992,11(5):352-355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20例小儿肾母细胞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患者CD~+_3、CD~+_8均明显降低,CD~+_4有下降趋势,CD~+_4/CD~+_8比率降低。此外,动态观察了12例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发现术后CD~+_3、CD~+_4变化不大,CD~+_8明显增高,长期随访患者,术后一年各项指标已恢复至接近正常小儿水平,而治疗中在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均处于十分低下状态,治疗后上述指标不但不回升后而继续下降。重点讨论患者CD~+_8不升高反而降低这一特殊现象的可能原因及T细胞亚群变化在评估疗效,提示预后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术前明确肿瘤组织分型、应用规范的肿瘤分期标准、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肾母细胞瘤(WT)诊治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肾母细胞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前明确肿瘤组织分型、应用规范的肿瘤分期标准、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肾母细胞瘤(WT)诊治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是一种胚胎性肿瘤,起源于未分化中胚层组织.WT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儿童肾脏肿瘤的95%.成人肾母细胞瘤(adult Wilms tumor,AWT)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恶性肾脏肿瘤,发病率在WT中不足3%.AWT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发生转移早,术前确诊难度大且误诊率高.目前...  相似文献   

6.
曾蕊  常会波  吴建新 《中国肿瘤》2017,26(6):452-459
肾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儿童原发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难、预后欠佳、易复发等特点.研究表明具有肾母细胞瘤倾向的综合征、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相关的基因通路(WT1、WTX、TP53、MYCN及基因拷贝数变异等)、表观遗传机制(印记基因、甲基化)、MicroRNAs、DNA错配修复系统等多种因素均参与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但一些结论仍然需要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来支持.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纷繁复杂,应充分利用现有研究进展,开展遗传咨询及个体化治疗.全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7.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几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程、病情不同为您详解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帮助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早日战胜疾病。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手术治疗经腹腔手术,检查对侧肾和肝脏,如有可疑肿瘤,须取活体组织检查。有血运障碍的瘤组织较软而脆性大,易于破溃,操作应轻柔,以免肿瘤被挤破(术中肿瘤破溃、局部复发机会较未破溃多一倍)。  相似文献   

8.
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或肾胚胎瘤(wilm's tumor,WT),是1种复杂的胚胎性恶性混合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过程。随着对肿瘤基因水平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侵袭、浸润和转移与血管生成及细胞外基质降解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以及血管维持功能,被认为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调控血管生成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肺转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10例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肺转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结果:本组10例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肺转移患者中4岁以下3例,中位年龄5岁半,最小年龄3月,最大11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1例为化疗7年肺转移复发。临床表现:腹部肿物8例(80%),血尿2例(20%),咳嗽、咳痰表现6例(60%),发热2例(20%)。影像学检查:所有患儿确诊肾母细胞瘤后行瘤灶评估检查,B超左肾受累6例(60%),右肾受累2例(20%),双肾受累2例(20%);胸部CT提示肺部结节影,2例患儿单侧肺受累;8例患儿为双肺受累有结节影,其中2例患儿有胸腔积液。临床分期:3例患儿为复发,首次确诊肾母分期I期1例(10%),Ⅱ期2例(20%),余7例患儿为首次确诊,Ⅳ期5例(50%),V期2例(20%)。病例分型:胚芽型5例,间叶型2例,上皮型1例,混合型2例。治疗:本组10例患儿全部经手术切除瘤灶,诊断明确根据COG-I方案化疗,10例患者中1例患儿化疗2疗程失访。7例患儿化疗2疗程评估有效,1例患儿化疗6月病情进展放弃治疗。1例患儿化疗评估瘤灶进展换方案。2例患儿放疗。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肺转移多属晚期,发病年龄大。表现为腹部肿物,血尿,咳嗽、咳痰表现,病理分型为预后良好型,手术、化疗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瘤细胞凋亡的相关途径和机制.方法收集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并行术前介入治疗的肾母细胞瘤17例,另收集单纯行手术切除标本22例作为对照.采用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瘤细胞的凋亡,以瘤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AI)作为瘤细胞凋亡记数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细胞p5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1)94.9%(37/39)的病例中均有不同数量的阳性凋亡瘤细胞出现,其中17例介入治疗组瘤细胞平均AI为50.55士48.05/高倍视野,明显高于22例单纯手术组的19.73士29.07/高倍视野,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p53和bcl-2蛋白过表达率分别为17.9%(7/39)与82.1%(32/39),与瘤细胞AI均无相关性(P>0.05);(3)bax蛋白过表达率为97.4%(38/39),介入组瘤细胞表达率(80.0%)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40.0%),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1)术前对肾母细胞瘤行介入治疗可以促进瘤细胞的凋亡;(2)肾母细胞瘤的瘤细胞凋亡可能是一种p53非依赖性的凋亡,bcl-2对瘤细胞的凋亡不起主要的调节作用,而bax过表达可能导致瘤细胞凋亡的主要因素;(3)介入治疗后肾母细胞瘤瘤细胞的凋亡可能是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化疗药物造成的bax过表达,而由bax介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肾母细胞瘤中p21WAF1、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21WAF1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检测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85年—2002年的32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石蜡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21WAF1和PCNA的表达水平,并评价它们的临床意义。结果:PCNA和p21WAF1的表达均与肾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临床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21WAF1表达指数(p21WAF1expression index, PI)和PCNA表达指数(PCNA expression index, PCI)呈负相关,表明p21WAF1的高表达可能对细胞增生周期有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从细胞周期调控的角度为推测肾母细胞瘤发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锂 (Li2 CO3)对抗黄曲霉素B1(AFB1)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癌基因蛋白cyclinD1的表达及意义。结果 :cyclinD1在诱癌早期 (实验第 6周 )即有表达 ,第 10周显著增高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阳性对照组 (B)组cyclinD1蛋白阳性率最高 ,碳酸锂同时给药组 (C组 )及先期给药组 (D组 )阳性率显著降低 ,C组阳性率略高于D组。结论 :Li2 CO3 可明显对抗AFB1诱导肝癌过程中cyclinD1的表达 ,通过抑制细胞的持续性增殖从而起到抗癌作用。cyclinD1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锂(Ii2CO3)对抗黄曲霉素B1(AFB1)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癌基因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结果:cyclin D1在诱癌早期(实验第6周)即有表达,第10周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B)组cyclin D1蛋白阳性率最高,碳酸锂同时给药组(C组)及先期给药组(D组)阳性率显著降低,C组阳性率略高于D组.结论:Li2CO3可明显对抗AFB1诱导肝癌过程中cyclin D1的表达,通过抑制细咆的持续性增殖从而起到抗癌作用.cyclinD1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4.
碘缺乏对大鼠甲状腺的致癌性和对生育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与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喂缺碘饲料 4个月 ,引起碘缺乏病。继之 ,与正常健康雄性大鼠交配 ,观察雌性大鼠的生育力和甲状腺病变。结果 :每鼠每天摄取碘平均量 0 .92 6 μg ,极重度缺碘 ,甲状腺重量增加 ,并呈单纯性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怀孕率呈降低趋势 ,活胎数为 6 .7± 2 .6个 /每孕鼠 ,对照组 10 .4± 3.3个 /每孕鼠 (P <0 .0 1)。排卵数 11.6± 1.9个 /每孕鼠 ,对照组 14.8± 2 .1个 /每孕鼠 (P <0 .0 1)。缺碘组大鼠甲状腺癌发生率 33.3% (7/ 2 1) ,均发生于有甲状腺滤泡增生的甲状腺肿的基础上 ,对照组无肿瘤发生 (0 / 12 ,P <0 .0 1)。结论 :结果说明 ,碘缺乏降低雌性大鼠生育力并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 ,缺碘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癌中草药对癌变的阻断作用及与硒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肌氨酸乙酯盐酸盐(NSEE)诱发的小鼠前胃鳞状上皮癌变模型,观察白花蛇舌草、冬菱草、斑蝥、山豆根、冬虫夏草、乌骨藤等6种中草药对小鼠前胃癌变的阻断作用,同时测定其硒的含量。结果和结论(1)6种中草药对小鼠前胃癌变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2)6种中草药的癌变抑制率与其硒含量呈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病变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研究放射性肺损伤病变规律。方法:用不同剂量60Cog射线进行小鼠全胸照射,采用光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图像分析仪形态定量分析肺组织病变。结果:肺脏病变初期呈现急性炎症,以后转为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20或30Gy照射组小鼠肺泡间隔厚度,肺间质面密度增加,肺泡腔面积减小p<0.05 ~p<0.01。结论:用20Gy或30Gy可以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随照射剂量增大,肺部病变加重,肺纤维化出现提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移植瘤。方法将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肉瘤组织分别植入裸小鼠双侧腋窝皮下,并进行传代,再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另将移植瘤植入双侧肾包膜下,按移植瘤生长速率予以抗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移植瘤(代号为STS-7和STS-10)分别传到第21代和第18代,生长稳定,接种成功率为100%。两代间隔时间,STS-7约45天,STS-10约56天。移植瘤基本保持人原发肉瘤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学特性,但传代过程中逐渐呈低分化倾向,细胞形态趋向单一,密度增加,核分裂像增多,DNA指数及S期(STS-7)和G2M期(STS-10)细胞百分数上升等。STS-7为药物敏感株,STS-10为非敏感株,丝裂霉素、长春新碱、依托泊甙对其均有明显效果。结论移植瘤移植成功,对药物有一定敏感性,为研究抗肉瘤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SHZ——88大鼠乳腺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7,12—二甲基苯并蒽复制SD(sprague-Dawley)大鼠乳腺癌组织为材料作贴壁静置培养现已传代180余次,细胞生长稳定,定名为SHZ—88。 SHZ—88瘤细胞贴壁单层生长,光镜下为多边形,卵圆形,少数呈梭形并有树枝状突起,可见瘤巨细胞及多倍体细胞。电镜下细胞表面有微绒毛,核内及胞浆内假包涵体易见。130代细胞悬液2.2×10~4/ml,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内,见分裂指数第三天达高峰为59%。接种后第三天倍增时间为23小时。130代传代后第二天细胞制备染色体,100个中期分裂细胞染色体主流范围在55—65条(59%)。每只新生一周内大鼠右腋皮下接种2.5—5×10~5个细胞,致瘤率100%。~3H—TdR同位素参入法插测瘤细胞对塞替派和穿滤氨酸等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人大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抗转移药物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抗人大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快速筛选高效低毒抗肝转移药物。方法对癌细胞血道转移的主要环节选定4种药物进行抗肝转移实验:①亚硒酸钠、蝎毒:两者均具有抗癌细胞侵袭能力;②虎杖Ⅳ号:具有抗癌细胞在微血管的粘附作用;③鱼精蛋白:为血管生成抑制剂。在人大肠癌细胞株脾脏植入肝转移裸鼠模型进行药物筛选实验研究。结果应用4种药物后的肝转移灶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05),显示抗肝转移效果。无肝、肾、心、肺等病理改变。结论4种药物均有明显的抗人大肠癌实验性肝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三苯氧胺耐药性大鼠乳腺癌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科祥  苏宁 《癌症》1995,14(3):170-175
三苯氧胺(TAMOXIFEN,TXF)是临床乳腺癌为分泌治疗中重要的抗雌激素药物之一,长期用药可致耐药性的产生。体内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有助于阐明耐药性的机理,本文应用改良的Hug’s双层琼脂培养法,对SHZ-88细胞进行克隆培养,筛选出耐受TXF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该细胞株对药物TXF的敏感性比原代细胞降低十倍,但对雌激素的反应性无改变,该细胞株的建立将有助于研究耐药乳腺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