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实验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于造模后24,48h和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VIII因子表达,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分别为(0.919±0.187)%,(0.834±0.110)%,明显高于造模前犤(0.043±0.023)%犦及心肌梗死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犤(0.071±0.104)%,(0.062±0.296)%犦(t=2.697,2.354,2.492,2.195,P<0.05)。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阳性细胞浸润;制模后4周,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微血管新生数明显多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t=3.125,3.308,P<0.01)。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及周围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组(t=2.099~3.398,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方法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能通过动员内皮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还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杨春  蔡萍  邓争荣  蒋文慧  马爱群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30-32,i0002
目的:分析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炎症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5—05在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8只,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2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40只/组。②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在左前降支挂线不结扎,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手术。③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大鼠于造模前连续5d皮下注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183;d)。地塞米松干预组于造模后1h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500μs/kg肌注。④各组大鼠于造模后1,3,5,10d免疫组化观察心肌组织中ckit阳性细胞数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造模后28d进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128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各组心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心内膜下有完整的心肌结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中层由从梗死区边缘伸向斑痕区的心肌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地塞米松干预组心内膜下仅有散在的心肌细胞,心内膜与心外膜之间的结缔组织稀薄,中层未见有心肌组织;假手术组心脏结构完整未见瘢痕组织。②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ckit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术后1,3,5d各时相点,以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ckit^+细胞密度最大,地塞米松干预组ckit^+细胞明显受到抑制(P〈0.01);术后10d两组梗死区周边均未发现ckit^+细胞。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未见ckit^+细胞。③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情况:地塞米松干预组术后1,3,5,10d各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而假手术组未发现有肿瘤坏死因子表达。 结论:心肌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是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先决条件,炎症抑制后限制了骨髓干细胞归巢。提示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是机体潜在的修复机能。  相似文献   

3.
动员骨髓干细胞再生梗死心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心肌梗死 (心梗 )患者的心肌发生坏死。虽然新近的研究显示 ,心梗后有很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生 ,但不能完整修复心肌组织 〔1〕。因此心梗后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纤维瘢痕组织增生 ,心肌结构重建 ,最后导致心功能衰竭。目前所用的治疗手段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 ,溶栓与冠状动脉 (冠脉 )搭桥以及植入支架等介入手段也只能恢复血流的再灌注 ,防止心梗部位的扩大 ,而异体心脏移植由于受供体来源、移植排斥反应及高昂的费用限制难以在临床广泛应用。因此寻找一种新的 ,更好的治疗手段已成为目前临床的当务之急。自 Soonpaa等 〔2〕用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4.
背景:正常组织在损伤后可动员骨髓干细胞至损伤组织,在局部微环境作用下定向增殖分化修复组织。目的: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骨髓动员对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影响及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健康太湖梅山猪15头,明胶海绵栓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建立猪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建模后4周后经冠状动脉注射DMEM;立即动员组建模后3h并连续5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周动员组:建模1周后连续5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立即动员组和1周动员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骨髓动员后,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升明显,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可归巢到心肌受损区域,在局部环境诱导下可分化成原始的血管结构,参与缺血区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动员对急性缺血心肌血管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并建立新的血管来改善血液供应.目的:观察应用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动员急件心肌梗死模型猪心功能及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健康太湖梅山猪10头,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周后经冠状动脉注射DMEM:实验组心肌梗死后3 h 并连续5 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肌梗死后第8周行超声心动检测心功能,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β值,梗死区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及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骨髓动员后实验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上升明显,标本Ⅷ闪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血管密度有明显上升.结果提示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白体骨髓下细胞动员对急性缺血心肌血管再生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炎症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5在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8只,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2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40只/组。②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在左前降支挂线不结扎,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手术。③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大鼠于造模前连续5d皮下注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d)。地塞米松干预组于造模后1h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500μg/kg肌注。④各组大鼠于造模后1,3,5,10d免疫组化观察心肌组织中ckit阳性细胞数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造模后28d进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28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各组心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心内膜下有完整的心肌结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中层由从梗死区边缘伸向斑痕区的心肌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地塞米松干预组心内膜下仅有散在的心肌细胞,心内膜与心外膜之间的结缔组织稀薄,中层未见有心肌组织;假手术组心脏结构完整未见瘢痕组织。②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ckit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术后1,3,5d各时相点,以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ckit 细胞密度最大,地塞米松干预组ckit 细胞明显受到抑制(P<0.01);术后10d两组梗死区周边均未发现ckit 细胞。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未见ckit 细胞。③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情况:地塞米松干预组术后1,3,5,10d各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而假手术组未发现有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结论:心肌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是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先决条件,炎症抑制后限制了骨髓干细胞归巢。提示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是机体潜在的修复机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灶,于用ISO后24、48h杀死大鼠,取出心脏;用ISO后4周,先用NPA—V多导生理仪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梗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 用ISO后4周,G—CSF动员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参数均比对照组改善。用ISO后24h,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 阳性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后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急性心梗发生后,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梗灶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通过心肌再生、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用或合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观察梗死区心肌和血管再生状况。方法 液氮冷冻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动员组(N,n=8)、假手术组(SO,n=6)、梗死组(MI,n=8)、G—CSF治疗组(G,n=8)、rhGH治疗组(GH,n=8)和G—CSF+rhGH治疗组(GG,n=8)。计数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WBC)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MNC%);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心脏称重,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N组及G组动员后WBC和MNC%较动员前均明显增加(P均〈0.01)。MI组动员后WBC明显高于动员前(P〈0.01),但MNC%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动员后WBC和MNC%均显著高于MI组动员后(P均〈0.05)。②MI、G、GH、GG4组间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③GH、GG组动物处死时体重和心脏重量均明显高于SO、MI和G组(P均〈0.05)。GG组心脏重量/体重比高于SO、MI和G组(P〈0.05)。①G、GH和GG组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多于MI、SO组,GG组多于G、GH组(P均〈0.01)。⑤G、GH和GG组均可见BrdU(+)新生细胞,部分形成新生毛细血管;G、GG组还可见新生心肌样细胞。结论 ①G—CSF可动员正常和心肌梗死后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到外周血循环并进入梗死区,使大鼠梗死区心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再生。②rhGH可促进梗死区毛细血管新生,但不再生心肌样细胞。③G—CSF联合rhGH治疗使大鼠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提示两药合用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 ,心肌细胞缺乏增殖分化能力 ,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 ,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 ,最终为瘢痕组织替代 ,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传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症状 ,但均难以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最近有研究[1] 显示 ,心肌梗死后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生 ,但是数量很少 ,仅仅局限于存活部分的心肌 ,不能完整修复心肌组织。近年的研究表明[2~ 5] ,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 ,并建立新的血管来供应血运 ,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  相似文献   

10.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行冠状动脉结扎后分为AMI对照、辛伐他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合用药(辛伐他汀+G-CSF)四组,用药后1、2、4周处死大鼠,观察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及相应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心肌病理变化。结果用药后各时间段合用药组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均好于其它各组,病理切片中梗死交界处可见CD34+单个核细胞浸润,合用药组较为典型。用药后4周,辛伐他汀、G-CSF和合用药均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区血管密度;G-CSF和合用药均能使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升高(P<0 05或0 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P<0 05或0 01),合用药更为显著(P<0 01)。结论应用G-CSF、辛伐他汀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强有力的动员剂,已经证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具有同时动员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 目的:观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脑梗死部位,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作用。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心。 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部和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00只,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0只。 方法:两组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脑梗死模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于复制缺血脑梗死模型后lh腹腔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μg/kg)。对照组于术后lh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①术前及术后24h,48h,1周测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计算体质量减轻率;并对大鼠进行神经病学分级。分级标准:0级:正常;1级:对侧前肢屈曲2级:提尾时,对侧前肢抓力减弱;3级:自主运动无方向性,提尾时向对侧旋转.4级:自主运动时,向对侧旋转。②将两组大鼠各取15只,分别于术后24,48h和l周开颅取脑,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检查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阳性细胞浸润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体质量减轻率,神经病学分级,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变化,CD34阳性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200只,造模成功180只,造模后1-7d死亡48只,存活132只,随机选择12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测定、神经病学分级:术后24h,48h两组大鼠体质量减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l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体质量减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10.5&;#177;8.2)%,(17.8&;#177;7.1)%,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梗死灶体积:对照组梗死灶体积和梗死灶体积占全脑体积百分比高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51.69&;#177;52.77),(145.72&;#177;28.05)mm^3,(17.00&;#177;2.69)%,(9.90&;#177;1.62)%,P〈0.01]。③病理学改变:术后24h,两组大鼠均出现典型的脑缺血梗死病理变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梗死区可见少量单个核细胞,而对照组则无。术后48h神经细胞大片消失,胶质细胞变性,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对照组相对较少。l周后对照组梗死区脑组织液化变软,坏死灶周围可见较多的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澜;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部分坏死灶被新生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修复,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④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24h,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手术侧脑组织中检测到CD34阳性的单个核细胞,对侧脑组织及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无此类细胞。术后48h,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手术侧脑组织除有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还发现呈锥形并且带有突起的CD34阳性细胞。对侧脑组织、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均未见CD34阳性细胞。 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自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可以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心肌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心肌细胞缺乏增殖分化能力 ,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 ,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 ,最终为瘢痕组织替代 ,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虽然最近有研究[1]显示 ,心肌梗死后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生 ,但数量很少 ,仅仅局限于存活部分的心肌 ,不能完整修复心肌组织。因此 ,保护和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是治疗各种心肌损伤最为合理的途径。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症状 ,但均存在缺陷 ,难以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而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它通过移植具…  相似文献   

13.
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rhG-CSF体内应用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动员作用,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rhG-CSF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rhG-CSF80μ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天,在最后1次注射后分别于6,12和168小时取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以1×10^6单个核细胞(MNC)接种于12孔培养板14天,对形成的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进行计数,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表面抗原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结果表明:rhG-CSF组骨髓形成的CFU-F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6小时取材较12小时,168小时取材形成的CFU-F数目多(p〈0.01),12小时与168小时CFU-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FU-F显示CD34^-、CD133^-、CD90^+、CD105^+,骨髓CFU-F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rhG-CSF组6小时取材外周血具有类似骨髓的CFU-F,出现的频率为(0.50±0.11)×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hG-CSF可使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加速,但时间短暂,其高峰在rhG-CSF应用5天后的6小时内。rhG-CSF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也有动员能力,但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外周血干细胞趋向成熟细胞,分化为其他细胞的潜能较小,需在动员剂参与下移植发挥其于细胞分化作用。观察将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移植细胞,在动员剂参与下的成心肌样细胞形成和促进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动物实验中心和病理科完成。选用6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移植组和动员剂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而后连续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d,移植组在模型建立后1周,将5-溴-2′-脱氧脲苷标记的细胞悬液心外膜注射到心肌梗死及邻近区,动员剂和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5-溴-2′-脱氧脲苷阳性细胞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为移植后成活为心肌样细胞的标志)。以Masson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活及分化情况,评估移植后细胞成活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含梗死区心肌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的白兔60只,每组20只。①移植后4周,移植组免疫组化染色在梗死区可发现5-溴-2′-脱氧脲苷阳性细胞,且表达肌动蛋白阳性。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梗死区结构紊乱,而动员剂和细胞移植组梗死区细胞排列有序,同时动员剂和细胞移植组可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其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58.2&;#177;11.5),(523&;#177;6.0),(21.6&;#177;4.9)个/高倍视野,P&;lt;0.01)]。结论:在动员剂参与下,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4周可以在梗死区检测到5-溴-2′-脱氧脲苷阳性细胞,且心肌特异性蛋白肌动蛋白表达阳性,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植入的细胞可存活并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同时促进了心肌局部的毛细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细胞成分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 方法:选取2004-11/2005—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6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接受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2μg(kg&;#183;d),连续4-5d。为防止血黏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连续4~5d。每天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3项。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观察并记录动员后及采集过程中、后出现的毒副反应。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26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动员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白细胞数量为(5.35&;#177;1.64)&;#215;10^9L^-1,动员第5天为(42.17&;#177;18.56)&;#215;10^9L^-1.第6天为(44.23&;#177;17.47)&;#215;10^9L^-1。动员后比动员前提高5~13倍(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爹全部患者动员后采集细胞悬液的情况:37例患者于动员第5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32.68&;#177;89.36)&;#215;10^9L^-1和(0.87&;#177;0.38)%;其余89例均于第6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63.71&;#177;58.33)&;#215;10^9L^-1和(0.90&;#177;0.35)%,两者基本相近(P〉0.05)。③性别、年龄和体质量对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细胞百分数的影响:男性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男女基本相近;以年龄55岁为界,大于55岁和小于55岁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高体质量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低体质量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基本相似。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骨痛、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低热。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口周、面部或四肢麻木,一般停药2~4d症状即可消失。 结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有效动员剂,可有效动员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但廊任用一定剂量的抗凝剂预防不良反席的发毕.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本病约占心脏病死亡数10%~20%,且近年有增多趋势。目前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案多局限于对患者的对症治疗,不能拯救濒死的心肌组织。最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骨髓干细胞,它是可以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心肌的未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于术后24 h进行神经病学评分分级,入选2分及以上的大鼠共20只,被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给药组腹腔注射G-CSF 10μg.kg-1.d-1;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用10 d。两组分别均于术前、术后10、20和27 d进行神经病学评分分级,于术前及术后10 d和27 d进行体重测定,并计算体重减轻率。术后27 d,将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脑,进行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与全脑容积比值。结果:术前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和27 d,给药组大鼠体重减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13.15±0.05)%比(-16.46±0.06)%,(9.72±0.10)%比(-8.97±0.05)%,P均<0.01〕;术后10 d,两组神经病学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和27 d,给药组神经病学分级评分〔(1.30±0.48)分和(0.60±0.5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20±0.92)分和(1.70±0.68)分,P<0.05和P<0.01〕;术后27 d,给药组脑梗死容积与全脑容积比值显著小于对照组〔(12.99±3.55)%比(22.87±2.12)%,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1~10 d给予G-CSF可以有效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有多种因素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炎症趋化因子是一类新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具有快速高效的特定.本文就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机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造血干细胞方面的进展以及炎症趋化因子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中存在多潜能干细胞,利用其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已成为近年来多种疾病治疗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高度选择性,并评价其短期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4在占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清洁级SD大鼠8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g,62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0只作为假手术组.方法:造模成功41只,分为模型组(n=20)和动员组(n=21).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mL/d,连续7d:动员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2.5 mg/L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 μg/(kg·d),连续7 d.假手术组:在相应冠状动脉结扎部位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步骤相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d,连续7 d.主要观察指标:1周后计数3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4周后比较3组大鼠存体心功能.并取大鼠心脏、肺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制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密度和CD34+细胞归巢情况.结果:①造模1周后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P<0.05),且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⑦造模1周时.动员组较模犁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CD34+细胞(P<0.05);4周时,动员组和模型组均末见CD34+细胞.各组大鼠肝脏、肺脏及骨骼肌各个时段则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4周,动员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组(P<0.05),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心肌梗死后大鼠自体骨髓十细胞到外周血循环并归巢于梗死心肌,并可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短期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肺脏、肝脏、骨骼肌无明显组织学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肌受损后,心肌细胞一般无法再生,可导致起搏、传导、或心肌舒缩功能受损。目前,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人,利用干细胞移植对受损心肌进行再生性治疗成为最有潜力治疗手段。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获取相对容易,不涉及道德伦理学及法律问题,在体外培养容易大量扩增而仍然保留“于细胞”特性,而成为修复损伤心肌的最佳种子细胞。本文将就目前MSCs对心肌再生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