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 D-丝氨酸(D-serine,D-Ser)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上甘氨酸位点的主要内源性配体,由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合成和分泌,在体内经丝氨酸消旋酶(serine racemase,SR)的作用产生,可以被D型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所代谢.慢性疼痛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以往的研究证实,慢性疼痛涉及外周和脊髓水平的长期功能改变,导致中枢敏化的形成,NMDA受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NMDA受体主要内源性配体的D-Ser,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的 介绍D-Ser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了解其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内容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D-Ser的新陈代谢、D-Ser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治疗价值进行阐述. 趋向 D-Ser调节系统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在大鼠中枢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脂多糖组(LPS组)和MK-801组。MK-801组于鞘内注射LPS前2 h,腹腔注射MK-801 0.3 mg/kg,LPS组和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LPS组和MK-801组鞘内注射LPS 0.1 mg,C组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鞘内注射LPS前即刻、鞘内注射LPS后1、3、6、12、24 h时,测定热伤害性刺激痛阈和机械性触痛痛阈。鞘内注射LPS后24 h取腰段脊髓,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鞘内注射LPS后,与C组比较,LPS组热伤害性刺激痛阈降低、机械性触痛痛阈升高,MK-801组热伤害性刺激痛阈升高、机械性触痛痛阈降低(P〈0.05);与LPS组比较,MK-801组热伤害性刺激痛阈升高、机械性触痛痛阈降低(P〈0.01)。鞘内注射LPS后,与C组比较,LPS组NO含量、NOS和iNOS活性均升高,MK-801组NO含量降低,NOS活性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MK-801组NO含量、NOS和iNOS活性均降低(P〈0.05)。结论NMDA受体的激活通过升高脊髓NO含量、NOS和iNOS活性,参与了鞘内注射LPS诱导的大鼠中枢炎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与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对小鼠催眠及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选用昆明种小鼠,雌雄不拘。第一部分为催眠实验,120只小鼠随机分成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三组,分别腹腔注射安氟醚2 ITIl·kg~、异氟醚1.2IrIl·kg~、七氟醚5 rnl·奴~,每组又分成人工脑脊液(aCSF‘)、NMDA 25、NMDA 50及NMDA 75亚组,每亚组10只,各组翻正反射消失后立即侧脑室注射aCSF、NDMA25、50、75 mg 10 m,记录翻正反射恢复(RT)时间。第二部分为镇痛实验,16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组分别皮下注射安氟醚1.5 llll·kg一、异氟醚0.8 Jnl·kg一、七氟醚4.5 llll·kg~,各组又分成 aCSF、NMDA 2.5、NMDA5及NMDA 10亚组,每亚组10只,各组注药后10 min鞘内注射aCSF或2.5、5、 10 ng NMDA lO出,1 min后腹腔注射O.6%冰醋酸,记录扭体次数。结果催眠实验中,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组的亚组间比较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实验中,与aCSF亚组比较,对照组的NMDA 2.5亚组、NMDA 5亚组、NMDA 10亚组扭体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组的NMDA 5 ng亚组、NMDA 10 ng亚组扭体次数增加(P相似文献   

4.
强啡肽对脊髓反射抑制作用的受体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强啡肽(Dyn)A(1-13)对脊髓反射抑制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 通过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后鞘内注射30nmol DynA(1-13)导致热辐射刺激甩尾反射消失的模型,检测在应用Dyn(A1-13)之前之后鞘内分别注射5、30、150nmol MK-801(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对甩尾反射消失的影响。结果 MK-801在预先给药时对DynA(1-13)所致大鼠甩尾反射消失有剂量相关的保护作用,其中150nmolMK-801的保护率达90%。在迟后给药时则会产生时间相关的保护作用,30、150nmolMK-801的作用峰值分别在15、30min。结论 Dyn致大鼠甩尾反射消失作用至少部分是由NMDA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5-羟色胺(5-hydroxytry ptamine,5-RT)受体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七氟烷遗忘作用的关系.方法 建立小鼠腹腔注射异氟烷、七氟烷遗忘模型,在跳台、避暗实验中观察和记录不同剂量5-HT受体拮抗剂(WAY100635)侧脑室注射对跳台潜伏期、步入潜伏期、错误次数的影响.结果 侧脑室注射5-HT受体拮抗剂可延长异氟烷、七氟烷所致记忆障碍小鼠的跳台潜伏期(P<0.05)、步入潜伏期(P<0.05),减少错误次数(P<0.05).结论 5-HT受体介导了异氟烷、七氟烷的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即辣椒素受体,在吸入麻醉药恩氟醚(enflurane,Enf)和七氟醚(sevoflurane,Sev)镇痛效果中的作用. 方法 实验分热板法和扭体法两轮进行,每轮实验昆明小鼠120只,完全随机法按腹腔注射(热板法)或皮下注射(扭体法)不同试剂分为生理盐水组、Enf组、Sev组三大组,建立小鼠注射吸入麻醉药镇痛模型.每大组再根据鞘内注射溶媒或不同剂量辣椒素(2.5、5、10 ng)分为4个亚组,观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TRPV1激动剂辣椒素对Enf、Sev镇痛小鼠痛阈的影响. 结果 鞘内注射辣椒素2.5、5、10 ng对清醒小鼠热板法痛阈(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HPPT)和扭体次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注射辣椒素2.5、5、10 ng可减少Enf、Sev镇痛小鼠HPPT(P<0.05),增加扭体反应次数[Enf组:(22±7)、(24±5)、(29±6)次比(16±6)次;Sev组:(21±6)、(23±7)、(28±4)次比(13±5)次](P<0.05). 结论 脊髓的TRPV1可能是吸入麻醉药Enf和Sev镇痛作用的重要靶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药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NMDA)受体拮抗药对各种疼痛模型的镇痛效果,概述了NO在脊髓的痛觉传导通路,特别是与脊髓的可塑性作用的关系。此外,简要介绍了NO与毒蕈碱受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内脏痛大鼠脊髓背角使君子酸(AMPA)受体谷氨酸受体1(GluRl)亚基831和845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300 g,6~8周龄,行鞘内置管术,5d后选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 0):假手术组(Ⅰ组)、内脏痛组(Ⅱ组)和异丙酚组(Ⅲ组).Ⅱ组和Ⅲ组采用经直肠注射50μl10%辣椒素的方法制备内脏痛模型,Ⅰ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Ⅲ组于给予辣椒素前10 min鞘内注射异丙酚20μg,Ⅰ组和Ⅱ组给予等容量二甲基亚砜.记录给予辣椒素后30 min内大鼠累计痛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L3-6腰骶段脊髓背角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PA受体GluR1亚基及其831和845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累计痛评分和脊髓背角GluR1亚基831和845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升高(P <0.05或0.01),而GluR1亚基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累计痛评分和脊髓背角GluR1亚基831和845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大鼠内脏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AMPA受体GluR1亚基831和845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疼痛治疗中长期给予吗啡易导致严重的耐受问题.多年来,针对耐受机制的研究表明NMDA/NO级联反应参与耐受的发生及发展.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主要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其惟一前体--L-精氨酸生成NO和瓜氨酸.研究者们证实了大鼠鞘内吗啡耐受后脊髓内NOS尤其是nNOS的表达增高,耐受机制主要通过N-甲基-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激活以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来调节NOS的活性而触发NMDA/NO级联反应,继而影响耐受的发展.诸多研究给予吗啡的同时给予NOS抑制剂可以阻止耐受的发生,甚至在耐受形成后应用NOS抑制剂也可以翻转已经建立的耐受.但证实NOS各亚型在耐受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明确,需开展相关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异氟烷和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都能负性调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活性,但经由的途径不同。异氟烷是一种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结合于甘氨酸靶点,而CO,通过细胞外酸化抑制NMDA受体通道。在大鼠体内异氟烷和CO2表现了最小肺泡有效浓度的加和,但是我们假定由于它们作用于不同靶点,体外抑制NMDA受体通道时并不能表现出加和性。方法NMDA受体由蛙卵母细胞表达,实验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并分别检测在有CO2和无CO2时}f起NMDA应答的甘氨酸浓度。分别作出异氟烷、H+、CO2和氯胺酮的浓度一应答曲线,代表对NMDA的抑制作用,并用希尔方程计算出各自的EC50.结果如果NMDA产生的通道抑制效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没有超过50%,可再加入含有1/2EC如的二联药物制剂。1/2EC50二联药物制剂降低了NMDA受体通道的部分基线,结果如下(平均值±SD,n=5—6卵母细胞/次):CO2+H+(51%±5%),CO2+异氟烷(54%±5%),H+异氟烷(51%±3%),CO2+氯胺酮(67%±8%),H+氯胺酮(64%±2%)。结论与我们之前的假定推断相反,CO,和异氟烷对NMDA受体的抑制作用有相加效应。可能的机制是,CO2酸化调节了NMDA受体的pH敏感环路,进而改变了GluNl亚基上甘氨酸靶点的亲和性。然而,氯胺酮既可以和CO,也可以与H+发挥协同作用抑制NMDA受体。药物作用的不同机制带来对受体的相加或协同作用。不能武断地通过相加作用判断麻醉剂分子机制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