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1.病机关乎胃、脾、肝、胆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陆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脏腑。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3-185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由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情志内伤、体质素虚等原因所致。临床病变多以胃脘作胀或疼痛等为主,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于健运,中焦气机阻滞,久则由气及血,主要与脾、胃、肝等脏腑有关。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疏通气机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刘惠武教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肝胆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医几十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现将相关经验,小结如下。1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常见于西医中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上常见胃脘部的胀满,嗳气,嘈杂,反酸,疼痛等主要症状,它的病位在于胃部[1]。肝脾与胃脘痛的病机病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胃与脾以膈膜相  相似文献   

4.
常见的慢性胃炎按其表现统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裘沛然教授在胃炎的中医治疗方面颇有建树,认为胃炎的病机关乎胃、脾、肝、胆;在治疗上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本病与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及肝胃不和等有关。其病机主要为虚(气虚、阴虚)、气(气滞)、湿(内湿)、瘀(瘀血阻络)诸方面,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食后作胀,嗳气,脘部隐痛,纳呆或嘈杂及大便溏薄等。兹就本人对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认识及其最新治疗进展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优势。朱莹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是胃脘痛重要病机,治疗上以抑木培土为法,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胃炎(胃脘痛)的证候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的调研方法和聚类的统计方法,对胃炎(胃脘痛)的临床证候进行中医分型。方法:收集380例胃炎(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胃炎(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三类: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结论:胃、肝、脾三脏功能失常导致了胃炎(胃脘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有急、慢性之分,病位在脾胃。脾胃五行属土,互为表里。脾为脏,属太阴而多湿;胃为腑,属阳明而主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受邪,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即可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种种胃脘痛。现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结合文献资料,对湿邪相关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多由忧思恼怒,横逆犯胃所引起,正如沈金鳌所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或由于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或因嗜食生冷、饥饱失常、损伤脾胃造成。如不能及时治愈,则会经常反复发作,转成慢性。慢性胃脘痛的病理机转,最常见的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于中医“胃脘痛”、“泛酸”、”痞满”、“呃逆”等证范畴。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论治的观点,并按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慢性胃炎可分为肝胃不和、脾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病因与中医"嘈杂"、"痞满"、"胃脘痛"具有高度相关性,病理特点甚为相似,嘈杂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痰湿、热邪、气郁等为标;痞满病机是脾胃功能障碍,导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胃脘痛病机为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故强调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寒湿滞于中焦。宜益气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燥湿化痰,化瘀通络,使脾运胃和,升降有序,肝气条达,气血运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明显改善胃黏膜形态和胃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胃溃疡、胃息肉和胃癌常继发于慢性胃炎,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目前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间阶段,在治疗上倾向于从治疗浅表性胃炎开始,冀其恢复为正常胃粘膜。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一般将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血证”范畴。其病因多起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或脾胃素虚等。其病位主要在胃。其病机从脏腑讲涉及肝、胃、脾三脏,主要是气滞、血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是脾胃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基本病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显著。现就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康宜兵 《光明中医》2016,(2):188-189
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脾属己土,脾宜升则健,脾主运化;胃属戊土,胃宜降则和,胃主纳。脾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传输,但各有特点,临证当分而治之。通过反复研读《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篇,可归纳出其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治胃先治肝、治分气血、久病入络、温通胃阳、顾护胃阴、肝风内中等,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主要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其病型特点有寒、热、虚、实的不同。现将1975~1986年60例胃脘痛分型治疗报告如下。本组60例,其中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40例,并发表浅性胃炎8例。据临床分为四型。  相似文献   

17.
王萍 《光明中医》2014,(6):1157-1158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闫清海教授提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其重要病机,柴平汤加减拟定“平胃合剂”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均可导致胃府气机壅滞;肝为刚脏,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亦可致气机郁滞.是故胃脘痛的发生发展,气滞实为其重要病机.该病在治疗上始终以通降为主旨,并根据胃脘痛气滞、血瘀和虚证的三个发展阶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制出胃脘痛证的十八种治法.  相似文献   

19.
冯海鹏 《光明中医》2011,26(7):1445-1446
胃脘痛多因寒凝、食积、火灼、气滞、血瘀、阳虚胃失温阳、阴虚胃失濡养等原因导致胃受纳腐熟之功失常,胃失和降而致。其病位虽在胃,病机却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常,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等引发,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是其主要病机,常与肝脾等脏腑有关。可因气滞而血瘀,可由瘀血阻碍气机而气滞。笔者采用蒲元和胃胶囊治疗气滞性胃脘痛9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150例,诊断符合有关文献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为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气滞型胃脘痛。分为两组:治疗组95例,男65例,女30例;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