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学恩 《中国针灸》2004,24(Z1):14-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8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组,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128例作为针刺治疗组,用其他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作对照组.结果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针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成2 组,对照组60 例予普通毫针针刺治疗,治疗组60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按摩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85%,有效率100%,痊愈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17.3 ;对照组痊愈率65.5%,有效率94.8%,痊愈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23.4.2 组痊愈率及所需治疗次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可大大提高痊愈率,并能够缩短病程,患者更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倍尔氏麻痹(Bell氏),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又是高寒地区的好发病.现就我们1975~1990年针刺治疗447例患者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总给病例447例,其中男性221例,女性226例;最小2岁,最大者71岁,以青壮为多;病程最早为2天者6例,30天以内者410例,1~3个月者16例,3~6个月者8例;6个月~1年者4例;一年半以上者3例;病位发于左侧232例,发于右侧215例.治疗(一)急性期针刺点:面神经总干的1~2个神经点(相当于下关和翳风穴),面神经总干的神经点(瞳子髎),面神经中干的神经点(相当于颧髎穴),面神经干的神  相似文献   

4.
采用推拿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40例病例,总有效率达95%,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陈丽  陈平 《吉林中医药》2005,25(9):46-4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称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所致。自1998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本病8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吕忠礼 《河北中医》2003,25(10):769-769
1998~ 2 0 0 2年 ,笔者采用针刺按摩方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94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4例 ,男 5 0例 ,女 44例 ;年龄 2个月~ 1岁 5例 ,1~ 5岁 43例 ,5~ 1 0岁 38例 ,1 0~ 1 4岁 8例 ;发病季节 :2~ 5月 2 6例 ,5~ 8月 1 5例 ,8~ 1 0月 2 4例 ,1 0~ 1 2月 2 9例 ;病程1~ 7日 86例 ,7~ 1 4日 4例 ,≥ 1 4日 4例 ;左侧面神经麻痹 46例 ,右侧面神经麻痹 48例 ;发病前感染疾病 :感冒 30例 ,腮腺炎 3例 ,发热 2例 ,扁桃体炎 1例 ,肺炎 1例 ,支气管炎 1例 ,带状疱疹 1例 ,原因不明 5 5例。1 2 诊…  相似文献   

8.
薛辉  高旋慰 《河北中医》2009,31(9):1353-135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2003-05—2007-05,我们采用针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并与传统循经取穴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各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67年~1996年运用针刺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4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49例,年龄13~58岁,病程3天~3个月。治疗方法针刺取急例颜面部主穴:太阳、下关、颊车、牵正、地仓;上肢取合谷、双下肢取双侧足三里;配穴取患侧颜面部头维届、巨、阳白、迎香、承泣、翳风、印堂、人中、四白、承浆;上肢取手三里,下肢取双侧巨虚及内庭。选用26~28号0.5~2寸毫针,每日针一次,每次取主穴3个配穴6个,针15天为一个疗程,留外30分钟,10分钟行针一次,间隔5天后行第Th疗程。每…  相似文献   

10.
李晖  邹琼 《广西中医药》2003,26(6):34-3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颜面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属中医学“口僻”的范畴 ,多因络脉空虚 ,风痰瘀痹阻面络所致。此病本虚标实 ,治当祛风、化痰、养血、通络为主。笔者自2001年1月 -2003年6月 ,用针刺配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2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诊断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制定 [1]。①起病急 ,病前有受凉、受潮、吹风史。②少数患者在晨起时发现面部僵硬 ,面颊动作不灵 ,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多为单侧 ,少数为双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歪向健侧 ,额部皱纹消失 ,眼睑不…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口僻,属外风、口眼歪邪,现代医学认为是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运用加味牵正散合针刺治疗本病37例,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 ,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面瘫等。治疗面瘫的方法颇多 ,我科采用针刺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6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经治 56例中 ,男 4 0例 ,女 16例 ,其中年龄最小2岁 ,最大 6 8岁。病程 15天以内 14例 ,15~ 30天2 8例 ,1~ 2个月 10例 ,2个月以上 4例 ,发病次数 ,第 1次发病 54例 ,第 2次发病 2例。2 治疗方法2 .1 针刺操作方法 主穴 :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太阳、合谷。配穴 :攒竹、丝竹空、四白、迎香、水沟、承浆、风池。  每次取穴 6~ 7个 ,采用浅刺、轻刺激不…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慧 《陕西中医》2003,24(7):645-645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采用从少针、浅刺到透穴、沿神经走行方向进针方法 ,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等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 0 0例 ,结果 :总有效率为 99%。提示 :针刺局部能激发舒通经络之气 ,促进面神经麻痹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本人自 1 993年~ 2 0 0 0年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 8例 ,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 8例门诊患者中男 1 2例 ,女 1 6例 ,年龄2 4~ 6 6岁不等。病程 1~ 7天为 2 3例 ,8~ 1 5天为 4例 ,1个月为 1例 ,患者均由神经科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 ,常规消毒 ,阳白透鱼腰 ,丝竹空透鱼腰、四白、下关 ,地仓透颊车、风池、翳风、水沟、合谷、太冲 ,每次选用 6~ 7穴 ,交替使用 ,得气后留针 3 0min ,每日 1次 ,1 0次为 1疗程。3 治疗结果  以患侧眼睑闭合正常 ,口角不再歪向一侧 ,表情自如…  相似文献   

15.
<正> 1990~1992年笔者在尼日尔援外工作期间,采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效果较好,现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8例中尼日尔籍36人,阿拉伯人2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1岁,其中,10岁内4例,10~20岁9例,30~40岁8例,40~60岁10例;病程最长12周,最短2天。 2 临床表现发病突然,初期见耳后疼痛,继见面部表情肌发紧,纵缓不收,致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平坦,嘴角向健侧歪斜,口角流涎。部份病人有耳后颜面部疼痛,味觉减退,听力障碍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由克举 《河南中医》2008,28(1):64-64
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8例,针刺主穴,取患侧,配穴健患侧交替,平补平泻法,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同时嘱患者口服中药汤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2个疗程,结果有效率为100%,提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本病,可加强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门会萍 《河北中医》2002,24(7):532-532
1997~2000年,笔者运用针刺配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朵雄  任培荣  赵斌 《西部中医药》2006,19(11):23-24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位、病因以及针刺治疗的疗效.方法:通过3 26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病史、分型来确定病位、病因,并进行针刺治疗,运用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功能分级统计治疗结果,分析比较年龄、病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痊愈2 180例,占66.7%,总有效率98%.年龄与疗效比较,20岁以下、50岁以上2组痊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正确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位和病因是确保针刺效果的关键,病程越长疗效越差,年龄越大疗效也越差.  相似文献   

19.
傅如华  王彤  张惠如 《河北中医》2006,28(8):581-58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又称为口眼歪斜,是由于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面以致肌肉松缓不收而发。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而致病,2004-03~2006-0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