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肠道T细胞淋巴瘤(ITCL)中EB病毒(EBV)潜伏感染的状态,其亚型的感染情况,基因产物表达与EBV阳性细胞的性质。方法采用PCR检测42例ITCL中的不同EBV亚型的核抗原基因(EBNA-3C),并对其扩增产的行DNA序列分析。运用EBER1/2-RNA原位杂交证实EBV潜伏感染,IHC/ISH双重染色技术判断EBV阳性细胞性质。免疫组化检测EBV基因产物(LMP-1,EBNA-2)的表达。结果 42例ITCL中EBV的阳性率为97.6%,以A型EBV感染居多(32/38例,84.2%),B型为2/38例(5.3%),混合型为4/38例(10.5%)。EBNA-3C基因的PCR产物DNA序列中存在个别碱基的缺失和插入.EBER1/2的检出率为85.7%。EBER1/2阳性细胞同时表达CD45RO和TIA-1,且表达CD4,CD8及CD56的肿瘤细胞呈EBER1/2阳性。16/42例ITCL(38.1%)表达LMP-1。ITCL中EBV的潜伏感染模式多为I型(24/42,66.7%),Ⅱ型次之(12/42,33.4%)。结论 在我国,ITCL中存在高水平的EBV潜伏感染,且多为A型EBV感染,感染模式为Ⅰ型和Ⅱ型。部分ITCL可能与鼻NK/T细胞淋巴瘤属于同一疾病谱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上呼吸道病变组织中的EB病毒(EBV)感染情况在韦格纳肉芽肿病(WG)和鼻T/NK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提取11例WG、16例鼻T/NK细胞淋巴瘤和15例慢性鼻窦炎或鼻腔息肉患者的上呼吸道病变活检组织石蜡包埋标本的DNA,应用PCR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EBV—DNA。结果:各组的EBV—DNA阳性率分别为:WG组10.0%,鼻T/NK细胞淋巴瘤组60.0%,慢性鼻窦炎或鼻腔息肉组9.1%。WG组和鼻T/NK细胞淋巴瘤组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WG与EBV感染无关,检测上呼吸道病变组织的EBV—DNA有助于鉴别诊断WG和鼻T/NK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刘飞 《山东医药》2011,51(50):97-98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病毒(EBV)DNA水平与癌组织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EBV DNA拷贝数及鼻咽癌组织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本组患者外周血EBV DNA检出率为86.5%(19/22)、中位数为2200拷贝/μl,癌组织细胞凋亡率为33.27%±13.46%;EBV DNA阳性鼻咽癌患者癌细胞凋亡率为35.93%±12.42%,EBV DNA阴性患者为16.47%±4.83%,两者比较,P〈0.05;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 DNA拷贝数与癌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517,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 DNA水平与肿瘤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早期认为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一种嗜B细胞性病毒,是B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LPD)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Burkitt淋巴瘤等的重要发病因素。近年来发现EBV也可感染T细胞、NK细胞,EBV相关性T/NK细胞性LPD包括慢性活化EBV感染、EBV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EB病毒(EBV)感染者中发生肝脏损伤和未发生肝脏损伤患者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功能的差异。方法入组45例EBV感染者, 28例发生肝脏损伤,17例未发生肝脏损伤。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纯化CD4+T细胞和CD8+T细胞, 使用重组EBV核心抗原2(EBNA2)刺激培养96 h。细胞技术试剂盒法检测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CD8+T细胞分泌毒性分子水平, 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4+T细胞亚群转录因子mRNA水平和CD8+T细胞中毒性分子mRNA水平, 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中免疫检查点分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结果重组EBNA2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在EBV感染无肝脏损伤组和EBV感染致肝脏损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组EBNA2刺激后CD4+T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比例和转录因子mRNA水平在EBV感染无肝脏损伤组和EBV感染致肝脏损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是最早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研究发现,霍奇金淋巴瘤、部分B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等在内的多种淋巴瘤的发生与EBV感染有关。本文就EBV与淋巴瘤的关系、致病机制、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EB病毒(EBV)是人类疱疹病毒科γ亚科的DNA病毒,也是惟一引起人类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有嗜B淋巴细胞特性,90%~95%的成人有血清学感染证据.老年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又称为年龄相关EBV阳性B细胞增生性疾病,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类型,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无任何免疫缺陷或曾患淋巴瘤的老年患者.2008年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中,老年EBV阳性DLBCL作为新的类型被单独列出[1].Oyama等[2]检测到DLBCL患者中存在EBV,并发现患病人群年龄较高,无免疫缺陷性疾病,认为年龄相关的免疫系统恶化可与和EBV阳性DLBCL中B淋巴细胞增殖紊乱相关.老年EBV阳性DLBCL亚洲国家发病率为8% ~ 10%、西方国家为1% ~3%[3],临床过程为进展性疾病,预后不良.EBV感染可能是本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现对EBV感染DLBCL的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R-CHOP治疗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了PUBMED(1994-04~2017-04)、CNKI(1994-04~2017-04)、Cochrane library(1994-04~2017-04)、Wan Fang Data(1996-12~2017-04)公开发表的关于R-CHOP治疗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文献,按照Cochrane质量评价系统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应用Rev Man 5. 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队列研究,其中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40例,EBV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 8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总生存期(HR=3. 24,95%CI=1. 88~5. 58,P 0. 0001)、无病生存期(HR=1. 83,95%CI=1. 44~3. 25,P=0. 0002)均差于EBV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结论在以美罗华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时代,EBV阳性仍是患者的主要不良预后因素。R-CHOP治疗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欠佳。EBV可能参与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鼻咽癌C666-1细胞中EB病毒(EBV)所编码的44个miRNA的表达情况(即BART、BHRT家族的表达情况)及BART-15对EBV的即刻早期基因(BZLF-1)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C666-1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提取RNA,采用polyA加尾PCR法对EBV miRNA进行扩增,观察BHRF和BART家族的表达情况。将BART-15抑制剂转染C666-1细胞,转染成功后,用real-time PCR法检测BZLF-1的表达。结果在EBV编码的44个miRNA中,BHRF家族的表达普遍低于BART家族。BART-15抑制剂转染C666-1细胞后,转染率为77.0%,BART-15的表达降低了87%。抑制C666-1细胞中BART-15的表达后,BZLF-1的表达增高了2.54倍。结论鼻咽癌C666-1细胞中EBV的miRNA表达谱存在家族性差异,其中的BART-15可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EBV的BZLF-1,影响EBV的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相关胃癌中EB病毒编码基因与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EB病毒(EBV)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但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了,EBV相关胃癌(EBVaGC)中EBV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成为致癌机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EBVaGC和各种临床指标与之匹配的EBV阴性胃癌(EBVnGC)作为研究对象,检测EBV相关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以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EBV感染人胃上皮细胞GES-1中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的人胃上皮细胞系GE-1c-mye基因表达状况,探讨c-mye基因在EBV相关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携带新霉素抗性(NEO^r)基因的重组EBV产生细胞系Akata1061以密切接触法感染人胃上皮细胞系GES-1,经有限稀释法克隆和G418筛选获得感染和转染细胞克隆,用pcDNA3空载体质粒转染的人胃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作对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ICC)法测定EBNAl和c-myc蛋白以鉴定EBV感染细胞克隆及c-mye基因的表达。结果EBV感染的细胞克隆经Icc法检测EBNAI阳性,c-mye蛋白阳性;对照细胞均为阴性。结论EBV感染可使人胃上皮细胞c-mye蛋白表达增高,EBV对人胃上皮细胞的转化作用可能与c-mye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与淋巴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彧  于力 《山东医药》2007,47(32):152-154
EB病毒(EBV)是已知的8个人类疱疹病毒之一,属于疱疹病毒中的γ亚科,主要存在两种基因型:EBV-1和EBV-2,通过唾液的接触在人群中传播,也有报道称可以经输血和性活动传播。大多数人最初在孩童时感染EBV,多为潜伏感染,并且终生携带而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彻底清除。某些情况下,如机体免疫力下降,EBV可生长转化,在病毒编码蛋白和机体细胞蛋白间产生复杂的变化,可引起多种疾病和肿瘤,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鼻咽癌等;其中由EBV引起霍奇金淋巴瘤及T、B细胞淋巴瘤已被公认,本文就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与EBV相关性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非嗜肝病毒如Epstein-Barr病毒(E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具有感染-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及EBV相关肿瘤等多种疾病。EBV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论是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或是相关并发症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CAEBV可以诱发慢性活动性EBV肝炎(CAEBVH),甚至出现肝衰竭,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识别诊断及多学科协作治疗CAEBVH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文章将就CAEBVH的诊断、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规范治疗CAEBVH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国全 《内科》2008,3(2):240-243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一种人类r-疱疹病毒,也是最早被识别的人类肿瘤病毒,它与许多淋巴增生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恶性肿瘤如伯基特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鼻咽瘤等的病病有关。它是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双链DNA病毒,EBV感染人群后通常在人体内终身潜伏,亦可导致感染的宿主细胞不断发生恶性转化,形成肿瘤。已证实EBV与Burking淋巴瘤(BL)、肺癌、胃癌和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EBV不仅与上述肿瘤的发生相关,同时也与潜伏感染基因有关,其中潜伏膜蛋白1(1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并诱导B细胞转化,如纤维母细胞系癌基因转化。LMP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的作用,目前被证实有促进细胞转化甚至恶变的性质。但是LMP1是唯一被发现的EBV相关的B细胞恶性肿瘤产生的EBV编码蛋白,  相似文献   

15.
结缔组织病发病机制复杂,可有多脏器受累。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全世界较为常见的一种疱疹病毒。结缔组织病与EBV之间的关联,不仅在于EBV参与结缔组织病发病,还存在EBV感染及EBV相关疾病临床表现与结缔组织病混淆的情况。本文以三种结缔组织病为例,即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对EBV在结缔组织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EBV感染及EBV相关疾病诱发、模拟、并发结缔组织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EBV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脊髓神经炎和神经炎。EBV引起的神经障碍可表现为眼肌麻痹、腰骶神经丛病以及感觉或自主性神经障碍。历史上,神经性疾病与病毒的相关性可通过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滴度的阳性、后期在CSF中或两者都存在EBV DNA和抗体而得到提示。  相似文献   

17.
张妙心  周琦 《山东医药》2022,62(1):98-101
Epstein-Barr病毒(EBV)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DNA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GC)约占所有胃癌总数的8.7%.自1990年有学者首次在胃癌组织中检测到EBV后,EBV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目前认为,EBVaGC的发病机制可能是EBV在伴有癌前状态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内建立异常潜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 EB 病毒(EBV)抗体及 EBV DNA 的影响因素及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4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EBV 抗体及 DNA 检查结果,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对 EBV 抗体及 EBV DNA 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多个独立样本间比较使用 Kruskal -Wallis H 检验,独立样本间两两比较使用 Mann -Whitney U 检验。结果血清 EBV DNA(r =0.169~0.693,P <0.05)、EBV -VCA -IgM(r =0.153~0.434,P <0.05)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ALT、AST、ALP、GGT、白细胞(WBC)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并且两者也呈正相关(r =0.434,P =0.00);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与血清EBV DNA、EBV -VCA -IgM、AST、ALP、WBC 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 =0.207~0.693,P <0.05)。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率70.6%(101/143),血清 EBV DNA 阳性率32.2%(46/143)。EBV -VCA -IgM阳性率22.4%(32/143),22.5%(25/111)的 EBV-VCA -IgM阴性患者血清 EBV DNA 阳性。血清 EBV DNA 阳性患者 EBV -VCA -IgM阳性率(21/46,45.7%)明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者(29/10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 <0.01)。结论血清 EBV DNA 和 EBV -VCA -IgM有较强的关联性,并且前者的阳性率高于后者,更有助于 EBV 感染的早期诊断,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可提高 EBV 现症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CAEBV)、多种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相关恶性肿瘤的病原体。CAEBV属于EBV阳性T细胞或NK细胞增生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法有限,预后差。本文就CAEBV发病中相关基因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AEBV的进一步研究和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组以良性巨噬细胞增生、活化及吞噬血细胞现象的一类综合征。EB病毒(EBV)引起的称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噬血综合征(EBV—HLH)。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收治EBV—HLH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