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喘证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临床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喘脱。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喘证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阐述甚详,并独具见解,现详述于下。 1 虚喘多因肝肾虚历代论喘之病机,其虚者多责之于肺肾两脏,如《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喘》中亦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然张锡纯论喘之虚证,多重肝肾两脏。  相似文献   

2.
1 概论 喘证是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北方寒冷地带的常见症症,亦是老年性多发病之一。2 老年性喘证的症因病理特点 喘证在临床上有虚喘、实喘之划分,故把由于外邪侵袭、痰浊壅盛、情志不遂等原因所导致的肺失宣降、气逆不畅、肺气上逆而为实喘,其责在肺,盖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而肺又为“娇脏”所致;把由于精气内夺,肺气虚弱而致。肺失肃降、肾失摄纳、气不归根而呼多吸少者划分虚喘,其责在肺、肾两脏、乃由于“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缘故。  相似文献   

3.
张景岳为明末著名医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景岳全书》上承《黄帝内经》,下引诸家,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有创新。通过研读《景岳全书》中关于喘证的相关篇章,总结发掘张景岳喘证学术思想,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张景岳将喘证分为虚喘与实喘两类,认为虚喘责之于肾,实喘责之于肺;虚喘本由元气虚衰,治疗以补益固摄纳气平喘为主,实喘本由邪实在肺,治疗以散邪平喘为主。  相似文献   

4.
喘证验案     
喘证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前人把喘证分为虚实两大纲,以在表为实,在里为虚,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张景岳认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本文谨录治  相似文献   

5.
喘证有实喘与虚喘之分,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治喘之要,与实喘相比,虚喘迁延反复,证治更为棘手。《临证指南医案·喘门》中共记载了喘证病案20例,其中虚喘占2/3,虚喘常发,且辨治复杂。叶氏从虚喘病因责之于肾入手,围绕肾之虚耗导致肾不纳气、肾不化水之主证,以扶正培本、温补摄纳为法度,方药加减运用灵活,层次轻重之间,展现了其独出机抒、治病求本的虚喘证治经验。  相似文献   

6.
王文鼎治疗哮喘经验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代名中医王文鼎(1894~1979),一生精勤治学,孜孜于辨证论治,积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现将先师治疗哮喘的经验整辑如次,以飨读者。哮喘有新、久、虚、实之分。新喘、实喘责之于肺,有邪即为实;久喘、虚喘责之于肾,无邪为虚。初起多系感寒而发,急则当治其标。对脉促数而喘者,轻则半夏厚朴汤加减,重则越婢术夏汤增损(麻黄、生石  相似文献   

7.
咳喘从肝治     
治疗咳喘,前人多以虚实论治,邪实者多从风痰立论,责之于肺,正虚者多以气不摄纳为宗,责之于肾。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咳喘与肝有关。《素问·经脉别论篇》说“喘出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肝  相似文献   

8.
咳嗽与喘证临床颇为多见,其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对于喘证,张景岳认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而咳喘日久,则又多为虚实挟杂之证,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  相似文献   

9.
喘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证之一,临床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力特征.导致喘证的病因甚多,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但概括起来,其病机皆为气机升降出人失其常度所致.喘证有虚实寒热之异,但治当首分虚实.张景岳曰:"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故一般初起多为实喘,其病位主要在肺,治以祛邪为主;如延误治疗,致病邪羁留,久喘伤肺,又可波及脾肾而由实转虚,其病位主要在肾,治以培补摄肾为主,但临床有寒、热、饮、痰、郁等不同.又多虚实兼挟为病,故其治法又因此而异.  相似文献   

10.
正喘证多是由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肺弱所致,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严重时喘促持续不解,甚则发为喘脱[1]。现临床上治疗喘证多从实虚两端入手,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素问·咳论》中早就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实际上"喘不离于肺,亦不独于肺"。《难经》也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将五脏与呼吸之间  相似文献   

11.
咳喘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基本的症状。咳分新久,新咳多属外感,久咳多属内伤。痰的辨治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环节;喘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在肾。喘证日久由肺及肾,故多本虚标实之证。临证之时,当审因论治,并兼顾他脏。对于慢性咳喘,平时扶正治本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咳喘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基本的症状。咳分新久,新咳多属外感,久咳多属内伤。痰的辨治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环节;喘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在肾。喘证日久由肺及肾,故多本虚标实之证。临证之时,当审因论治,并兼顾他脏。对于慢性咳喘,平时扶正治本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喘证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喘证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该病是一种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证的病证,尤以吸气困难为著。喘证作为一类肺系疾病,在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按照喘证论治。在中医学中喘证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病变主脏在肾,总因久病及肾,肺肾亏损所致;实证病变的主要脏腑在肺,亦涉及肝、脾、心等多脏。刘建秋教授认为实喘的根本病机在于气机升降失调;而肝主气机,肺为气主;肝与肺共同调治周身气机,故肝肺与本病关系密切。刘建秋教授认为,实喘多在肺,邪气郁肺,在治疗时应该重在祛邪利气;祛邪即为祛除病因,利气实为疏肝气,利肺气。文章基于“左肝右肺说”从肝与肺之关系失调论述实喘之病机,探讨通过疏肝理气之法调畅气机,以达到喘消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喘证虽病因复杂,但历代古籍将其概括起来不外乎为虚实两大类。实喘在肺,多由外感邪气、痰浊壅盛、肝郁气逆导致肺气宣降失职,肺气上逆,壅阻气道而发。虚喘责之肺、肾两脏,久病肺虚,阴精耗损,不能下荫于肾,肾精不足,导致肺肾出纳失常,气短而喘;虚喘严重时可累及心脏,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主调节治理心脉的运行,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肺肾俱虚日久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气血无力,出现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补肺汤出自《云岐子保命集》卷下,药物组成:  相似文献   

15.
于志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方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中医药大学于志强教授擅长治疗高血压病,他认为临床上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实责之于肝,多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虚责之于肾,肾精不足。治疗上本着急则苦辛酸降以治标,缓则甘咸滋阴以治本的原则,实证重在治肝,虚证重在治肾。创立了降压护心煎I号、降压护心煎Ⅱ号分治实证与虚证高血压病,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珍  杨旭红 《光明中医》2016,(4):459-460
目的总结多数医家对癫痫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搜集相关名医治疗癫痫的文章,总结其治法精要。结果共搜集20篇相关文献,对其中相关6篇文献进行总结。结论癫痫的中医辨治从病因论多为风、火、痰,从脏腑论治,风、火多责之于心、肝、肾,痰多责之于脾、肺。癫痫属本虚标实,本虚者责之于脏腑亏虚,标实者责之于风、火、痰。本虚者补脏腑之虚,多以补益肝肾、健脾,标实者祛风、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17.
明辨虚实,治分急缓:一般而言。儿童以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多属实证。而缓解期多属虚证,故其治疗无非虚实两端。正如古人所云:“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姜先生认为:哮喘证有寒热虚实不同,治之先后方法各异,虚实中夹寒热,寒热中有虚实,治喘需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挫其势。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故急性发作期以祛邪治标,缓解期则以补虚治本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8.
虚喘以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为主要特征。大多由于脏腑虚衰,影响于肺而成。而主要病理变化在肺、脾、胃、肾。虚喘不同于实喘,由于脏腑虚弱,元气大伤,又“喘而气损之”,所以虚喘一发多为重症危候,治疗时单纯降逆气往往效果不甚明显。这是因为一则虚喘之势非重镇不能收敛,二则不补虚已降之气无所归附,因此必须镇摄以治标,补虚  相似文献   

19.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喘咳”、“哮喘”及“痰饮”范畴,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表现,本病在春秋二季的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中医多认为其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脾、肾不足,痰饮内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其病机多属风寒束肺,痰涎壅盛,肺失宣降.在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当攻邪以治其标,并辨其寒热而施治;病久兼虚的,应适当兼顾;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以固其本.而近年来,内病外治这一古老而义新型的治疗方法,正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小儿喘支)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述韩明向教授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实喘病位多在肺,治当祛邪为主;虚喘病位在肺,多与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上肺脾气虚之喘证运用培土生金之法;肺肾两虚之喘证,在治肺肾的基础加温补肾阳、纳气平喘之药,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