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1-2],临床较为少见.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我院收治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有腹部包块、背部疼痛或双下肢水肿,其余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均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均行手术治疗,复发7例,12例存活5年以上.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定位诊断明确,定性诊断困难,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个月前发现右下腹部包块伴胀痛,近期加重伴血压升高入院。B超检查;右下腹居髂窝处探及大小约5.7cm×5.2cn,边界清楚,实质回声物,压迫膀胱右前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 GN)的影像表现,并分析其强化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7例腹膜后GN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37例全部接受CT平扫,其中2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37例腹膜后GN中,病灶位于右侧者23例,位于左侧者1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19例,不规则形18例。 CT平扫26例34个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11例17个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结论腹膜后G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及强化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及其肝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手术病理证实3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复习病理基础和文献资料,分析探讨肿瘤原发灶、肝转移灶CT特点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影像表现主要是不规则或圆形软组织肿块,部分或全部边缘模糊,中心囊变。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延迟性强化,肝转移灶出现类似延迟性等密度充填。结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CT表现特点为巨大占位性肿块,中心囊变呈液性密度,周缘性环状延迟性强化,具有血管受侵倾向,肝转移瘤可以出现于原发灶相同类型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标准均经常规处理,HE染色和S—P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肿瘤位于腹膜后椎旁4例.椎体1例.瘤细胞排成实体团、索状、间质富含血窦。瘤细胞似上皮样.胞浆丰富,含有红染的颗粒或呈空泡状。核浓染.大小不等,可有巨核及多核巨细胞出现。免疫组化.CaG( )、S-100( )、NSE( )。结论瘤组织结构颇似颈A体瘤与肾细胞癌等有某些相似之处,需用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曲鉴别。本瘤的良恶性单凭肿瘤的组织形态很难判断.而一般以复发及转移作为诊断恶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张旭升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08-2109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例,分析其影像表现,6例行平扫及增强检查,一例仅行平扫检查。结果: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畸胎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结论:掌握腹膜后区的正常解剖结构,能提高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结合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等,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1 病案摘要患者女 ,2 7岁 ,因多汗、阵发性心悸伴血压升高 1年于2 0 0 4年 3月 10日入院。腹部 MRI提示 :右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拟诊嗜铬细胞瘤收住院。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于 16 0~2 6 0 mm Hg,VMA显著高于正常 ,测定值为 173.5μmmol/ 2 4 h尿 (正常值范围 15 .7~ 88.5μmmol/ 2 4 h尿 )。 3月 1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肿块位于腔静脉及腹主动脉间 ,大小约 3.5 cm× 3.5 cm,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 ,触之血压有轻度升高 ,未浸润周围器官 ,双侧肾上腺正常 ,肿块周围淋巴结未发现肿大。术中钳夹肿块下极血管时血压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博茨瓦纳仰佳硅医院临床及病理检验证实的13例腹膜假性黏液瘤患者腹部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为腹膜间隙多发的复杂性囊性肿块,其CT值高于水,增强后边缘强化。所有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内脏组织受挤压,其中6例肝脏或脾脏边缘扇形压迹为其特征性表现,3例部分边缘可见钙化,并可表现网膜受累增厚、肠系膜及腹膜浸润性改变。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对其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脂肪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确诊的腹膜后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7例中,5例定位明确,2例定位困难;6例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40~- 120Hu,并央杂纤细条索状、条片状稍高密度影,1例病灶内见小斑片状钙化影。4例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片状强化,3例病灶内增强后可见点状、条状血管影。结论腹膜后脂肪瘤大多具有典型的CT表现,大部分情况下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2例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FNH病灶均呈单发结节或分叶状肿块,肿瘤直径2.1~7.5cm,平均4.7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其中8例病灶中央有星芒状更低密度区,4例病灶直径平均大于5.2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0例病灶明显强化,密度高于肝实质,2例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均无强化;静脉期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9例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3例低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下降,7例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5例低于肝实质,7例显示中央斑痕,6例延迟强化。结论典型FNH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点,其中央星状斑痕为其主要影像学特点,螺旋CT增强显示中央斑痕征是诊断FNH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股骨颈疝窝的X线及CT表现并比较二者对本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40例骨盆、髋关节平片及髋关节CT发现的26例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X线平片上表现为股骨颈中轴线或其外上方的类圆形伴有硬化边的透亮区,22例(含16例平片异常者)CT均表现为股骨颈前方皮质下类圆形骨质缺损,大部分可见与病灶相通的局部皮质裂隙状缺损,内为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灶(或)液体密度,边缘清楚伴有硬化缘,其中1例X线平片表现不明显。结论 CT能显示股骨颈疝窝的内部细节,大部分病灶具有特征性表现,比X线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CT在肠套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肠套叠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6例肠套叠中,小肠套叠6例,结肠套叠7例,回盲部套叠3例,本组13例可见"靶征",9例同时可见"彗星尾征",3例可见"双肠管征",6例肠壁增厚,4例不全梗阻,4例可见腹水。结论 CT在诊断肠套叠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脊柱结核的CT 影像表现.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31 例的多层螺旋CT 表现.结果 椎骨的溶骨性、虫蚀样、斑片状碎骨片样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硬化,椎旁软组织中见砂粒状钙化寒性脓肿的形成,椎间隙变窄,累及椎管,韧带下型等是脊柱结核的常见影像学表现.结论 脊柱结核CT 诊断优于X 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和CT资料9例,对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本组9例13个病灶中平扫呈高密度10个,等密度2个,低密度1个,未见脂肪及钙化影,增强扫描9个呈均匀强化、延迟强化。结论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这些表现,对提高诊断水平有相当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单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排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31例患者,采用单层螺旋 CT 行薄层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利用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mm 的轴面重建,比较层厚3mm 和1mm 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CTPA 可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完全阻塞)以及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肺梗塞等)。1mm 有效层厚图像对段、亚段肺动脉内血栓的显示高于3mm 有效层厚图像(P<0.05)。结论单层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MSCT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15例患者做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心脏分段重建算法,选择0.5s螺旋扫描。在9个R-Rinterval上进行冠状动脉CT图像重建。结果15例患者的230个冠状动脉节段(内径>2mm)中,213个节段(91%)在70%R-Rinterval上显示最好,15(6.4)、9(3.8%)和3(1.3%)个节段分别在80%、40%和50%R-Rinterval上显示最好。结论冠状动脉通常在心动周期R波后70%R-Rinterval上显示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