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科1987年以来共收治4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例 ,均为男性。年龄13~48岁 ,平均30岁。3例因腹部包块 ,1例因B超发现腹膜后肿块就诊 ,均不伴有腹痛 ,其中2例伴发热 ,1例伴腹胀、纳差。病程10天~2年。查体均于腹部扪及柔韧之肿块 ,B超检查显示腹部囊性包块。术前仅1例诊断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 ,其余3例分别诊断为腹膜后恶性肿瘤、肠梗阻和膀胱巨大憩室。4例均手术治疗 ,其中2例源于肠系膜 ,1例来自腹膜后 ,1例来源于脾脏。囊肿大小分别为10cm×10cm×11cm、30cm×30cm×24cm、10cm×10cm×8cm、20cm×25cm×18cm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及CT影像资料,13例患者均进行腹部、颈部CT扫描和三维重建,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及供血动脉关系。结果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5例,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软组织肿块,边界清。直径5cm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块密度不均,内坏死、囊变区多见,1例病灶见散在颗粒样钙化,1例合并脑出血,1例术后复发肝脾、腰椎转移。图像重建肿瘤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64排螺旋CT检查有助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以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4例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6例位于腹膜后,CT扫描表现为低密度、不均匀,并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其中延迟期出现高峰的有4例,门脉期或动脉期出现高峰的有12例;8例位于膀胱,表现为稍长T1等T2或均匀等密度信号,动脉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有显著强化,而门脉期和延迟期则缓缓减弱;未见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于腹膜后,亦有小部分发生于膀胱,术前进行CT或MRI扫描,结合患者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对于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1 病案摘要患者女,6 2岁。于1995年初反复出现咳嗽,偶有咯血,X线胸片示右下肺有一1cm×1cm×1cm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整,无分叶和毛刺征。于1998年2月复摄X线胸片示肿块有所增大,后行纤支镜检查示:右下背段支开口见息肉样肿物阻塞,表面光滑,大小约1.5 cm×1.6 cm×1.2 cm。活检病理为:副神经节瘤。诊断为:右肺下叶背段支副神经节瘤。因故未行治疗。2 0 0 3年4月胸部CT检查示肿块增大至4 .4 cm×4 .5 cm×3cm,上部边缘较光滑,下部边缘不规则;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于2 0 0 3年8月转解放军福州总医院放疗科,入院后复查CT示右肺肿块约6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有腹部包块、背部疼痛或双下肢水肿,其余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均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均行手术治疗,复发7例,12例存活5年以上.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定位诊断明确,定性诊断困难,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及CT影像特征,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例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文献。结果2例病人,女性,12岁和21岁,临床均以偶然发现上腹部肿块就诊,病变部位均发生于胰头部。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大小分别约6.1cm×5.2cm×1.5cm及11.8cm×8.2cm×12.0cm,病变邻近结构受压移位。结论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具有一定的X线影像特异征象,仔细分析这些征象,能改进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结果2例节细胞神经瘤位于肾上腺,3例节细胞神经瘤位于腹膜后。1例为偶然发现结节状密度均匀软组织,三年后明显增大呈现蟹足样生长方式,另4例为囊实性密度肿块。在增强cT中,5例均为明显延时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较为典型CT表现为蟹足样生长方式,CT增强呈现进行性的延时强化。  相似文献   

8.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1-2],临床较为少见.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我院收治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彦荣  吴文新 《河北医药》2005,27(6):464-464
患者,男,52岁。常规查体时发现腹膜后肿物,无任何不适。查体:血压14090mmHg,腹平软,肝脾未及,右肾下级可触及,腹部未及肿物。B超示右腹膜后实质性占位,10cm×9cm大小,右肾上腺肿瘤的可能。CT示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测肾上腺功能:24h尿儿茶酚胺、17羟、17酮类固醇、血浆氢化可的松及糖耐量试验均正常。初步诊断为肾上腺肿瘤。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肾上腺,大小是8cm×6cm×5cm,包膜完整,与周围粘连较轻,完整切除肿瘤。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切面呈实性、红色,质地软。镜下见瘤组织呈巢状、小梁状分布,瘤细胞胞浆丰富,富含嗜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表现。方法复习近年来收集的3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均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3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均单发,其中左侧2例,右侧1例,肿瘤体积2.1 cm×2.4 cm×2.8 cm~11.5 cm×13.6 cm×15.1 cm,CT平扫1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2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内有坏死、囊性变,平均CT值20~46 Hu,增强表现形式轻度至明显强化,肿瘤实质部分较为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 CT显示肾上腺区肿瘤包膜完整、瘤体内部囊性变、渐进性强化,为临床医师诊断肾上腺神经鞘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 GN)的影像表现,并分析其强化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7例腹膜后GN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37例全部接受CT平扫,其中2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37例腹膜后GN中,病灶位于右侧者23例,位于左侧者1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19例,不规则形18例。 CT平扫26例34个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11例17个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结论腹膜后G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及强化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沈磊  王俭  袁家长 《安徽医药》2012,16(5):634-636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CT、MRI及PET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CT、MRI及PET影像资料。结果 CT、MRI及PET影像,9例IRF患者均表现为腹主动脉周围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灶,伴周围脏器受压。所有患者均出现一侧或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PET上FDG摄取异常增高。结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F)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MRI及PE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区两个医疗单位自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共28例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27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确诊27例,其中23例表现为囊性型包块的CT表现为与临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性病变。CT值在30-50Hu。囊壁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偶伴囊内出血时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灶,出血伴液化后不强化。3例表现为囊实性包块CT表现为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实性病变,具有囊性肿物的大部分CT表现。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实实性肿物质,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偶伴出血,但此2例其中有1例术前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病理为腹壁纤维瘤。结论 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且诊断迅速、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靠、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多层螺旋CT(MSCT)是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确切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为腺性膀胱炎的CT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CT显示9例腺性膀胱炎病变中,位于膀胱三角区5例,右前壁1例,左后壁2例,弥漫性病变1例。 CT表现为肿块型8例,病变范围局限(部分病灶可伴有囊性变),仅1例表现为膀胱壁的较广泛增厚。病灶增强前后CT值分别为14.0~45.0 HU、25.0~62.0 HU。结论对腺性膀胱炎CT检查敏感性较高,有一定的特征性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有x线摄片,其中5例接受CT检查,2例接受MR检查。结果14例患者共检出16个病灶,其中髋臼9个,月骨3个,腕舟骨、肱骨头、股骨头、胫骨远端各1个。16个病灶的X线表现为临近关节面单房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伴薄层硬化边。5例6个病灶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骨质破坏,边界清楚,边缘有硬化,病灶中心CT值38HU左右。2例2个病灶在MR表现为长T1、长12信号,其周围可见较薄的长T1、短他信号边缘。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观察病变形态特征、病灶密度及强化形式,伴发结石或钙化以及肾周受累情况。结果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发生于左侧,2例发生于右侧。弥漫型累及全肾,肾影增大,肾盂肾盏扩大积液,肾实质内多发囊实性占位,病变分界不清,向肾外扩展,肾周间隙模糊,肾筋膜增厚并累及腰大肌,腹壁脓肿形成;局灶型表现为肾实质内局限性占位,病灶区呈略低密度灶,增强后边界清晰,病灶内见环形强化,而略低密度灶者强化较明显,但仍低于肾实质。术前误诊为肾脓肿3例,肾癌2例,肾结核1例,肾结石合并肾积水1例。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征象,术前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黏液腺癌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7例肠道黏液腺癌中的lO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多出现腹痛、腹胀以及血便等症状,经CT扫描检查后,发现发病部位位于结肠的患者共有7例,位于直肠的有2例,位于盲升结肠的有1例;肠壁囊实性增厚7例,伴肠腔内囊实性肿块3例,有1例患者还出现了肠腔外囊性肿块。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初步的诊断结果均相符合,没有出现误诊的现象。结论对于疑似肠道黏液腺癌的患者,进行CT扫面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患者的肠道具体状况,如患病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等,对于病情的诊断以及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