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预后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血液透析,研究组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比两组患者心脑血管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透析中心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和低通量透析2组,治疗3个月,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稳态模式评估法评价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Kt/V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高通量组的HOMA-IR、IL-6、PTH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低通量组的HOMA-IR、IL-6、PT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透析较低通量透析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张露  孙伟  华建武  陶静 《临床荟萃》2014,29(12):1375-1378
目的 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6例死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主要死亡病因为心血管事件15例(41.7%),脑血管意外7例(19.4%),感染7例(19.4%),上消化道出血3例(8.3%),恶性肿瘤2例(5.6%),原因不明2例(5.6%).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相比,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5.5%(10/22) vs 7.1%(1/14)(P<0.05)、充血性心力衰竭54.6%(12/22) vs 14.3%(2/14)(P<0.05)、左心室肥厚50.0%(11/22) vs14.3%(2/14)(P<0.05)的比例较高,而血白蛋白的水平较低(31.9 g/L vs 36.3 g/L,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透析前充血性心力衰竭史、左心室肥厚可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感染.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预防和干预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等并发症,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早期和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080-1081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诊治的慢性肾病患者中抽取4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法予以分组,高通量组(n=22)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疗法,低通量组(n=22)则采取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变化以及干体重增加率。高通量组治疗后的BUN、Scr、Hb水平均优于低通量组(均P0.01);高通量组干体重增加率是81.8%,高于低通量组的59.1%(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并增加其干体重,改善其整体健康状态,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将其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照组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的皮肤瘙痒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TH、β2-MG、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Ca、P、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可以清除炎症因子以及中大分子毒素,从而改善其皮肤瘙痒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治疗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等分为高通量组和低通量组,高通量组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低通量组应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钾(K+)、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后Scr,BUN,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组在透析治疗后β2-MG,IPTH水平低于低通量组(P<0.05),Hb高于低通量组(P<0.05)。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低血压、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好。结论: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如β2-MG、IPTH等,减少透析的慢性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高通量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完成6个月血液透析治疗的62例尿毒症患者,将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A组,将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B组。比较两组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磷水平、透析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透析6个月后,两组β2-MG、血磷水平均低于透析前,且A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低通量血液透析模式,尿毒症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模式能有效清除β2-MG及血磷,透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炎症与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高通量透析组(HFHD组)和低通量透析组(LFHD组),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SOD、GSHPx、IL-6、TNF-α、hs-CRP无统计学差异。经过6个月治疗后,HFHD组血清SOD和GSHPx水平显著上升,IL-6、TNF-α、hs-CRP明显下降,与LFH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HFHD可以改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如何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以减少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及皮肤瘙痒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19例.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观察1年;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磷、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素;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的变化,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肌酐下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磷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高通量透析组均高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两组Kt/V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1年后高通量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减轻(P < 0.05),高通量透析组瘙痒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不仅充分清除小分子毒素,而且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慢性尿毒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82例慢性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前者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后者接受常规血液透析.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血磷的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肌酐的下降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慢性尿毒症患者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沈晓燕 《妇幼护理》2023,3(2):492-494
目的 本文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时应用临床护理的具体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全面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依从性、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负面心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负面情绪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全面护理,能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和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尿毒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模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模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改善幅度、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在透析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透析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无差别,均未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尿毒症患者血脂水平,提高透析效果,减少尿毒症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管理在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给予系统化护理管理.比较2组患者在病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与高血压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而<3年、1~3年以及3年以上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较高,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针对患者运用系统化护理管理能够显著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技术治疗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2例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分为低通量组及高通量组,分别给予低通量和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金刚烷胺水平的变化情况及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金刚烷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73±0.22)mg/L、(1.75±0.23)mg/L(P〉0.05);但治疗2周后,高通量组血清金刚烷胺水平为(1.55±0.12)mg/L,低于低通量组的(1.67±0.15)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通量组谵语、幻听、记忆力衰退的改善率分别为18%、15%、9%,高通量组的分别为50%、54%和50%,两组上述3种症状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血清金刚烷胺水平,改善患者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5.
郑莉 《全科护理》2021,19(13):1781-1783
目的:探讨高低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清除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行3个月的低通量血液透析后再接受3个月的高通量血液透析,比较两组病人透析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内毒素、营养状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透析后观察组病人血浆内毒素、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后观察组病人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炎症因子及内毒素,从而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利于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通量的血液透析治疗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 N)患者心功能、心肌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8例老年D 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患者46例(A组),同时间段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患者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类疾病。近年来,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新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当中有30%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绝大多数需要接受长期维持性透析治疗,但因糖尿病肾病的特殊性,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均不及其他的血液透析患者。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透析水平,以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魏雪 《临床医学》2022,(6):29-31
目的 分析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天津市东丽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9例行MHD治疗的DN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组,其中A组(发生心血管事件) 42例、B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 67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性别、年龄、MHD治疗时间、活性维生素D3使用情况、MHD通路、血液透析频率、血液透析通量、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情况、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吸烟史等相关资料。结果 A组男性、老年、吸烟、MHD治疗5年及以上、血液透析频率1周2次及以下、透析中发生低血压、钙磷代谢紊乱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P <0.05),A组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3、降压药物、高通量血液透析率均低于B组(P <0.05); 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及以上、吸烟史、MHD治疗时间5年及以上、透析中发生低血压、钙磷代谢紊乱是MHD治疗的DN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透析通量为高通量、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活性维生素D3、血液透析频率≥3次/周、使用降压药物是MHD治疗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的长期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低通量和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持续16周。观察患者血清钙、磷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的变化。结果单次透析后,高通量组患者血清磷和iPTH下降率高于低通量组(P<0.05和P<0.01)。16周后,低通量组患者血清钙、磷及iPTH水平较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高通量组患者血钙水平稳定(P>0.05),血磷及iPTH水平较前下降(P<0.05)且低于低通量组(P<0.01)。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可增加磷的清除、稳定血钙、降低血清PTH水平,改善钙磷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HFHD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及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不同血液透析方法分为对照组(低通量血液透析,52例)和观察组(高通量血液透析,64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