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衣慧  王宗仁  李军昌 《心脏杂志》2012,24(4):535-538
血管的新生和成熟需要经过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周围细胞间相互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近年发现的一个与血管新生与成熟密切相关的家族,包括4个成员,即Ang1、Ang2、Ang3和Ang4,其共同的特异性受体为Tie2。Ang及受体Tie2在生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对新生血管的形成、重构及成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另有研究显示,Ang/Tie2系统也参与了缺血后再灌、肿瘤及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病理性血管的形成过程。研究Ang/Tie2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其在血管新生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血管生成素 1 (angiopoietin 1 ,Ang1 )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Tie2受体表达的影响 ,探讨Ang1基因治疗促进血管生成 ,减少梗死面积的可能机制。方法 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内分别直接注射空载质粒或phAng1质粒 ;分别于术后第 3,7,1 4 ,2 8天取材 ,利用RT PCR技术分析心肌组织内Tie2受体表达 ;免疫组化方法计算血管生成以及肌性小动脉生成数量 ,Masson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Ang1基因治疗组Tie2受体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于术后 7天达到高峰 ,2 8天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 7,1 4和 2 8天 ,Ang1基因治疗组的血管生成及肌性小动脉生成较同期对照组均明显增加 ,梗死面积减小。结论 Ang1基因心肌内注射促进急性心肌梗死血管生成及肌性小动脉生成 ,减小梗死面积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ie2受体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促血管生成素家族中促血管生成素1和促血管生成素2分别都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存活,但同时出现时,促血管生成素2拮抗促血管生成素1的内皮保护作用.促血管生成素1与促血管生成素2的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循环系统胚胎发育疾病、血管炎症病变以及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都密切相关.维持促血管生成素1与促血管生成素2的稳态平衡,或者使其比值向有利方向倾斜,才能发挥促血管生成素家族最有力的血管维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血管生成素(Ang)/酪氨酸激酶型受体(Tie)-2系统因子表达方面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脑微血管生成机制。方法 SD青年和老龄大鼠,随机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模型组分为缺血(I)3 h、I/R 1、3、6、12 d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I/R模型,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测定脑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场面积,Ang-1、Ang-2、Tie-2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老龄模型组MVD自I 3 h逐渐降低至I/R 12 d;血管场面积I/R 1 d至高峰,后逐步降低。Ang-1表达于I/R 3 d至高峰,随后逐步降低;Ang-2表达I/R 1 d至高峰,逐步降低至I/R 3 d,I/R 6 d稍有增高,后明显降低;Tie-2表达I/R 1 d至高峰,随后逐步降低。Ang-1 mRNA表达于I/R 3 d至高峰,随后逐步降低;Ang-2 mRNA表达I/R 1~3 d逐步降低,后缓慢增高;Tie-2 mRNA表达于I/R 3 d至高峰,随后明显降低。结论老年I/R损伤后脑微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减弱,其机制可能与Ang-1、Ang-2、Tie-2的蛋白及其基因表达减弱有关,增龄可能是导致Ang/Tie-2系统因子表达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 1(angoipoietin 1,Ang 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对大鼠下肢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的差异。方法 制造大鼠下肢血管闭塞病理模型 ,按不同剂量配比肌肉内电转pcD2 Ang 1和 或pcD2 VEGF基因。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外源基因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通过伊文思蓝灌注观察其对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染色均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随着转入pcD2 VEGF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增加 ;而随着转入pcD2 Ang 1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下降。其中pcD2 VEGF 10 0 μg pcD2 Ang 12 0 0 μg组通透性与正常对照最为接近 [( 8 5 7± 0 74 )ng mlvs ( 8 4 2± 0 82 )ng ml,P >0 0 5 ]。结论 联合转pcD2 Ang 1基因可逆转pcD2 VEGF基因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副作用 ,其中pcD2 VEGF与pcD2 Ang 1比例为 1 2时血管通透性最接近生理状态。与单基因治疗相比 ,适当配比的联合转基因可能成为治疗闭塞性血管病更安全、更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很多细胞因子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其中参与血管新生的血管生成素(Ang)在肿瘤中的作用愈发明显.研究表明[1]在大多数癌组织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激活,具有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重建的作用.本文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与前列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鳞癌及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中促血管生成素(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Ang-2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和胞膜,尤其是癌灶边缘血管重建区。食管鳞癌组织中Ang-2和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P〈0.01),癌组织中Ang-2表达程度与VEGF表达程度及MVD呈明显正相关(P〈0.01,〈0.05)。提示食管鳞癌组织中Ang-2高水平表达可能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进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生成素(Ang)家族是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参与生理性及病理性的血管生成。糖尿病时,视网膜局部Ang表达发生变化。Ang-1可参与血管生成,维持血管稳定,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凋亡、炎症、渗出及白细胞黏附;Ang-2可促进血管出芽,导致周细胞丧失,增加血管通透性。Ang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COX-2在肺鳞癌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MVD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汲克强  张稷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9):1165-1166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肺鳞癌、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肺鳞癌、腺癌标本76例,其中包括鳞癌31例、腺癌45例,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COX-2的表达及以CD34衡量的微血管增生情况。结果31例肺鳞癌肿瘤细胞表面COX-2表达阳性率为29%;45例肺腺癌标本COX-2表达阳性率为66.7%。肺鳞癌与腺癌标本以及TNM分期中COX-2表达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MVD与肺癌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COX-2表达与MVD计数正相关。结论COX-2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该作用与促进微血管生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转染人脑胶质瘤H4细胞系,并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鉴定H4细胞Ang-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将转染后的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肿瘤生长的速度并对肿瘤组织进行徽血管密度(MVD)检测。结果显示H4细胞中有Ang-2基因的表达。转染Ang-2基因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数量较空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表明Ang-2基因转染H4胶质瘤细胞后,增强了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性,并能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Zu LY  Jiang J  Yang Y  Chen M  Chen L  Yu Z  Gao W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896-899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促血管生成素 1(Ang 1)基因治疗小型猪冠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在小型猪冠脉闭塞模型的心肌内注射质粒PCD2 /VEGF和 (或 )PCD2 /Ang 1,检测外源基因在心肌中的表达并观察其生物学作用。结果 逆转录 PCR及免疫组化染色均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转PCD2 /VEGF和 (或 )PCD2 /Ang 1基因治疗组毛细血管计数及小动脉计数均高于空载质粒对照组 (P <0 0 5 ) ,联合基因治疗组血管计数最高。冠状动脉造影证明联合基因治疗组促进闭塞冠脉侧支循环建立更为有效。结论 心肌内联合注射PCD2 /VEGF及PCD2 /Ang 1基因能够获得外源基因mRNA及蛋白的有效表达 ,与单基因治疗相比联合基因治疗能更有效地促进血管生成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集50例宫颈鳞癌(Ⅰa~Ⅱa期)(SCC)及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标本,并以45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2在上述三组中的表达;检测CD34的表达,计数各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Ang-2在SCC中的阳性表达率79.6%,在CIN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6.7%,对照组的表达率7.5%。SCC组Ang-2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IN组及对照组,CIN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SCC组MVD值显著高于CIN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CC组织中,随分化程度的降低,Ang-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SCC及CIN组织中,MVD值与Ang-2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0.52)。结论 Ang-2与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参与了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对Tie2/Akt/Foxo1通路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应用新建立的小鼠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严重恙虫病东方体感染模型, 在感染的不同时间点收集小鼠肺脏组织或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ie2/Akt/Foxo1通路蛋白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感染后,小鼠肺脏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升高,而Tie2和磷酸化Tie2(p-Tie2)水平显著下降。感染HUVEC的检测结果支持小鼠实验结果,即Ang2升高,而Tie2和p-Tie2降低;添加重组人源血管生成素1(Ang1)可以部分恢复Tie2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Tie2信号下游蛋白Akt磷酸化降低、Foxo1去磷酸化增加;Foxo1呈细胞核内积累,HMGB1及IFN-γ等炎症因子表达增加。同时发现恙虫病东方体感染HUVEC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钙粘素等细胞通透性相关蛋白表达也同Tie2一样降低。结论恙虫病东方体感染抑制Tie2/Akt/Foxo1信号的活化,而该信号在维持血管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提示Tie2可能是严重恙虫病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章琎  方国恩  毕建威 《山东医药》2008,48(32):58-5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胃癌组织、12例癌旁胃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的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发现Ang-2蛋白表达及MVD在胃癌组织中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中Ang-2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认为Ang-2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作为胃癌抗血管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生成的有三条途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途径、胃促胰酶 (Chymase)途径和非ACE非Chy mase途径及其临床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最初是作为循环内分泌系统被认识的 ,通过影响血容量和血管张力参与机体血压的调节。近来研究证实 ,心脏和血管组织中也存在着RAS ,它们以旁分泌、自分泌和胞内分泌的形式参与心肌肥厚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等病理过程。其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AngⅡ )是RAS最重要的效应肽。传统观念认为 ,AngⅡ主要是由AngⅠ经ACE水解生成。但近年研究发现 ,在人类及灵长类动…  相似文献   

16.
王利兵  洪宇  殷军 《山东医药》2008,48(24):45-46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PowerVision两步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血管生成素(Ang)-2,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Ang-2 mRNA(1.21±0.19)和蛋白表达水平(60.0%)均高于癌旁肝组织(1.02±0.20,25.0%),且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侵袭性、是否伴有肝硬化及是否感染HBsAg相关(P均<0.05).认为Ang-2能够促进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长、转移和侵袭,检测Ang-2表达有助于肝癌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生成素(Ang)-2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糖尿病非肾病(DM1)26例,糖尿病肾病42例,按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微量蛋白尿组(DM2)24例及大量蛋白尿组(DM3)18例,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患者VEGF、Ang-2及糖化皿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各DM组之间HbA1c水平无明显差异,各组患者之间血清VEGF及Ang-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均高于对照组(P<0.05);DM2较DM1组及DM3较DM2组患者血清VEGF及Ang-2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VEGF及Ang-2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其水平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VEGF与Ang-2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鼠肾小管周围新生血管与促血管生长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脏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用SD大鼠建立链唑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模型,定量分析肾脏VEGF和Ang-2的表达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肾脏VEGF、Ang-2的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肾脏VEGFmRNA表达从2周开始持续上调,16~20周达高峰;免疫组化显示糖尿病组各时点肾小管的VEGF着染均强于对照组;糖尿病组仅于16周和20周时探及肾组织Ang-2mRNA表达,12~24周免疫组化显示皮质区管周Ang-2着染管周微血管,整个实验期间对照组未探及Ang-2mRNA和蛋白表达;VEGF与Ang-2的改变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脏中后期皮质区存在Ang-2着染的新生管周微血管,VEGF与Ang-2参与糖尿病肾脏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组织切除标本(观察组)和1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患者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VEGF、Ang-2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VEGF蛋白表达与Ang-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51,P〈0.05).二者的表达程度与MVD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23、0.675,P均〈0.01)。提示VEGF、Ang-2表达在Graves病甲状腺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难发现、难诊断、难治疗、发展快及预后差等特点.手术切除仍是HCC治疗的丰要手段,术后的高转移率和高复发率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1].HCC为富含血管的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新血管生成关系密切,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肝癌血管形成机制,有助于肝癌防治[2].近年,对血管生成(angiopoietin,Ang)家族主要成员的研究证实Ang-1为血管稳定因子,可延长内皮细胞生存时间,抑制细胞凋亡,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Ang-2是血管新生启动及加强子,过度表达与肝癌血管增生有关,有望成为肝癌诊治的评估指标[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