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脑出血患者123例,脑梗死患者93例,在入院后立即抽肘静脉血送检.分析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在一般资料、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滞度、全血粘滞度等多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脑出血患者在收缩压、血细胞比容、全血黏滞度水平上均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红细胞计数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查对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和预防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月华 《临床荟萃》2001,16(18):849-849
近年来 ,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研究日益广泛深入。本文对 6 1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加以分析以便协助临床估计病情 ,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急性脑梗死组 :为我院收治的经各方面体检及头颅CT扫描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 ,共 6 1例。其中男 40例 ,女 2 1例 ,平均年龄 ( 5 7.2± 11.6 )岁 ,伴有严重的冠心病、风心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除外。对照组 :6 0例 ,其中男 4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 5 8.8± 7.4)岁 ,均为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NO、ET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全组包括脑梗死66例、脑出血27例,健康对照组103例,分别以硝基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NO含量和血浆ET含量,并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以及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与脑出血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各有多项指标出现显著变化。两组间比较,NO、ET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电泳指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应用降纤酶治疗40名脑梗死患者,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用药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力、红细胞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降纤酶可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有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6.
观察36例脑出血及38例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5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两组患者的10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出血血粘度增高主要在于红细胞压积高,脑梗塞患者则主要为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粘附性增高,作者认为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显示,脑出血以降低血球压积为主;脑梗塞则主要是降低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5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45例脑出血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脑血栓形成组和脑出血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同进脑血栓形成组亦高于脑出血组。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是急性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黎 《浙江临床医学》2004,6(4):300-300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一异黄酮化合物,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葛根素具有改善心脏、脑微循环作用.为观察其对急性脑梗死(ACI)的治疗作用,作者对2000年6月~2003年6月住院的ACI患者分别进行葛根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的对比研究,观察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8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和分析,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对急性脑梗死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发现UBIO组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治愈率高于对照组。UBIO组的血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明显改善,体外血栓形成的干重、湿重、长度测定均明显恢复,证明对急性脑梗死患早期介入UBIO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0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的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患者大多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急性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高血脂、高血液黏度导致血管壁的病理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具有高血脂、高血液黏度高危因素者应定期检查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脑梗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60例健康人和68例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对预防及监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治疗上,应该采取活血化淤、降低纤维蛋白原等降黏、解聚治疗,改善脑部微循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及时、正确的干预措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病例157例,均经头颅CT确诊,测定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可能影响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冠心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入院时血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后进食情况、脱水剂、体温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把有意义的变量引入两分类反应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两分类反应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影响高切血粘度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出血量、入院后进食情况和脱水剂。结论引起ICH患者血粘度增高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出血量、脱水剂及入院后进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的改变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150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等有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脑梗塞死者各项指标均增高,其中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是诱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志贤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90-90,93
目的 观察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03-06/2004-07濮阳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n=25):复方丹参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②纳洛酮组(n=27):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无差异,治疗后纳洛酮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显著下降[(5.12&;#177;1.26),(5.65&;#177;1.17)mPa&;#183;s;(1.42&;#177;0.11),(1.75&;#177;0.12)mPa&;#183;s;(7.16&;#177;1.97),(10.18&;#177;4.26)mPa&;#183;s;0.38&;#177;0.04,(0.47&;#177;0.04);P〈0.05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有抗凝、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能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常规给予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保护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有效率为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组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活血通脉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组分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黏度(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组分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异常的血液黏度和血液凝固状态,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及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秀丽  宋先锋  卢艳华 《临床荟萃》2001,16(23):1084-1084
血液流变学改变在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预报作用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的检查在临床上已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对 2 5 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 ,并对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2 5 5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 ] ,并经头颅 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 16 0例 ,女 95例 ,年龄 44~72岁 ,平均年龄 6 0 .5岁。全部病例于发病后 1周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照组选择本院健康查体者 130例 ,其中男 85例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2例)和对照组(148例),治疗组予通心络胶囊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铁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浓度,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