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多与气机失调、湿热阻滞、瘀血阻络、痰食凝胃有关.根据中医学脏腑相关理论,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其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有赖于肝脏的正常疏泄,而临床中由于肝脏疏泄异常导致的胃脘痛较为多见,故有"肝为气病之源,胃为气病之所"之说.笔者将临证中从肝辨治胃脘痛验案归纳四法,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2.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还包括部分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祖国医学对于胃脘痛,历代医集中都有记载,《灵枢》“胃胀者,胃脘痛,妨于食,大便难”。《内经》“胃病者,胃膜胀,胃心痛也”。《类证治裁》“脾胃皆属土,而脏腑分焉。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在治疗胃脘痛上,是按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皆贵在健运通调。脾胃健旺,气血旺盛,则五脏六腑皆安。倘脾胃受损,气血失调,则百病乃变化而生。临症者,除着  相似文献   

4.
补气健脾法治疗胃脘痛刍议西宁市中医院汪永洪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胃院痛多因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木克脾土,气血瘀而不行,阻涩络脉其痛剧烈。《灵怄》“胃胀者,胃脘...  相似文献   

5.
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以反复发作和不规律的上腹部痛为主要特征,属中医“胃脘痛”、“肝胃气痛”等范畴。胃脘痛发生的病因,常见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有寒凝而痛,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胃痛的病因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病较轻,血病较重,胃痛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所以久痛胃络受伤形成溃疡,则多见呕血,或便血,有规律的上腹部痛等。  相似文献   

6.
妇女之病,以“虚”“郁”为多。“虚”有脏腑阴阳气血之别,“郁”有气、火、痰、血、湿、食之异。临床所见“虚”、“郁”相比,又恒以“郁”证为多,此皆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善怀而多郁之故。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相因,气郁为首,是由肝之功能所  相似文献   

7.
李佳 《伤残医学杂志》2014,(14):173-174
胃脘痛为内科常见疾病,胃脘痛的记载始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生,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鲁承业主任在胃脘痛的病机分析上推崇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分析:“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1]。临床治疗胃脘痛久病不瘥之时多选用丹参饮。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本方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书中记载本方“治心胃诸痛,服热药而不效者宜之”。鲁主任通过数10年的临床实践将方中檀香易为降香,独辟一径。从药性上来说檀香,降香均属辛温,性味相同,都具有理气止痛之功效,而檀香侧重在气份,降香则偏重在血份。《得配本草》云:“降香入血分而降气,治怒气而止血。﹍﹍消肿毒,治肋痛。”[2],相对来说檀香多用于病程较短之新病,而降香更适用于病程较长之久病。对于舌诊中舌下络脉瘀阻者必用降香。在清?林珮琴《类证治裁》中亦提到“痛久不愈,必入血络(归须、桃仁、延胡、紫降香,或失笑散)”。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在丹参与降香伍用时丹参活血祛瘀,其主要成份丹参素具有抗炎,抗自由基的作用;降香具有行气止痛,活血止血的作用。降香可明显促进机体对丹参中丹参素吸收,减少其消除[3]。  相似文献   

8.
1.关于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文中“少火”、“壮火”指什么?历代医家久有争议,一是李中梓、李士材、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治验     
胃脘痛之名来源于《内经》,所谓“民病胃当心而痛”.后世又称胃痛.本病首先要与胸痛(真心痛)作出鉴别.盖“心在胸中,胸痛的位置在心(窝)之上.胃脘痛则在心之下”,胃脘痛还兼有“或满或胀,或呕吐,或不能食……”等症,但总以心口痛为主症.《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  相似文献   

10.
一、《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是什么? 答:《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有二:一指症状。如原文所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条文中的“消渴”仅指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口渴症。二指病名。如原文所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这里的“消渴”即指或多饮、或多食、或多尿为特征的病证,属杂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胃脘痛是以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病症。俗称“胃痛”“胃气痛”。现代医学中的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大致可以按照本病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治疗。胃脘痛是临床上极其常见之病,采用中医治疗似较为满意的,绝大部份均能获得好转,同时症状消除较快,某些经西医治疗未效者,改用中药,症情也能得到缓解。本病由于发病因素和病理变化复什多端而临床上辨证施治须抓住主要矛昏。首先要辨寒、热、虚、实、气、血等不同,结合疼痛时间性质与饮食情况。临床一般可概括为“肝郁  相似文献   

12.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多,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既往论及本病中医病理机制者,以“阴虚燥热”概括之,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治疗以三消辨证,重于养阴清热。然而,消渴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润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渐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  相似文献   

13.
脾虚为不荣则痛的关键,脾虚不能运化则生滞,寒滞、湿滞、食滞最为常见。滞则损伤脾胃使脾胃更虚。肝失疏泄是导致不通则痛的重要病因。此外气机为脏腑功能协调的关键,升降相因才能使脾运胃和。治疗上以健脾、运脾、醒脾为主,同时重视疏肝理气、降肺胃之气等治疗大法。根据脾胃发病特点临证常用鸡内金、白术、山药、砂仁等药物。脾虚较甚者以九味资生丸加减;肝乘胃而胃脘痛者,常用生麦芽、川楝子、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胃脘疼痛者,常用逍遥散或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加减;气机不畅者,常用下气汤为基础方降肺胃之气,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基础以升肝气。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认为:“人身气血随气流行,气之上升者,可使脑部充血”,“脏腑之气有升无降,则血随气升者过多,遂至充塞于脑部。”故病邪入脑是发生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 经脉有行气血而营阴阳之功,而冲脉又为经脉之海,因此引血下行就在于使冲脉气血升降正常。“肝火之升、冲气上冲又多因胃气不降而增剧。”所以清泄阳明之热、降其逆气在引血下行中具有重要意义。张氏认为:“冲脉为肾脏之辅弼,气  相似文献   

15.
<正> 仲少文医生以滋阴清胃火之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两例,收到良好效果,其说别有一格,兹述如下以供参考。甲亢一症,其表现均为多食善饥,心慌,身颤,自汗出,头眩晕,全身乏力。体征为:消瘦,甲状腺肿大或眼球突出。该病之多食善饥的发病机制前贤多以胃中热来解释。《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诸家谓之阳明结热,多食善饥,谓之中消。古医书亦有所谓“食(?)”,病者多食善饥而消瘦,其原因亦由于胃中郁热所致。《千金》“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致也”。《古今录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此是消中病也。”同时并指出:“消中者倍枯萎。”以上诸说总的含义就是由于胃中结热而成壮火,壮火也称邪火。邪火炽盛,而致多食善饥。因为人体之火在正常情况下谓之“少  相似文献   

16.
癫狂一证一般多认为属阴阳失调,七情内伤或痰气上扰,气血凝滞等因素所致。如《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篇说:“癫狂一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而《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则指出“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笔者诊治一些久病疑难之癫狂证,经常法治疗无效,据《金匮》之理论以补益阴阳之气治疗,现例举验案两则,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气一元论"浅析"八法"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曰:“百病生于气也”。张景岳明确指出:“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欲求其本,调气为先,邪在表,散而调之;邪在里,行而调之;寒者温而调之,热者清而调之,虚者补而调之,实者泻而调之。“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总而言之,“八法”施方用药,暗合利气玄机于其中。法虽众而治则一也,即治病皆以“调气”为原则,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是也,“善医者,调其气而已”。  相似文献   

18.
胃腕痛中之具有类似,萎缩性胃炎症状者,究其病因病理,从中医学角度可分为:虚痛、气痛、热痛、寒痛、瘀痛、食痛,从临床表现上看,多有食痛的症候,而胃痛缓解期多以虚痛为主,故多以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为特点。因此,其分型应以阴阳气血,标本虚实结合;治疗上应注意标本兼顾。本  相似文献   

19.
范清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102-103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经云:“谓之肠癖,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本病多由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阳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称为殆泄、肠癖,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癖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日:“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又日:“生冷油腻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为调摄失宜,风寒暑湿干触秽浊,故为此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湿温的病机1.外因:湿为阴柔之邪,热属熏蒸之气,湿热相搏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名为湿温。多发于雨季。其病原一般说来多从口鼻吸受而入。从表分感而得者,仅十之一二。2.湿温之内因:常先有肝郁不舒,肝胃之消化失常,食滞油腻阻塞于中,外邪乘虚而入,可谓里应外合。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此意也。古人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