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术致血栓前状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管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是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方法 ,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公认。但是 ,随着手术数量不断增多 ,RFCA引起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的报道也随之增多 ,据统计血栓栓塞总的发生率为 0 6 % ,但左侧心腔FRCA时可增至 1 8%~ 2 % ,尤其是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时可高达 2 8% ,严重者 (如肺栓塞 )可导致死亡[1 ] 。为探讨RFCA引起血栓及栓塞的机制 ,预报及预防其发生 ,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致力于RFCA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一、RFCA致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s…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术对纤溶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纤溶系统标志物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水平变化的观察,探讨RFCA术可致血栓栓塞的机制.方法选择45例接受RFCA的患者在插管前、完成电生理标测放电前、放电后、术后48h、术后1周对血浆DD含量、t-PA、PAI-1的抗原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接受RFCA者完成电生理检测放电前及放电后与插管前相比t-PA含量明显下降,DD、PAI-1含量明显升高,放电后更为明显.术后48h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术后1周基本恢复到插管前水平.经动脉插管消融应用肝素组与经静脉插管消融未用肝素组比较在不同时间DD、t-PA、PAI-1稍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可导致低纤溶状态,是血栓栓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九例射频消融术导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性分析 4 0 32例射频消融术 (RFCA)后发生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共 9例发生了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0 .2 % ) ,其中股动脉血栓形成 3例 ,肺栓塞 2例 ,肾小动脉栓塞 1例 ,脑栓塞 1例 ,外周动脉栓塞 1例 ,血栓性静脉炎 1例 ,心律失常类型 88.9% (8/ 9)为左侧旁道 ,术中都使用过肝素抗凝治疗。结论 :应重视预防RFCA术后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尤其是进行左侧心腔消融时。仅靠术中肝素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可能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术围术期血浆 D-二聚体系列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射频消融(RFCA)已被认为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经典方法,然而至今,仍有少数患者于RFCA术中术后出现血栓栓塞现象,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能反映机体血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D-D)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在RFCA术围术期血浆浓度的变化,以探讨RFCA术中术后血栓栓塞的机制,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1998年7月~1999年4月,30例在我院接受RFCA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3~72(42±16)岁,消融部位:房室旁路22例,房室结慢径路6例,左心室室间隔2例。1.2 方法使用美国生产的同步16导联生理记录…  相似文献   

5.
导管射频消融术所致的血栓前状态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下几方面对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所致的血栓前状态及其预防措施作一综述。RFCA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RFCA产生血栓前状态的理论基础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RFCA中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的患者其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Ⅱb/Ⅲa、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Ⅰ(FIB)水平的改变,探讨RFCA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便减少RFCA后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方法:设健康对照组20例。接受RFCA治疗的6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RFCA组)随机分为2亚组,其中肝素亚组为29例,非肝素亚组38例。2亚组共采静脉血5次:静脉鞘置入即刻①、心内电生理检查后②、射频消融完成即刻③、术后24h④、术后48h⑤;①、②、③、④、⑤时间点检测CD62P、Ⅱb/Ⅲa,在①、④时间点检测PT、血浆FIB水平。结果:实验组CD62P、Ⅱb/Ⅲa在RFCA后即刻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增高(P<0.05);术后24h接近术前水平(P>0.05),仍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亚组与非肝素亚组CD62P、Ⅱb/Ⅲa在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血浆FIB水平术后24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CA可引起血栓前状态,肝素亚组与非肝亚素组血小板活化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FIB不如CD62P、Ⅱb/Ⅲa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其拉西地平的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发色底物法和Born比浊法,观察60例患者RFCA术前、术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on)、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M-1)和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并观察拉西地平的干预效果.结果 对照组vWF、sP-selection、D-Dimer、PAI-1和PAG在RFCA术后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拉西地平的患者术后以上指标较术前也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术可促进血栓前状态的形成,拉西地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FCA)损伤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连续接受 RFCA治疗的患者在插管前、电生理标测后、放电后及术后 40~ 48h,血小板 GMP- 140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在标测后、放电后及术后 48h,血小板活化率依次明显增高 ,与插管前基线值比较 ,均 P<0 .0 1。结论 :射频消融可激活血小板而使血凝状态发生改变 ,射频损伤具有血栓源性。  相似文献   

9.
射频导管消融术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阿司匹林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评价阿司匹林(Asp)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58例行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Asp组(n=28):术前3天口服Asp;对照组(n=30):术前不用药。分别于术前(T0)、电生理检查(EPS)后(T1)、射频放电后即刻(T2)、术后24 h(T3)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和D-二聚体(DD),比较两组内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及两组间的差异。并作RFCA的程序变量与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VWF和ET在不同时间点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②对照组GMP-140和DD在T1时刻即有显著升高(P<0.05),T2时刻进一步升高达峰值,T3较T0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Asp组GMP-140在T1、T2、T3时刻与T0时刻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而DD仍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升高的幅度明显降低(P<0.05);④GMP-140和DD升高的幅度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48,r=0.41,P<0.05)。结论尽管术中应用肝素RFCA仍可导致血栓前状态。RFCA致血栓前状态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相关。Asp可减轻RFCA引起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患者有0.4%~2%并发血栓栓塞[1],而一些亚临床状态的患者尚未包括在内。本实验通过测定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血栓前状态[2]敏感标志物,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对象:30例RFCA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12~45岁,病史4个月~35年。患者均无血栓栓塞及出血性疾病病史,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肝肾功能测定、血脂、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其中房室旁路19例,房室结双径路11例;术前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2.方法:入选患者均检测血小板因子CD62P、ⅡbⅢa,共采…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对凝血状态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凝血物质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方法:对连续60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在RFCA术中穿刺血管之前,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术后第2d和第7d,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凝血物质: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platelet α-granule membrane gulcoprotein,GMP-140),内皮素细胞损作的分子示志物(因管内假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s factor,VEF)水平。结果:与穿刺血管之前相比较,血浆中D-二聚体,GMP-140和VWF浓度在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消融放电即刻和术后第2d均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并于第7d降至穿刺血管之前的水平(P>0.05)。其中,D-二聚体和VWF的浓度在消融放电即刻达到高峰。分别是穿刺血管前浓度的6.0倍和2.2倍;而GMP-140的浓度在术后第2d增至峰值,为穿刺血管前浓度的2倍。结论:RFCA术可以引起血浆中凝血物质水平的显著增加,直接影响血凝状态,术中及术后监测D-二聚体,GMP-140和VWF浓度,有利于指导抗凝药物的应用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氨氯地平的防治效果。方法 60例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氨氯地平干预组(n=30,干预组),对照组术前服用安慰剂(淀粉片剂1片,术前2h口服);干预组术前一周服用氨氯地平(5mg,qd)。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发色底物法及Born比浊法等检测两组患者RFCA前后血浆中血管内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结果对照组vWF、GMP-140、D-Dimer、PAI及PAG在RFCA术后均明显升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以上指标较术前也有所增高,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可促进血栓前状态的形成,氨氯地平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肝素的干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接受RFCA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31例,根据手术不同路径分为经右心导管组16例,经左心导管组15例。经左心导管组术中经血管鞘注射肝素钠50 U/kg,经右心导管组未注射肝素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0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了解手术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肝素的干预作用。结果:①RFCA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②经左心导管组术中虽应用了肝素钠,但其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仍会升高。③经右心导管组手术也会引起血浆D-二聚体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经左心导管组手术术中应用肝素钠者无显著差异。④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放电时间、累计放电能量、消融温度及手术时间无相关性。结论:①RFCA术可引起机体呈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凝状态改变,有血栓形成风险。②肝素钠还不足以对RFCA术所致的血凝状态改变产生保护作用。③经右心导管行RFCA的患者也应考虑给予适当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活化药物,以减少RFCA术后潜在的血栓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术后外周血管栓塞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将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2组(A组术前不用抗凝药,B组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在术前、插管完成心内电生理检测后,消融完成后即刻及术后2 d,采静脉血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烷B2 (TXB_2)、蛋白C(PC)、蛋白S(PS)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与术前比较,其他三个时点血浆PAF、TXB_2含量明显增加,PC及PS血浆含量无变化,且发现年龄、左右心系统操作对PAF、TXB_2变化无影响;B组患者与术前相比,其他三个时点的血浆PAF、TXB_2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RFCA术可引起血小板的激活,抗凝系统无明显变化,可致血栓形成。服用阿司匹林可阻止血小板的激活,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人造心脏瓣膜用织片包被可减少远期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术后早期发生栓塞的机会仍较大。作者将这种有织片包被的瓣膜,在移植前先以肝素浸泡处理,观察其在术后不用抗凝治疗的情况下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瓣膜处理方法:将肝素7.0克溶于100毫升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股静脉入径行射频消融(RFCA)术后加压包扎2h与6h的出血及栓塞并发症。方法选取因阵发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右侧旁路)行RFCA的患者120例,根据术后加压包扎的时间分为两组:2h组60例,6h组60例。对比两组间活化凝血时间(ACT)、术后患者不适感、局部血肿、动静脉瘘、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术前两组间血小板、血凝系列和ACT无显著差异(P0.05)。22h组术前和术后2h以及6h组术前和术后6hACT均无差异(P0.05),但术后即刻均与术前、术后床旁(2h/6h)的ACT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两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h与6h之间均无差异(P0.05)。两组分别有2例和1例局部淤血瘀斑发生,均无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栓塞等发生(P0.05)。2h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6h组(P0.05)。3多因素线性相关分析发现,ACT与年龄呈正相关(r=0.315,P=0.023)。结论 RFCA术后股静脉加压包扎2h可能安全可行,无更多的出血事件发生,且病人的舒适性改善。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射频消融(RFCA)术后外周血管栓塞发生机理,以2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对象,在术前、术后即刻分别采股动脉、静脉血标本观察血小板半峰值聚集时间(T1/2),最大聚集率(Ma%)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Ⅳ(GPⅣ),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变化。结果表明消融术后即刻与术前比较:ADP和胶原诱导的股静、动脉血小板T1/2均缩短;ADP和胶原血小板Ma%均明显增高;静急状态下血小板膜上GPⅣ、TSP分子数无统计学差异;凝血酶诱导后血小板膜GPⅣ明显增高和TSP数量明显增多。术前、术后股动脉与股静脉标本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均无差异。提示RFCA可引起血小板活性增高,且为全身系统性改变,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周血管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定量参数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与其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0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80例房颤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左心耳(LAA)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14)与非血栓组(n=66)。比较两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定量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最大面积(LAAmax)、最小面积(LAAmin)、左心耳血流充盈速度(LFFV)、左心耳血流排空速度(LFEV)、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分析其对房颤患者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比较房颤RFCA术后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定量参数,分析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栓组LFEV、LFFV及LAAEF均低于非血栓组,LAD、LAAmax、LAAmin高于非血栓组(P<0.05);房颤RFCA术后复发患者年龄、卒中/TIA及心耳血栓比例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房颤RFCA术后复发患者LVEF、LFEV、LFFV及LAAEF均低于未复发患者,LAD、LAAmax、LAAm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 RFCA术中术后 DD浓度及 GMP- 140表达变化的观察 ,来研究 RFCA对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连续 32例接受 RFCA治疗的病人 ,在插管前、电生理标测完成 ,放电前、放电后及术后 40~ 48h,动态测定血浆 DD浓度及 GMP- 14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结果 平均血浆DD浓度及活化血小板百分率 ,在插管前分别为 :5 5 8± 2 85 ,1.6 5 2± 0 .918;电生理标测后为 :984± 5 2 6 ,3.12 1± 2 .76 5 ;放电后为 :1879± 892 ,4.135± 3.6 0 9;术后 40~ 48h分别为 :90 7± 491,4.2 43± 3.5 96。各组与基线值比较 ,均明显增高。结论  RFCA术中术后血浆 DD浓度增高 ;GMP- 140表达增加 ,RFCA造成血凝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术中术后血凝状态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射频消融(RFCA)术中术后D-二聚体(DD)浓度及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表达变化的观察,研究RFCA对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对连续32例接受RFCA治疗的病人,在插管前、电生理标测完成,放电前、放电后及术后40~48h,动态测定血浆DD浓度及GMP-14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结果平均血浆DD浓度及活化血小板百分率,在插管前分别为558±285;1.652±0.918,电生理标测后为984±526;3.121±2.765,放电后为1879±892;4.135±3.609,术后40~48h分别为907±491;5.243±3.596.各组与基线值比较,均明显增高.结论RFCA术中、术后血浆DD浓度增高;GMP-140表达增加,RFCA造成血凝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