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巨细胞瘤组织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病理科保存的标本,标本中骨巨细胞瘤84例、骨质增生骨组织32例、异位骨化组织28例,对照组为正常骨组织20例;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和定位标本中的端粒酶hTERT基因,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其表达水平.、结果 端粒酶hTERT基因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6.4%(39/84),表达强度与骨巨细胞瘤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分布定位一致;端粒酶hTERT基因在骨质增生、异位骨化和正常骨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骨巨细胞瘤组织的恶化可能与端粒酶hTERT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MP-9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9在36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Enneking分期和复发的关系。结果: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63.8%,但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等因素无关;在Jaffe分级中II、III级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级,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乃0.05);按Enneking分期随级别升高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的MMP-9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Enneking分级及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关系,MMP-9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P2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Ras癌基因的蛋白产物P21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9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P21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骨巨细胞瘤组织中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其中病理分级Ⅰ、Ⅱ、Ⅲ级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4%、86%,Ⅲ级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P< 0.05);Enneking外科分期1、2、3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和73%,3期阳性表达率极显著高于1期和2期(P<0.01)。结论 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表达活性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可作为恶性骨巨细胞瘤的标志物;Enneking外科分期3期P2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1期和2期,说明P21蛋白阳性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起昆  鲍兴  李浩  蔡卓  李觅  杨彩虹 《骨科》2019,10(4):284-292
目的 研究STAT3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相关分子在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例骨巨细胞瘤病人,其中28例未经地诺单抗治疗(对照组),3例经地诺单抗治疗(研究组)。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检测骨巨细胞瘤组织经地诺单抗治疗前后的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骨巨细胞瘤组织中RANKL、STAT3及其下游分子Bcl-2、Cyclin D1分子的表达差异;通过TUNEL法检测上述两组石蜡切片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对照组中骨巨细胞瘤组织主要由肿瘤基质细胞和多核破骨样巨细胞组成;研究组中破骨样巨细胞消失,残留部分细长形肿瘤基质细胞,大量网状纤维组织及编织骨形成并替代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RANKL主要表达于肿瘤基质细胞;STAT3主要表达于多核破骨细胞胞浆和肿瘤基质细胞胞膜;Bcl-2主要表达于多核破骨样巨细胞胞浆、散在分布于细胞核;Cyclin D1表达于多核破骨样巨细胞的细胞核中。RANKL、STAT3、Bcl-2和Cyclin D1在对照组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53%、77%、73%;研究组肿瘤组织中多核破骨样巨细胞消失,残留的肿瘤基质细胞中RANKL表达量明显减少,未见STAT3、Bcl-2、Cyclin D1分子表达;TUNEL法凋亡结果:对照组中仅有少量的肿瘤细胞凋亡,研究组中可见残留的肿瘤细胞明显凋亡。结论 地诺单抗可能通过抑制STAT3 信号通路抑制多核破骨样巨细胞的形成及促进肿瘤基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促凋亡基因bax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分化调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bax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Jafe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Bax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73例骨巨细胞瘤中,Bax阳性47例(644%);其中Jafe病理分级中Ⅰ级27例中,阳性22例(815%),Ⅱ级38例中阳性23例(605%),Ⅲ级8例中,2例阳性(250%),P<005。在不同预后分组中Bax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促凋亡基因在骨巨细胞瘤中不同程度的表达可能参与骨巨细胞瘤凋亡的调节,并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单一Bax表达不能反应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中MMP-2的表达及与CD105标染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CD105标染的新生血管的密度,分析MMP-2表达与MVD值、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结果MMP-2在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MMP-2阳性组的MVD值高于MMP-2阴性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MMP-2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结论MMP-2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客观依据,MMP-2可能通过促进骨巨细胞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影响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测不同临床分期骨巨细胞瘤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HIF)及其下游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了解HIF在骨巨细胞瘤发病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间18例骨巨细胞瘤病例,根据Campanacci骨巨细胞瘤影像学临床分期进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18例骨巨细胞瘤组织标本进行HIF-1α、HIF-2α和VEGF染色,观测其表达水平及分布状况.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为Ⅰ期病损,4例为Ⅱ期病损,5例为Ⅲ期病损,4例为复发病损.组织标本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有7例(7/18)呈HIF-1α阳性反应,全部标本呈HIF-2α、VEGF阳性反应;HIF-1α表达水平在各期病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HIF-2α、VEGF表达水平在Ⅱ、Ⅲ期和复发病例组明显高于Ⅰ期病例组(P<0.05).结论 骨巨细胞瘤进展中HIF-2α、VEGF表达水平增高,并与骨巨细胞瘤骨破坏程度及局部复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p18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18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软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骨巨细胞瘤标本p18蛋白进行检测,并与20例骨软骨瘤标本作对照。结果p18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率为61.9%,骨软骨瘤中阳性率为3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5.52,P<0.05)。结论p18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Caveolin-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aveolin—1在骨肉瘤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分析Caveolin-1在骨肉瘤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骨肉瘤组和22例良性骨肿瘤中Caveolin-1的表达,镜下观察Caveolin-1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应用自动图像分析检测Caveo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Caveolin-1表达于所有标本的肿瘤微血管和小血管内皮上,Caveolin-1表达于大多数骨肉瘤的肿瘤细胞,定位于细胞膜和胞浆,但在良性骨肿瘤中表达很微弱。Caveolin-1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组中为59.0%,在良性骨肿瘤中为18.2%,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aveolin-1在骨肉瘤中高表达。Caveolin-1的表达与骨肉瘤肿瘤体积、病理分型和患者的性别无关(P〉0.05),与骨肉瘤的组织分化和是否转移有关(P〈0.05)。结论Caveolin-1在骨肉瘤中高表达原因不明,其可能是促进骨肉瘤发生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也可能作为骨肉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骨巨细胞瘤微血管生成能力及意义 ,并探讨各种细胞的不同来源和功能。方法 :用LSAB法检测骨巨细胞瘤病理标本微血管密度 (MVD)和特征及TGFβ1和TGFβ3 表达。结果 :病理分级之间MVD :Ⅲ级 >Ⅱ级 (P <0 .0 5 ) ,Ⅲ级 >Ⅰ级 (P <0 .0 1) ,瘤组织分化越差 ,微血管异质性越强。TGFβ1表达与MVD增加显著相关 (P <0 .0 1) ,与术后复发等不良预后相关 (P <0 .0 5 )。TGFβ3 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 ,而与微血管密度无关 (P <0 .0 5 ) ,与外科分期有关 (P <0 .0 5 ) ,与术后复发等不良预后有关 (P <0 .0 5 )。TGFβ1与TGFβ3 阳性表达相关 (P <0 .0 5 ) ,其表达率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MVD、TGFβ1和TGFβ3 阳性表达可作为骨巨细胞瘤不良预后的指标。FC可能是真正瘤细胞 ,MGC和MC可能是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趋化而来的破骨细胞和前体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NF1基因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转染NF1基因对细胞增殖速率和Ⅰ、Ⅲ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重组NF1基因,借助真核表达载体系统,转入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报告基因表达,并确定细胞转染效率。应用Real time PCR法比较转染前后NF1 mRNA及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采用CCK-8比色法,比较转染细胞与未转染细胞增殖状况。结果基因转染后,约50%的被转染细胞表达绿色荧光;NF1 mRNA在转染组、转染空载体组、未转染组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7.27±1.16、2.01±0.38、1.87±0.29,转染组NF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明显增高(P<0.01,n=5);Ⅰ、Ⅲ型胶原mRNA在转染组、转染空载体组、未转染组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3.01±0.48和2.05±0.25、0.89±0.18和0.94±0.16、0.99±0.11和0.92±0.19;转染组Ⅰ、Ⅲ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较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均明显增高(P<0.01,n=5)。结论瘢痕成纤维细胞可作为NF1转染的靶细胞,NF1基因可能是导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粪钙卫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肛肠外科确诊为UC的患者63例及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但存在相应消化道症状的患者30例,检测并比较其粪钙卫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活动期Ⅰ、Ⅱ及Ⅲ级组的粪钙卫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且随活动期级别增高,粪钙卫蛋白的水平逐渐增高(P〈0.05);活动期Ⅱ级及Ⅲ级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Ⅰ级组(P〈0.05),但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活动组的粪钙卫蛋白水平(rs=0.807,P〈0.01)、C反应蛋白水平(rs=0.651,P〈0.01)和红细胞沉降率(rs=0.371,P〈0.05)均与结肠镜下分级相关。结论粪钙卫蛋白可用于评价UC的活动性。由于其检测方法简单、无创、方便及依从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在BTCC组中分别为76.09%和67.39%,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TCC中两种蛋白表达水平在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之间、Tis-T1期与T2-T4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VEGF两者表达呈正相关。结论MMP-9和VEGF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并可作为研究膀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FN、ColⅢ、PAl-1mRNA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FN、colm、PAl—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在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12~16周,使其自然发展成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FN、colm、PAl—lmRNA表达的影响,并设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第12~16周末,造模各组肾小管间质FN、ColⅢ、PAI-1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肾疏宁组、苯那普利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第12周末,肾疏宁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16周末,肾疏宁组明显低于苯那普利组(P〈0.01)。结论:肾疏宁能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促进其降解,从而保护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脏AQPs的表达与肾损伤水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观测尿量、尿渗透压和肾功能。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QP1、AQP2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QP1mRNA、AQP2mRNA水平。结果:手术组大鼠肾脏AQP1蛋白及AQP1mRNA表达随着CPL术后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6h开始下降,24h达最低;AQP2蛋白及AQP2-mRNA表达均在术后3h增高、12h、24h明显降低,较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肾脏AQP1、AQP2分别与尿量呈负相关(P〈0.05),与尿渗透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AQP1和AQP2基因通过调节AQP1、AQP2蛋白的表达,参与肾脏水代谢的调节;AQP1、AQP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异常是导致脓毒症肾损伤水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rret)对马兜铃酸A(aristoloehic acid Ⅰ,AAⅠ)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拮抗效应。方法:将正常培养的HK-2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汉防己甲素高浓度组、汉防己甲素中浓度组、汉防己甲素低浓度组、泼尼松龙对照组(糖皮质激素组)。48h后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各组E—cadherin、TGF-β1、α-SMA mRNA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中TGF-β1浓度,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各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汉防己甲素干预组及泼尼松龙对照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相反,其TGF-β1、α-SM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汉防己甲素干预组及泼尼松龙对照组TGF-β1浓度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汉防己甲素干预组(中、低浓度)E—cadherin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汉防己甲素高浓度组和泼尼松龙对照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率较之模型组增高不明显(P〉0.05)。结论:一定浓度(10μg/ml)的AAⅠ能诱导体外培养的HK-2转分化,适当浓度的Tet对AAi诱导的HK-2转分化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AAI亦能上调TGF-β1的表达,而适当浓度的Tet能拮抗AAI引起的TGF-β1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并为临床准确定量应用该因子促进创面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应用浓度为0、25、50、75、100、150ng/mlGMCSF培养液孵育离体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用24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的活性。选择最适浓度GMCSF干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周期变化;应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Ⅰ、Ⅲ型胶原合成情况。结果:GMCSF在浓度为25~100ng/ml之间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其中以50/ml最为显著;成纤维细胞在最适浓度GMCSF干预24h后,细胞大多处于DNA合成前期和合成期;与空白组比较,GMCSF组Ⅰ、Ⅲ型胶原分泌明显增加(P〈0.01),且Ⅰ、Ⅲ型胶原比值下降(P〈0.01)。结论:GMCSF在浓度为25~100ng/ml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且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Ⅰ、Ⅲ型胶原,这可能是其加速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s,PARP]亚型PARP1及其活性产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oly(ADP—ribose),PAR]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并比较PARP1和PAR在19例前列腺增生和38例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高分化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6分)和低分化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9分)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前列腺增生相比,PARP-1和PA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在高分化与低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低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强阳性率明显低于高分化前列腺癌(P〈0.05)。结论PARP-1和PAR存前列腺癌组织的表达明显增加,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了参考,其与前列腺癌进展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对SD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titis,SAP)胰腺局部病变及血淀粉酶、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20只(CO2组,5%牛磺胆酸钠胆胰管逆行注射方法建立SAP动物模型后,腹腔镜气腹机向大鼠腹腔内注入CO2,压力12mm Hg,维持30min);Ⅱ组20只(开腹组,建立SAP动物模型后关腹,不充入CO2);Ⅲ组10只(对照组,仅开腹翻动胰腺后关腹)。各组均于术后2.5h处死动物,测定血淀粉酶、IL-6、TNF-α及CRP的变化,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变化。结果Ⅰ、Ⅱ、Ⅲ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值分别为(1.90±0.37)分、(1.75±0.26)分、(0.00±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5.91,P=0.000),但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372,P0.05)。与Ⅲ组相比,Ⅰ组和Ⅱ组血清淀粉酶、IL-6、TNF-α均明显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Ⅰ组IL-6降低(P0.05),淀粉酶明显升高(P0.05),Ⅰ组与Ⅱ组TNF-α、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与Ⅲ组NF-κB阳性表达值分别为3.91±0.81、3.55±0.76、0.92±0.51,差异有显著性(F=56.59,P=0.000),Ⅰ组与Ⅱ组比较,NF-κB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387,P0.05),Ⅰ、Ⅱ组与Ⅲ组比较,NF-κb阳性表达值有显著性差异(q=14.764,P0.05;q=11.999,P0.05)。结论CO2气腹对SD大鼠SAP胰腺病理变化无明显影响。SAP时CO2气腹对SD大鼠TNF-α、CRP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对IL-6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增强NF-κB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PT—PCRH和免疫印迹法检测HSPs在子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子宫组织中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HSP70、HSP86及αB晶状体蛋白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多(P<0.05),且HSP70表达最高(P<0.01)。结论 HSP70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